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六国论》测试(2)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六国论》测试(2),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lù贿赂)秦 举(jǔ全部,都)以予人B.暴(bào残酷)霜露 奉之弥(mí更加,愈)繁C.洎(jì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柴)救火D.秦击赵者再(zài两次) 为(wéi治理)国者解析: A.举,拿;B.暴,pù暴露;C.洎,等到。答案: D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弊病/困顿;B.爱惜/吝惜;C.有人/或许;D.均意为“所以”。答案: D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今殴民而归之农 ⑩而秦兵已西矣A.①⑥⑦⑩ B.③④⑧⑨C.①④⑦ D.③⑤解析: 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⑩名词作动词。答案: C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 弊:弊病B.六国互丧 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解析: B.互:交互,相继。答案: B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C.均当“用”讲。答案: C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解析: A项中“祖父”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项中“故事”古义指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项中“其实”古义指那实际上,今义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答案: D7.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解析: D.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答案: D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那么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欲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2)所以双方还没有交战,而强弱胜负已经判定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9~13题。六国论(节选) □ 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 □ 李 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困窘解析: B.咎:责怪。答案: B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连词,却,但,表转折。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答案: A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A.B.C.D.解析: A项②没有写明具体原因,只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B项①是结果,并非原因。C项①和②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D项①写的是秦国,②是假设的情况,亦非六国灭亡原因。答案: C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解析: A.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答案: A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秦者将何为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 □ 苏 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六国论(节选) □ 李 桢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伶官传序》测试(2),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湘夫人》测试(2),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这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阁夜》测试(2),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