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散文以武陵渔人为线索人物,将现实与理想联系在一起。本次教学重点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文本为基础,将虚、实两个世界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分析文章字词,从“情节之虚与事物之实”和“和平之虚与战乱之实”两个方面品析文章,进一步探究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其思想情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文言字词的积累,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也较为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差距较大,欠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与作者共情的能力,难以深入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其所寄寓的思想情怀。
据以上学情分析,在教学中,要以文为本,以读悟情,多补充与作者有关的知识,以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注重学文育人,借感悟作者的心灵自由,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回顾背景知识,品析文章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怀。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交流,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妙处。
难点:把握陶渊明笔下理想社会的特征,理解其思想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梳理了文章大意,感受了桃花源内外的环境美和人情美后,相信大家一定沉醉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无法自拔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真的存在这么美的桃花源吗?早在唐朝,诗人韩愈就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他认为“桃花源”是虚构的。近代,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而且还是一篇纪实之文,那到底是纪实还是虚构呢?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一起来探究真假桃花源。(板书:虚 实 ?)
2.情节之虚与事物之实
(1)探究“情节之虚”
课件出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问题:注意加粗的字词,思考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忘路”和“逢林”因为“忽”字而显得神秘莫测,感觉桃花林好像突然出现一般。后面的“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等让桃花源的存在更加扑朔迷离,如同《西游记》孙悟空的水帘洞一样,瀑布之后隐藏着洞的入口,而渔人进入“山有小口”的桃花源,进一步增强了桃花源的隐秘性。
课件出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问题1:渔人走出桃花源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什么?
明确:“处处志之”说明渔人没有信守承诺,一路做标记,意图不轨。“遂迷”本来做了标记不可能再迷路,作者设置渔人一行人找不到入口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传奇性和虚幻性。
问题2:如何理解“欣然规往”的“规”字呢?
明确:“规”有打算、计划的意思,突出刘子骥并非贸然前往,而是精心做了准备。
问题3:故事到渔人太守一行人寻未果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安排刘子骥的情节呢?
明确:把渔人太守一行人寻找桃花源,可看作是官僚阶级对桃花源的向往,他们因所图不当,不是真心,所以即使做了标记也找不到桃花源。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品德高尚的人也向往桃花源,做了计划还找不到,最后甚至因病离世,从侧面增添了桃花源的美好,也增加了其神秘感。(板书:情节)
(2)思考“事物之实”
问题1:既然情节处处暗示桃花源的虚构,为何文章开头点明具体的时间和人物?
明确:为强调真实性,点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处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真实的氛围感。
问题2:文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桃花、芳草、落英、屋舍、良田、桑竹、鸡犬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熟悉的景物,有了这些景物让故事更真实。
问题3:文章结尾的“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
课件出示: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晋书·隐逸传》)
点拨:作者为何要安排有名有姓的人物,还点明了人物的籍贯?
明确:安排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是为了强调其真实可靠。(板书:事物)
3.和平之虚与战乱之实
课件出示: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问题1:试着填入合适的主语。从这些主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渔人”是捕鱼为业的那个武陵人,但“桃花源人”是哪一个人没有明确指出。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明确:“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皆”都说明“桃花源人”在对待外来人时行为、思想均一致,像一个和统一、团结的集体一样,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
问题3:回顾文中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如此和谐、统一?
明确: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邻里间互帮互助,没有狗盗鸡鸣之事,一片和谐;源中人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老人能颐养天年,小孩也健康成长,这里的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自在。是一个和平的世界。
(板书:和平)
问题3:结合作者所处的东晋社会,思考这种和平生活在当时存在吗?
课件出示:太元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勾心斗角,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陶渊明去世前 6 年。不到 400 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战争 800 余次。
明确:不存在,源内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与源外连年的战乱世界,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自古以来,战争带给人类的都是黑暗、恐惧、绝望,像不久前的俄乌之战,越是现代化的战争,其后果越不可估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满。(板书:战乱)
思考: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思考陶渊明自己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明确: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可官场污浊,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归隐,过起了田园生活。《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也是他隐居期间所作,诗歌描写诗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陶渊明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够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他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有能力选择这样安详的生活,所以他寄梦《桃花源记》,写个人理想。 (板书:个人理想)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我们通过品读文章的“虚实结合”,探究了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为虚,个人理想为实,二者正是他“心远”的体现,远离世俗,亲近自然。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但官场腐朽黑暗,为获得心灵的自由,他选择了隐居。作此文时已是晚年,经历了多年的贫苦生活,他能够理解百姓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就开拓了这片“世外桃源”。即便当下我们的生活幸福安逸,也不要忘记身边的不安、疫情、灾难、战争随时都会出现,我们也有有对和平、安宁的追求和向往,更要学会居安思危。最后再跟随朗诵感受下这片世外桃源吧!(板书:心远)
4、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在恩.从“小口”入,探大境界——以《桃花源记》为例谈文言文的言语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
[2]陈光辉.《桃花源记》的文本解读新视角[J].语文天地,2019,(17):31-32.
[3]代云霞、汲安庆.虚实相生: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憧憬——《桃花源记》一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J].中学语文,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字词,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不重财富,乐于分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过程,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