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检测训练题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检测训练题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14页。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单选题(15题)
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
B.10.0mL2mol﹒L-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Q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与石墨的结构是相同的
C.等物质的量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热量多
D.等物质的量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热量多
3.下列有关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I中为原电池的负极
B.装置IV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
C.装置III可构成原电池
D.装置II为一次电池
4.、两根金属棒插入溶液中构成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棒变粗,棒变细,则、、溶液可能是下列中的
编号
溶液
A
稀硫酸
B
硝酸银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稀硫酸
A.A B.B C.C D.D
5.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反应 B.与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反应 D.甲烷在中的燃烧反应
6.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全部
7.M、N、P、E四种金属:①M+N2+=N+M2+ ②M、P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盐酸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 ③N、E用导线连接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电极反应为E2++2e-=E,N-2e-=N2+。四种金属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P、M、N、E B.E、N、M、P C.P、N、M、E D.E、P、M、N
8.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NO22NO+O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进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进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A.①⑤ B.①③⑤ C.②④ D.以上全部
9.某放热反应A + B=2C,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mol A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断裂1mol B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 C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Q1+Q2 Q3 C.Q1+Q2 2Q3
10.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下图所示,、均为惰性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总反应为
C.极电极反应式为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11.将过量的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2.人工光合系统装置(如图)可实现以CO2和H2O合成CH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为原电池,且铜为正极
B.电池工作时,H+向Cu电极移动
C.GaN电极表面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
D.反应CO2+2H2OCH4+2O2中每消耗1molCO2转移4mole-
13.雾霾中含有氮的氧化物,利用反应NO2+NH3→N2+H2O制作如图所示的电池,用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电极乙为电池负极
B.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阳离子交换膜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
D.28.0L(标准状况)NO2被完全处理,转移4mol电子
14.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新型锌-碘单液流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三维多孔碳毡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I--2e-=I2
B.放电时,电解质贮罐中的离子总浓度减小
C.充电时a接电源负极,钾离子从左池通过隔膜流向右池
D.充电时,若聚烯烃多孔电极增重6.5g,则左池减少的I-的物质的量为0.2mol
15.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锂离子电池开发的三位科学家。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池反应式为 LixC6 + Li1-xCoO2C6 + LiCoO2(xN;由②知,M为原电池正极,故还原性:P>M;由③知,N为原电池负极,故还原性:N>E。综上所述,还原性:P>M>N>E,综上所述,答案选A。
8.A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进生成2n mol NO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进生成2n mol NO,描述的都是正反应,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③化学反应速率之比=计量数之比,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始终为2∶2∶1,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④容器体积和气体质量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因此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浓度不变,反应已达平衡;
综上所述,可作为平衡标志的有①⑤,A正确;
选A。
9.C
反应吸热放热可以利用能量守恒分析判断,也可以依据物质化学键的键能分析判断,反应焓变△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热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热量。
【详解】
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热量大于反应物断键吸收的热量,为放热反应,Q1+Q2<2Q3,故选C。
10.C
该装置为氢氧燃料电池,总反应为,通氢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考虑到碱性环境,正极反应式为,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友好,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据此解题。
【详解】
A.通氢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该装置为氢氧燃料电池,总反应为,故B正确;
C.b电极反应式中得到电子写成失去电子,应为:,故C错误;
D.氢氧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友好,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故D正确;
故选C。
11.B
【解析】
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铁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a>b,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所用的时间;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而a、b中金属锌均过量,和相同量的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氢气的体积:a=b;
故选B。
12.D
A.该装置没有外接电源,所以为原电池,根据电子的流向可知GaN电极为负极,Cu电极为正极,故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流向正极,所以H+向Cu电极移动,故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水在GaN电极上失电子被氧化生成氧气,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故C正确;
D.该反应中CO2转化为CH4,C元素化合价降低8价,所以每消耗1molCO2转移8mol电子,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3.C
根据题干信息,反应NO2+NH3→N2+H2O中,NO2中的N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NH3中的N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电极甲为负极,电极乙为正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由上述分析可知,电极乙为原电池的正极,A错误;
B.该原电池中,NO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NO2+4H2O+8e-=N2+8OH-,OH-向负极移动,则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B错误;
C.NH3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C正确;
D.由正极反应2NO2+4H2O+8e-=N2+8OH-可知,转移4mol电子需处理1molNO2,标准状况下NO2为液体,28.0L NO2的物质的量未知,D错误;
答案选C。
14.D
由锌—碘单液流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放电时,Zn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聚烯烃多孔电极为负极,三维多孔碳毡电极为正极,I2得到电子被还原为I-;充电时三维多孔碳毡电极为阳极,聚烯烃多孔电极为阴极,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由锌—碘单液流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放电时,Zn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聚烯烃多孔电极为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三维多孔碳毡电极作正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I2+2e-=2I-,A错误;
B.放电时,聚烯烃多孔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则电解质贮罐中的离子总浓度增大,B错误;
C.充电时三维多孔碳毡电极作阳极,则a接电源正极,C错误;
D.充电时,聚烯烃多孔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Zn2++2e-=Zn,三维多孔碳毡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2I--2e-=I2,若聚烯烃多孔电极增重6.5g,即生成0.1molZn,根据电子守恒,左池减少的I-的物质的量为0.2mol,D正确;
答案选D。
15.D
通过对电极反应式和电池示意图分析可知,电池放电时,a电极由Li1-xCoO2生成LiCoO2,b电极则发生Li+脱嵌的过程,因此,放电时Li+从b电极脱嵌,通过电解质迁移到a电极,原电池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放电时,a电极即为电池的正极,b电极即为电池的负极。
【详解】
A.对二次电池充电时,外电源的正极接二次电池的正极;由于该锂离子电池放电时,a电极为正极,所以对其充电时,应当接电源的正极,A错误;
B.通过分析可知,该锂离子电池放电时,a为正极,b为负极,所以Li+的迁移方向是从b到a,B错误;
C.充电时,b极石墨电极发生Li+嵌入的过程,质量不会减少;若外电路转移0.02mol电子,b电极应当增加0.14g,C错误;
D.电池放电时,b电极则发生Li+脱嵌的过程,脱嵌下来的Li+,通过电解质迁移到a极并使Li1-xCoO2生成LiCoO2;因此,废旧电池放电处理后,有利于锂在LiCoO2极的回收,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二次电池放电时做原电池处理,充电时做电解池处理;并且充电过程中,外电源的正极应该接二次电池的正极,简单记做“正接正,负接负”。
16. 0.042 BD 75% 22:3 > bd BD
Ⅰ(1)从3min到9min,CO2浓度变为,CO2反应速率为。
故答案为:0.042。
(2)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变量,则压强为变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达到平衡,B正确;
C.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 H2,同时生成1mol CH3OH,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错误;
D.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变量,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达到平衡,D正确;
故选BD。
(3)由图像可知平衡时CO2的浓度为,则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浓度,CO2的转化率为;
故答案为:75%。
(4)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和的质量之比是;
故答案为:22:3。
(5)第9分钟时达到平衡,,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则第3分钟时大于第9分钟时;
故答案为:>。
Ⅱ(1)由题图可知,X为生成物,Y为反应物。0~10min X增加了,Y减小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X、Y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d两点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Y⇌ 2X。
(2)对于可逆反应,反应开始后的任何时刻,正逆反应均在进行;根据题图可知0~t2,反应处于非平衡状态;t2后,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处于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故B、D正确;
故答案为:BD。
17. 太阳 化学 2CO+4H2O2CH4+3O2 △H1=﹣△H2 2N2(g)+6H2O(l)=4NH3(g)+3O2(g)△H=+1189KJ/mol
(1)由图可知,过程Ⅰ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答案为太阳,化学;
(2)由图可知产物为甲烷,故方程式为:2CO+4H2O2CH4+3O2;
(3)由盖斯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H1=﹣△H2;
(4)常温下,N2与H2O反应生成NH3的反应为:2N2(g)+6H2O(l)=4NH3(g)+3O2(g),反应焓变△H=2×941KJ/mol+6×2×460KJ/mol﹣(4×3×393KJ/mol+3×499KJ/mol)=1189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2N2(g)+6H2O(l)=4NH3(g)+3O2(g)△H=+1189KJ/mol。
18.(1)A
(2)3A(g)B(g)+3C(g)
(3)0.6mol/(L·min)
(4)AB
(5)42.9%
【分析】
(1)
由A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断减小,可以判断A为反应物;
(2)
A为反应物,B、C为生成物,又根据反应的系数之比等于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可得反应的方程式为3A(g)B(g)+3C(g);
(3)
A的反应速率==0.6mol/(L·min);
(4)
A.每有3molA消耗是正反应方向,3molC消耗是逆反应方向,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正确;
B.B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即B的量不再变化,达到了平衡,正确;
C.气体的容积和质量恒定,即密度恒定,故密度保持不变,不一定平衡,错误;
D.B和C的浓度之比1:3,不一定平衡,错误;
故选AB。
(5)
达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100%≈42.9%.
19. 2~3 min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3 min时间段内温度较高 4~5 min 4~5 min时间段内浓度较低 0.1 AB
由表格数据可知,0~1、1~2、2~3、3~4、4~5min生成氢气分别为50mL、70mL、112mL、58mL、20mL;
(1)反应速率最大,则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氢气最多,2~3 min产生氢气的量为112 mL,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间段内温度较高,此时间段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答案为2~3 min;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间段内温度较高。
(2)反应速率最小,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氢气最少,4~5 min共产生20 mL氢气,此时间段内 浓度较低,此时段 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答案为4~5 min;4~5 min时间段内浓度较低。
(3)在2~3min时间段内,n(H2)==0.005mol,由2HCl~H2得,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n(HCl)=0.01mol,则υ(HCl)==0.10 mol·L-1·min-1);答案为0.1。
(4)A.加蒸馏水,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但生成的气体的量不变,故A符合题意;
B.加NaCl溶液,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但生成的气体的量不变,故B符合题意;
C.加Na2CO3溶液,溶液的体积增大,盐酸的浓度降低,但盐酸和碳酸钠反应,消耗了盐酸,生成氢气的量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加CuSO4溶液,能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