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课 型 ,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 题 】七下 第八章 不同类型的国家 第三节 印度(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 2、了解文明古国,根据材料,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3、运用图表材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学习重点】: 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 2、运用图表材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学习难点】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地图导学、小组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与交流 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西游记”动画的音视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教师启发式讲述】:,通过播放西游记视频,让学生对学习印度有了浓厚兴趣。 【教师展示】教师展示关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提问】印度位于亚洲的什么部位?来引导学生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学生】学生观看西游记音视作为引入,让他们回忆起一起看过的西游记动画片,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学生观看关于西游记音频(很多学生都会很认真的观看西游记音频积极参与进课堂状态) 【学生】学生大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学生观看印度在世界的位置图学生观看: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知道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中国的西南部。 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对印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一步巩固认识一个国家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印度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与探究 与解惑 读图与查找 观察与发现 探究一:板书一 印度的位置范围1提问:印度的地理位置、主要河流、地形分布及邻国。多媒体展示印度纬度位置图片2多媒体展示印度海陆位置图片 3【提问】写出印度国家邻国的名称[查找]:印度的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二1【提问】根据图中印度的地形分布,回答PPT中印度的地形区 2【提问】印度的主要河流,以及知道河流在地图中的分布。。1.在图上描绘北回归线,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国土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 至北纬 之间,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带和 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找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2海陆位置:(1)东面:印度东临 湾。(2)西面:印度西临 海。(3)南面:印度南面濒临 洋。海陆位置:亚洲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 3学生查找标注出印度邻国:西北部:①巴基斯坦东北部:②尼泊尔、③中国东 部:④孟加拉国、⑤缅甸南部隔海相望:⑥斯里兰卡 1【读图查找】让学生上讲台为学生讲课,讲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及地形分布特点【提问】然后再提问学生起来回答图中印度的地形分布问题印度地形:观察印度地形图,找出印度的三地形区。 。 2提问学生:恒河、印度河是属于印度洋水系的两条大河。两大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国家,注入的海洋? 通过读图查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读图及查找,使学生熟悉印度的三大地形区的相对位置,了解钱荒地形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通过字母和数字标记,直观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从而了解印度的地形和邻国。衔接与过渡学习了印度的河流,我们知道了印度河流的分布特点,恒河被印度人称为“母亲河”,印度教教徒更是将其尊为“圣河”,每天前来沐浴的教徒川流不息,遇有重大节日,他们深信在恒河沐浴能洗涤罪恶,纯洁灵魂。印度有着很多风俗惯和宗教信仰,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学习印度这文明古国。 欣赏与感悟 阅读与探究 学习知识为了生活 联系生活实例(板书)学习二:文明古国【教师讲述】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肥沃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虽然印度地处热带,气候终年高温。但是,印度的服装却是多彩多姿,印度女性喜欢穿着一种用黄麻纺织成的叫作“纱丽”的服饰,纱丽蕴藏着印度女性最美丽的情怀。印度舞蹈历史悠久,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舞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印度是世界上公认的传统舞蹈的发源地。古代印度人在数学、医学、建筑和艺术等方面成就卓著。例如,古印度人发明了世界上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印度还是瑜伽的发源地。1多媒体展示印度多彩的服饰图片 5.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书(本70页)【教师强调】印度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6 印度的习俗与禁忌 图片欣赏:学生欣赏神奇国度的神奇的美。 学生欣赏:西游记片段——玉兔精妖娆歌舞《天竺少女》。思考:看完图片和视频《天竺少女》后,你都有哪些感想呢?学生交流感想,感受来自印度的独特文化。 让学生知道印度古老建筑泰姬陵,印度属于阿拉伯数字的发源地也是瑜伽的发源地。 让学生大声朗读书本70页第二段的内容,并画出书本相应的重点内容。 5 学生阅读:(书本79页)印度风俗习惯知道印度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其中印度教是第一大宗教●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例如,印度人用点头表示否定,用摇头表示肯定。当你与印度人谈话时,你会发现对方频频地摇头,这表示他赞同你的观点。● 印度人吃饭喜欢用手把米饭和菜、汤拌着抓着吃,叫手抓饭。如果你入乡随俗,一定记住以右手进餐,因为左手被视为不洁。学生总结:1、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佛教。2、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度语和英语。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欣赏,使学生了解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通过视频既领略了印度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英语教育。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地理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总结与过渡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同时,在这片土地上还繁衍生息着十几亿的人口,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观察与探究 思考与计算 (板书)探究三:人口大国 多媒体展印度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提问】让学生上讲台讲解书本71页和72页两大题,教学生如何正确解题。 多媒体展示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对印度人口数有大致认识。自学指导阅读书本P71,读图8-3-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1941~2011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2) 1941~2011年,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培养学生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通过比较,进行人口国情教育。 观察与思考 【教师讲述】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印度人口过多使得人均占有量减少,降低了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国民在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出现众多矛盾。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看图思考课本第72页思考题。 学生讲解:印度人口过多使得人均占有量减少,降低了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国民在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出现众多矛盾。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通过读图与思考,使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问题给印度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是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与梳理 最后教师总结:梳理知识体系【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展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回顾所学的“印度:文明古国、人口大国”的知识,边总结边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与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归纳能力及纵观整体的整合能力。 学生知识点梳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容易掌握 通过活动题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考连接】2. 关于印度地形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部地势最低 B.印度河是印度的母亲河C.恒河发源于印度高原 D.恒河注入孟加拉湾5. 下列关于印度居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印度人口的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快 B.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C.印度虽然是人口众多,但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所受压力并不大 D.印度是印度教和宗教的发源地6、读图填写下列标号中相对应的名称 【课后练习】课后回去完成练习册的习题,下一节课检查 【教学反思】本课注重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让学生通过读图、搜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归纳、问题的分析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从而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情感。紧接着展示印度地形图,使用地图导学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和地形等自然环境。激发了学生对印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再学习印度作为古代文明的灿烂文化。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学习印度的人口,学习起来很是轻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讲解印度的人口问题时,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的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紧紧结合我国人口的现状学习印度的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本节课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准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第三节 印度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2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课 题 , 课 型 ,课标要求及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