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扬州慢》课件(共23张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1993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评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他善书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诗词俱工,皆卓然成家。词尤负盛名。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创作这首词时,年仅二十一岁。
这首词的词牌是( ),这首词的题目是(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从词的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词是一首( )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找出小序中有关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及他人评价的句子。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他人评价 有《黍离》之悲
序言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萧条、孤寂、悲凉、凄清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这是一座“空城”的?2、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无声冷月寂寞红药
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章有哪些词句写到了昔日的扬州?
昔日繁华的的扬州城被称之为“名都”,与现在的“空城”形成鲜明的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桥边红药”等都反映了昔日扬州城的繁华热闹。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城,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以写出情深文茂的诗句来了。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今昔为何会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小结全词 本词通过描绘扬州城今日的荒凉破败,感慨今昔,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极其不幸而极度沉痛的感情。
明确: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是指第二次),继而撤走以后,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场侵略战争。废池乔木对于当年敌寇的烧杀掳掠,尚且如此憎厌,人们的憎厌和沉痛就可想而知了。本句使用了拟人化手法,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还有哪些?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把桥、月、芍药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寓情于景,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与直抒胸臆相比,诗味更浓郁,意境更深远。
赏析以下诗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讨论:旧版课本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的注释是: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以后,(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与现行课本不同,这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从结构上看,词句的句子成分很明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是状语,“废池乔木”是主语,“犹”是状语,“厌”是谓语,“言兵”是动词短语作宾语。 这一句化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极言由于金兵南侵,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变得满目荒凉,抚今忆昔,即使是“废池乔木”也厌恶谈到那次战争,言下之意,更何况人呢?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直抒胸臆。相比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三句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宁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图片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作者,理解小序,名都佳处,“空城”,荒凉破败,自胡马窥江去后,写作背景,乐景写哀,下阕小结,作者眼前的扬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图片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望海潮,扬州慢,干谒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介绍,作者其人,创作背景,文本梳理,三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