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0页。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第1课时一、导入自由朗读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小永:我喜欢《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这三个意象描绘出了一个清朗的月夜,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相互守望,却不依靠。小温:我喜欢《断章》,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呢?小洲:我喜欢《统一》,但又不是很懂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都很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首诗好,但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运用学过的读诗策略,深人解读诗歌,觉得它好,还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二、读“阅读提示”,明确任务自读“阅读提示”,提取与阅读策略相关的关键信息,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1)把握诗歌意象,感知诗歌营造的意境;(2)借助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传达的不同诗意;(3)品味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三、自读诗歌,完成任务任务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1.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三、自读诗歌,完成任务任务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2.扫读五首诗歌并思考: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诗歌格律上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梅岭三章》比较,这五首新诗韵律比较自由。如,押韵比较宽泛(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平仄没有严格的对仗;每句长短不拘,整散结合;建行(句数)多少不限;节奏上注重按情感的起伏来体现抑扬顿挫。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1.圈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1)新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新诗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自鸦片战争后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人们在迷茫和困顿之中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部分先进之士的有益探索之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产生源于中国20世纪初社会思潮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中的反映,是大历史背景中个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革旧立新意识的反映。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1.圈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2)诗歌的创作背景。《月夜》: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月夜》这首诗,中国首次面世的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1.圈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2)诗歌的创作背景。 《萧红墓碑口占》: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风雨吟》: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风雨十分熟悉,借风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1.圈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2)诗歌的创作背景。 《断章》:卞之琳原话:“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写作时间是1935年10月,当时我在济南。但是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进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选自《冼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据作者自述,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已见说诗意。(1)《月夜》 预设1:“霜风”“月光”营造出来的冷清、寂寥的夜里,“顶高的树”是强大的“依靠”,但诗歌中却说“我”和它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我”独立与倔强的形象就显示出来了。 预设2:这两句诗让我想到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一句和“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很相似,都有“树”的意象。我觉得舒婷的诗表意更明确,通过木棉对橡树“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表白,歌颂风雨共担、相互支持的爱情。这首诗因为短,它的内涵其实更丰富了,让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已见说诗意。(1)《月夜》 《月夜》中的“霜”“风”“月”营造了孤独、冷清、寂寥的氛围,但“呼呼”“明明”等修饰语给这个氛围增添了一点活力和亮色。“顶高的树”在这种氛围中是强大的“依靠”“庇护所”。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已见说诗意。(2)《萧红墓畔口占》 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红山茶”,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觉得萧红就是这束红山茶,所以红山茶是一个隐喻,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预设2:在现代文学中,“茶花”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而不是“白山茶”,一是让这首小诗具有色彩的亮点,同时也代表了诗人对萧红的感情深度。 明确:《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已见说诗意。(2)《萧红墓畔口占》 预设:这首诗用两组意象揭示了一个哲理,“你”和“看风景的人”、“明月”与“梦”两两相应,引人思考。 明确:“风景”“明月”“梦”,简单意象构成画面,揭示出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已见说诗意。(4)《风雨吟》 预设1:“风”“雨”“海”“舟”,这是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暴风雨在诗歌中往往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社会的巨变。诗歌写于1941年,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风雨飘摇、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预设2:“年轻舵手”表明了诗人的激情和忧惧,他既想驾驭狂风暴雨中的命运之舟,但也不免对命运之舟将要驶向何处感到担忧。 明确:《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抒已见说诗意。(5)《统一》 预设:“叶、花、果实、树木、大地”将“所有”和“一”建立联系,揭示出世界的和谐统一性。 明确:《统一》中所有的叶、花朵都一样,所有的果实、树木也都没有差别,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3.分析比较,从意象选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指导: “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和“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示例1: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月夜》中的意象“月夜”“霜”“风”“月”“树”等虽然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但在本诗中,其含义却发生了微妙变化。如,“霜”“风”“月”“树”不再表现孤独、冷清、寂寞的意蕴,因为“呼呼”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让“月光”有了亮色,“顶高”让“树”成了避风港,成为权势的象征。 示例2: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如用“红山茶”“长途”“风景”“房舍”“果实”等这些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的新意象。任务三: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预设1:《月夜》,“呼呼”“明明”重读,读出在这清冷、幽远的环境中“我”的寂寞孤独;“顶高”重读,凸显出大树的高大无比、“我”的渺小;“并排”重读,稍加停顿,读出一种平等的感觉;“立”“靠”重读,读出对比,表现出“我”的独立;“着”要读得舒缓自然。预设2:《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寂寞”重读,读出诗人对萧红的深厚情谊;“红山茶”重读,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之意蕴含其中;“头边”后面稍作停顿,突出我此行的目的,表现出我的 深情;“等待”“卧听”重读,读出诗人的寂寞忧郁;“却”后停顿,突 出诗歌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任务三: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预设3:《断章》,“看风景”“看你”和“你的”“别人的”重读, 读出两组关系特别的画面中蕴含的哲理意味。 预设4:《风雨吟》,“卷”“奔”重读,语调可高亢一点,读来给 人一种风雨肆虐的感受;第二节,语调稍微下降,读出风雨造成 的不良影响;第三节,“舵手”“海”重读,读出“我”的勇气和责 任感。 预设5:《统一》中“所有”“一切”“整片”和“一”重读,突出对 比,强化世界的统一性;相同的句式,节奏要一致,读出韵律的整 齐美。 四、课后练笔,将诗歌改写成散文这几首诗歌短小精悍,但都有丰富的意象,构成了美妙的画 面,包含了丰富的意趣。请将其中的《月夜》或者《风雨吟》改写 成一篇小散文。 要求:①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 的画面美;②要忠实于原作,围绕原作中心,进行改写;③可以叙 事、抒情或是说理;④字数200左右。第1课时一、导入齐读短诗,感受这五首诗语言上的特点。 五首诗的语言都凝练含蓄,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同时,这五首诗也从现代生活中吸取养料,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 在打破和摆脱旧体诗语言束缚中开创了新诗“朗朗上口,自由浪 漫”的语言风格。 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示例1:《月夜》。“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该句表达出诗人自尊自立、追求自由、崇尚光明、探索真理 的精神与人格。 示例2:《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中,“寂寞”本是指人物的心情,这里用来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蕴藉,写出诗人心境无 比孤寂、悲凉,同时也暗示此行的艰难。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表达出诗人对墓中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 的沉重之感。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该句中的 “却”凸显出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 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 奈和寂寞之情。 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示例3:《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示例4:《风雨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 上”,该句中“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因“年轻”才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也正因为“年轻”,才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 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示例5:《统一》。“繁多是个谎言”,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 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该句把“大地”比喻成“花”,“花”在世人 的眼中是“美好”的象征。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 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 界的期待。 三、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2. 理解现代诗歌强调人物个体独立性的特点。 (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 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 的“来”“海”。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 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 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 见解。五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 面的内容。 (4)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 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 “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 变化。三、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对比阅读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1)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非我性”,往往见情不见人,抒情主人公将自己整个浸在诗的情调中,却不明确点出“我”“你”。只 有少数最为放达的诗人,诗中有“我”,如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 舞影零乱”,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 (2)新诗则强调人物个体的独立性。现代诗人重视个性, 重视抒发自我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月夜》中与大树并立着 的“我”,《萧红墓畔口占》中不远万里去吊唁的“我”和卧听海涛 闲话的“你”,《断章》中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风雨吟》中具有 年轻舵手之心的“我”,《统一》中对个体差异性进行的怀疑,都让 读者感受到了人物个体的独立性。新诗非常注重个性的表现, 人物个体(抒情主人公)昂扬出场,打破了古典诗词写作“非我 性”的束缚,是新诗创造性的体现。 四、拓展阅读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这首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明确: 句式上,“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两组句子内部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富有回环往复和整齐之美;两组句子中,间隔“你”“我觉得”这样的散句,整首诗外在形式上有种参差错落的建筑美感。节奏上,按照情感起伏分行,能 够反映出情感的抑扬顿挫。 四、拓展阅读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2.圈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要表达的内涵。 明确:主要意象为“你”“我”“云”。作者采用类似于镜头推拉的方法,利用“你”“我”“云 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通过对 比,表达了“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