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详解)
展开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2.(海口调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
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解析:选A 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若环境适宜,一般情况下,群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若环境比较干旱,则不能形成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条件适宜,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否则不会提高;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3.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以后,再吸食乙牛的血液时,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与寄生 D.捕食与互利共生
解析:选B 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关系为寄生;血孢子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也为寄生。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选C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5.(大连一模)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B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图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7.如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
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
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解析:选D 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图甲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其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8.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选C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物种丰富程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
9.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解析:选B 据图示可知,生产力最高的地区物种丰富度最低;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低;该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
10.(石家庄一模)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D.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群摄取的食物种类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表明两种群存在食物上的竞争;b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越大,食物种类重叠越多,彼此通过食物对对方的影响越大,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就越大。
1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鼠种群数量(只) | 18 900 | 19 500 | 14 500 | 10 500 | 9 500 | 9 600 | 9 500 | 9 600 |
X种群数量(只) | 100 | 120 | 200 | 250 | 180 | 170 | 180 | 170 |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解析:选B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X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由表中数量信息知,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第5年后,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12.(西安质检)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解析:选C 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二、非选择题
13.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__(填“早”“中”或“晚”)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据图分析可知此阶段群落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群落发育晚期,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某些物种消失,最终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所以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逐渐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1)种群 年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竞争 分层 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4)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方向和速度
14.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的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________,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解析:(1)调查群落中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需要随机选取若干个样地。由于山体滑坡,群落受到破坏,恢复群落内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会明显少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森林群落,所以图中S2为恢复群落的生物量。(2)在原有土壤环境甚至保留有原有植物的种子等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原始森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这样有利于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3)山体滑坡后总生物量减少为原来的20%,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难以恢复。(4)由于山体滑坡,土壤条件受到影响。土壤条件是限制群落恢复的关键因素,增大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有效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帮助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1)随机 S2 (2)次生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丰富度(多样性) 阳光等资源 (3)恢复力 (4)土壤条件 土壤微生物
15.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表示某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 (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甲图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①图甲纵坐标所示的牧草产量为该实验的因变量。图甲所示的曲线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可见,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②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在图乙中,a点之后,种群密度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说明在a点首次使用农药,治虫效果非常显著;在随后的b、c、d三点,种群密度下降后又很快上升并达到经济阈值以上,说明在b、c、d三点又重复使用了同一种农药,且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防治效果变差。e点之后,种群密度又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并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e 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1)镶嵌 间接 (2)①牧草产量 数学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②样方法 a、b、c、d e 捕食、寄生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9.2课时跟踪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9.2课时跟踪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详解),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