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三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时检测(三十三)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展开
这是一份2022高三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时检测(三十三)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甲池塘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鲫鱼丰富度较高
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
D.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
解析:选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描述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均达到相同水平。
2.(2020·海南高考)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解析:选C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在演替过程中,一年生草本逐渐被多年生草本取代,A正确;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多年生亚灌木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的弱,C错误;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D正确。
3.(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北卷)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
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
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选D 由题意可知,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这样就使得各物种间的竞争减弱,B正确。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说明在食物上存在一定的分化;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说明在栖息空间上存在分化,C正确。生物和生物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和发展的,故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如捕食斑马的生物,D错误。
4.(2021·银川模拟)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D 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分析图乙可知,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通过比较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5.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暴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解析:选D “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暴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两者都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A、B、C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被取代,生物多样性减小,造成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错误。
6.(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重庆卷)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 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 100~1 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 800~2 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 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
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
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解析:选D 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引起的不同群落水平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B错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C错误;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D正确。
7.(2021·北京通州区模拟)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
C.第1~5年,物种1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解析:选D 表中信息仅反映出物种1、2、3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对于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对于有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从地上部分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能用样方法,B错误;第1~5年,物种1是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第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1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8.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某地高寒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
C.过度放牧会导致高寒草甸退化,草甸的生态功能下降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
解析:选D 分析图形可知,从2015年到2017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A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B正确;过度放牧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因此会导致高寒草甸退化,草甸的生态功能下降,C正确;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健康发展,更好地利用高寒草甸,但该地区群落会发生演替,D错误。
9.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解析:选A 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10.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解析:选B 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的竞争压力,B错误;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C正确;蝙蝠夜间觅食,既可减少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D正确。
11.(2020·济南模拟)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12.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D.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群摄取的食物种类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表明两种群存在食物上的竞争;b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越大,食物种类重叠越多,彼此通过食物对对方的影响越大,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就越大。
13.(2021·青岛模拟)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易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解析:选D 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植物根系需要从生活的垃圾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如果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B正确;由于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细胞呼吸过程,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从而造成土壤中缺少氧气而导致植物根系缺氧,C正确;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14.(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北卷)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解析:选B 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沼泽中存在一定的植被条件,故题干中的演替不是初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正确;由分析可知,该演替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C错误;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物质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甸生态系统,D错误。
1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选B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应该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而不是不能利用,A错误;在群落演替三个连续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所以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到第3阶段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替代,由图可知,最终甲、乙两群落并没有消亡,C错误;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
(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填“种群”或“群落”)
(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对应③;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对应②;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a和b属于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3)狐和兔之间为捕食关系,若狐死亡,则兔因缺少天敌会大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缺乏,数量会减少直至达到稳定状态。(4)a或b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③ ② ① (2)② (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4)种群 群落 (5)调节种间关系
17.植被恢复是遏制退化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地,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不同退耕时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退耕地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具有这种特征的意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相对稳定阶段主要由__________(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15~20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群落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故调查该退耕地植物不同物种的分层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还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相对稳定阶段主要由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决定。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大直至稳定。(3)据表格数据可知,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15~20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主要是由于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
答案:(1)不同物种的分层 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气候、土壤 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3)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0
0
物种2
1
2
5
3
3
物种3
0
1
3
8
6
退耕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1.36
1.27
1.18
1.3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作业(单项版)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文件包含专题3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师版docx、专题3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