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课时分层集训《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 试卷
展开课时分层集训(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建议用时:45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
A组 基础达标
1.(2014·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
2.(2018·青岛市高三一模)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
的消亡
D [演替是优势物种的替代,而不是消亡,即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由此判断D项错误。]
3.(2018·襄阳高三调研)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导学号:67110078】
样地 | 类群数 | 个体数 | ||||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
人工广场绿地 | 14 | 8 | 3 | 182 | 74 | 22 |
某植物园 | 13 | 7 | 4 | 190 | 92 | 18 |
农用地 | 11 | 8 | 4 | 92 | 113 | 21 |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C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D项错误。]
4.某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鲢鱼苗(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B.由于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会呈“S”型增长
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不仅仅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D.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则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
B [该鱼塘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人工鱼塘内水不流动,鲢鱼不能繁殖,故而该池塘内鲢鱼的密度不会自然增长,B错误;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饲料的能量,C正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主要生活在池塘不同水层,故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正确。]
5.科学家对挪威旅鼠和北极狐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绘制出下图,图中曲线表示北极狐的数量周期变动,箭头表示旅鼠的大发生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题中信息推测旅鼠和北极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北极狐的种群密度
C.碳在旅鼠和北极狐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北极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北极狐同化量的一部分
C [从图中可知,北极狐随着旅鼠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因此北极狐和旅鼠之间是捕食关系,A错误。由于北极狐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C正确。北极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
6.(2018·贵阳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
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
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A [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
7.(2017·新课标压轴卷)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表示)逐渐变为B(以“”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A [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群落
C.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D.在食物和环境资源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蝗虫种群的数量就会呈指数增长
C [只有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条件适宜,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B错误;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虽然食物和环境资源十分充足,但可能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蝗虫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D错误。]
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B.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人类活动可能加速群落演替、改变演替的方向
D.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一定会使群落丰富度增加
C [群落演替是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是根本。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加快演替进程、使群落演替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而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取决于群落环境,如草原退化。]
10.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
D.不同时期群落中优势种群不同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
关
C [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A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植被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C错误。]
11.(2017·淄博市高三二模)下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
A | A1 | A2 | A3 |
| A5 |
B |
| B2 | B3 | B4 |
|
C | C1 |
| C3 | C4 |
|
D | D1 |
| D3 |
| D5 |
(1)若A1为某种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D5为草原上的野驴种群,调查其种群密度最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______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是________;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
(3)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_______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现象,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B3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3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志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野驴种群个体较大,分布范围较小,因此可采取逐个计数法。
(2)物种A在群落Ⅰ、Ⅱ、 Ⅲ、Ⅴ均有分布,而B物种在Ⅱ、 Ⅲ、Ⅳ有分布,C物种在Ⅰ、 Ⅲ、Ⅳ有分布,D物种在Ⅰ、Ⅲ、Ⅴ有分布,由此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A。群落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析表可知,Ⅰ中3个物种,Ⅱ中2个物种,Ⅲ中4个物种,Ⅳ中2个物种,Ⅴ中2个物种,则群落Ⅲ中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为种群,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3)林木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分布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与林木植物与对光能的利用有关,即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4)传统的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其进行抓捕且进行标记,有时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等,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调查鸟群可能有损伤等,而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则可避免上述弊端等。
[答案] (1)样方法 逐个计数法 (2)A Ⅲ 群落(或生物进化) (3)镶嵌(或镶嵌分布) 分层 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4)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得分)
B组 能力提升
12.(2018·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67110079】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C.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
D.荒漠中,“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A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因此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如果时间允许,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会演替成森林,若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新的优势种的出现不会淘汰原有优势种,而是使原有优势种变为劣势种,C项错误;青蛙是两栖类动物,不会生活在严重缺水的荒漠中,D项错误。]
13.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下列对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
C.所调查的当地植被及其无机环境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群落植物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A [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A正确;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后又减少,B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C错误;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不只是植物,D错误。]
14.(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解析] (1)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在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③针阔混交林比①草本、灌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复杂的分层现象,
因此③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2)分析图中曲线,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即丰富度都是先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乔木更高,在与草本、灌木的竞争中更易获得阳光,即草本与灌木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就慢。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其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快,能加快氮磷循环。
(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据此可知,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
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时,若样方面积过小,统计的物种就不全面,当达到最大物种数的样方面积后,继续增大样方面积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故对于乔木来说,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