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16.2 *六国论教案
展开六国论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3.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朝代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
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根据注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课文中,并小声的诵读课文。(主要注意一些通假字的读音及意思)
2.教师范读课文第1.2段,读到重点的字词的时候加重语气,以此引导学生注意。
3.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1.2段。
4.分别请学生范读课文第3.4.5段。
5.请全班同学齐读3.4.5段。
教师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逐段强调易读错的读音。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暴 bào 暴露 与 yǔ 与其
pù 暴晒 yù 参与
为 wéi 行为 燕 yàn 燕子
wèi 为了 yān 燕国
三、研习文本
*研习第1段。
1.提问:第一段需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寻找、提问、解答,教师总结点拨)
2.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3.提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
4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研习第2段。
1.提问:本段需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寻找、提问、解答,教师总结点拨)
2.提问:能用第2段中哪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4.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研习第3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本段需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寻找、提问、解答,教师总结点拨)
3.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4.找出第1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提问:本段需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寻找、提问、解答,教师总结点拨)
3.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
4.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5.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研习第5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提问:本段需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寻找、提问、解答,教师总结点拨)
3.提问:第5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小结:
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在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本文观点既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本文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请大家在课余研习时进一步认识。
【作业布置】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请选择一个朝代举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论证方法,再读过秦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