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4.7 传统京剧的发展史 教案(表格式)
展开教师姓名 |
| 单位名称 |
| 填写时间 |
| |
学科 | 音乐 | 年级/册 | 高一 | 教材版本 | 人音版 | |
课题名称 |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传统京剧发展史》 | |||||
难点名称 | 传统京剧发展的四个时期 | |||||
难点分析 |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京剧的发展史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一共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在现今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学生很少接触京剧,并不了解京剧的由来。 | |||||
难点教学方法 |
通过讲授法了解传统京剧的四个发展时期与其相关知识。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
导入 |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师——陈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传统京剧的发展史。
京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国粹,在我国的分布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中国,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剧种。它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走遍世界各地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2010年,京剧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京剧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京剧一共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分别为: 一、孕育期,二、形成期,三、成熟期,四、鼎盛期。
|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 一、孕育期 话说清朝初期,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的是昆曲与京腔。 1790年,乾隆爷八十大寿,在扬州,一个著名戏曲表演剧团“三庆”班被征召入京贺寿演出,从此便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到京城,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四大徽班”。他们在表演艺术上广泛吸取其它各家剧种的长处, 将秦腔和汉剧这两种地方剧种融合,徽、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被称为京剧的孕育期。 在徽、汉合流之后,京剧又借鉴吸收了昆曲、京腔的长处,使得京剧正式形成。 二、形成期 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了一幅画,叫《同光名伶十三绝》,这是京剧昆曲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画中挑选了徽班进京后享有盛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画中演员的扮相、面部表情、服装特点等等,生动地展现了早期每位京剧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同光名伶十三绝》这幅画的诞生,为研究京剧、昆曲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 又过了二十多年,京剧步入了成熟期。 三、成熟期 当时的慈禧老佛爷,可是大清朝的“骨灰级”戏迷,在她执政期间,先后有150多位名家入宫演出教学。同时,位于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戏园,日日有演出。京剧占领了从宫廷到地方的大小舞台,逐渐形成一统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时称“老生后三杰”。其中,谭鑫培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后被冠名“伶界大王”。 旦角、生角和武生也开始崛起。各行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各位听说过四大名旦吧?他们都是谁呢? 四大须生,武生泰斗又是什么呢? 四、鼎盛期 京剧人才辈出,优秀演员的大量涌现,标志着京剧进入到鼎盛期,一时期流派纷呈,人才济济。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武生泰斗”等。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评选京剧旦角名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这四位被评选成为“四大名旦”,后被简称为“梅、尚、程、荀”。这四位创造出的女性人物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四大名旦也就是京剧界的最佳女主角,其中评选出四位,她们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他们四位虽说是男人,但创造出的女性人物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京剧中的男主角呢? 20年代的时候最佳男主角被称为“前四大须生”,是由老生演员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组成,同时,将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的杨小楼,成为京剧界的最佳武生演员,被誉为“武生泰斗”、“国剧宗师”。 这些优秀的演员的大量涌现标志着京剧进入到鼎盛期。一时期流派纷呈,人才济济。
|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
五、总结 总的来说传统京剧的历史划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1)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孕育期的形成。 (2)在借鉴徽、汉、昆曲、京腔长处之后,京剧进入形成期。 (3)慈禧老佛爷对京剧的喜爱,使得京剧进入了成熟期。 (4)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优秀演员的大量涌现,标志着京剧进入到鼎盛期。
课堂练习
1 、京剧距今有( )年的历史。 2、四大徽班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京剧的四大名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京剧界的“武生泰斗”“国剧宗师”是( )
| |||||
小结 | 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希望在当今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不要忘了继承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的人,并为我们能拥有这样宝贵的艺术财富而感到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