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组合阅读 (2)(含答案)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8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组合阅读 (2)(含答案)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8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组合阅读 (2)(含答案)练习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8908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综合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组合阅读 (2)(含答案)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组合阅读 (2)(含答案)练习题,共6页。
下学期八年级语文(第5周)组合阅读【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加点字的妙处。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4~7题。[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清风徐来 ⑵舟长曾不盈寸 ⑶卖画以赡父 ⑷毕集毫端 ⑸临富贵而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⑵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译文: 6.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阅读】荷叶的自洁效应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摸一下荷叶,除低凹的中心,叶子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就没有降落在它的身上。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荷叶上滴几滴黏度很强的胶水,胶水也不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②按说,荷叶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为什么荷叶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滑得让灰尘“站不住脚跟吗”?恰恰相反,荷叶能够自洁,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于洁净的日常认识。 ③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约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约为2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 ④前面对于蜡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上犹如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虽说是“山包”和“碉堡”,但这种结构,我们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显微镜,是根本看不到的。 ⑤由于“小山包”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较大的雨滴(直径通常为几毫米,1毫米=1000微米)降落在叶面上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儿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 ⑥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茶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的张力作用,形成了球状水珠,水球在滚动的过程中顺道儿吸附灰尘。因此,只要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落。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糙,所以干净——是不是颇具颠覆性? ⑦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⑧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玻璃上,不断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材料运用于织物,能让织物不沾液体(包括水、油、菜汁、果汁、墨水、酱油等),从而减轻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8.第①段写雨打荷叶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荷叶“出淤泥而不染”有什么作用? 9.第③④两段均在说明“蜡质乳突”,但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段加以分析。 10.为了说明“荷叶的自洁效应”,作者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迎着风,一顶草帽①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父亲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香。②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麦场上,我们一家人吃过了饭,聚集到这里,一边看守麦子,一边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工夫,我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口光溢湿了父亲的草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珠。③白天的草帽多半属于父亲,父亲要么用它来遮挡毒辣的阳光,要么用它来遮挡被风吹散的麦糠。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草帽里总有淡淡的麦香,那是收获的气息。④一场活忙下来,那草帽,就属于我了,我把它连同叔叔的那一顶扣在一起,“砰——哐哐,砰——哐哐……”两顶草帽,像乐器中的铙儿一样碰在一起,草帽相撞哪里会有声音?那声音,是农场上闲下来的父亲的杰作,父亲,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优秀的配乐大师。⑤清楚地记得,父亲帮我“配乐”时,还会禁不住手舞足蹈,那舞蹈,像极了蒙古的摔跤。当然了,蒙古摔跤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那是在电视上,早已忘记了那是一档什么综艺节目,只记得我拉着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妈妈快看,那两个人在学爸爸……”妈妈扑哧一声笑了,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那是‘蒙古摔跤’!我哪里信妈妈的话,因为,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只有爸爸才会把舞蹈跳成那样夸张。⑥“砰——哐哐”,爸爸黝黑的脸膛上盛放着璀璨的笑容,那笑起来的皱纹,分明就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又一波,伴随着两顶碰在一起的草帽,爸爸的脸上浪花浮动。爸爸一跳起这种舞蹈,仿佛从来就没有疲惫过,直到我拿草帽的手累酸了,爸爸才停下来擦汗。⑦记得有一两次,我也抢过毛巾给爸爸擦过汗,当时的爸爸突然变得好安静,高兴地让我擦,不知为什么,每次还都闭上眼睛,可能是也想起了他的童年吧,要不然,为什么每当爸爸睁开眼睛,总会眼眶湿润呢?⑧爸爸的草帽,不止能在夏天发挥作用。到了来年春天也一样。到了春天,爸爸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让草帽飞上天。他先用两片细长的竹篾撑在帽肚里,然后,随便在帽檐上系上一根长长的布条,再绑上一条长线,一顶草帽做成的风筝就这样飞上天了!⑨巴在依稀记得,那系在帽檐上的布条总是红色的,像一面细长的旗帜在空中飘扬,又多像一只金黄色的鸟,摆动着火红的尾天空遨游。春天的旷野里,我和父亲奔跑着,翻越一个又一个田垄,直跑到村口的妈妈唤起我的名字,那是要吃饭了。⑩那时候,我总会边吃边说,说爸爸是个发明家。每当我这样夸奖爸爸,一旁的妈妈总会撅起嘴唇。我一看妈妈吃醋了,忙用爸爸交给我的“招数”————妈妈,你是个美食家啊!接着,我们一家人都哄堂大笑。⑪光阴荏苒,记不得这样的场景过了多少个年头。现在,我定居城市,父母依然留在乡下。前几天,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结束时,母亲突然说:“你们要个孩子吧,你爸爸整天念叨着重操旧业呢!”⑫我明白爸爸“重操旧业”的意思,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脑海里重现多年前的场景:一样热闹的打麦场,一样的旷野,一顶草帽,迎着风!1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的印象里,爸爸练习蒙古摔跤,为“我”嬉戏,伴“我”童年。B.文中第②段,“我”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的叙述,为下文情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C.文中第③段,爸爸笑起来的皱纹分明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又一波在脸上浮动,说明爸爸为“我”跳起舞来,仿佛从来没有疲惫过。D.文章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清新隽永,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13.草帽相撞怎会发出“哐哐”的声音?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4.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⑫段中“重操旧业”在文中的意思。 16.分析示题“迎着风,一顶草帽“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诗词鉴赏】1.“蒸”是“蒸腾”的意思,“撼”是“撼动”的意思,从视觉、听觉上写出了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的博大气势,雄浑壮阔,极富感染力。2.设喻、用典。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求仕,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的愿望。3.C【文言文阅读】4.⑴缓缓地 ⑵竟然不满一寸 ⑶赡养父亲 ⑷笔下,笔底,笔端 ⑸丢失他的天性5.⑴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⑵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6.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7.C【译文】恽寿平,别号南田,是明朝末年常州武进人。他年少的时候就很机敏聪慧,八岁时候写了一首吟咏莲的诗,惊动了他的老师和长辈们。(他)跟随他的叔父恽向学习诗文和绘画,技艺一天天长进。他的父亲恽日初是国子监的监生,曾经向皇帝上书《守御十策》,来谋求救国的道路。明朝末年,国家丧乱,十岁多的他跟随着父亲和兄长参加了抗清的活动。他经常结交当世奇人侠士,经常奔走到很远的地方,出生入死,行踪捉摸不定,其他的人大都神情沮丧,可是南田的神态气质却和平常一样。他的两个哥哥相继死去,明朝灭亡后,他和父亲一起回到了故乡。天下渐渐地安定了下来,他发誓不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用卖画的方式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深得素冷淡雅,幽静美丽的风致,两岸松树柳树成荫,河中的鱼儿戏水,风停了,大片的烟雾消散尽净,所寄托的感情非常深远。他非常注重写生,经常灌溉南田里的花,尽力去描绘临摹。自然界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创造的“没骨法”花卉,空灵精妙,栩栩如生,在纸上好像能够飞起来一样,他笔法简练而画得意蕴丰富,被人誉为“神品”。他绘画的名声惊动了天下,创立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却不失去他的操守,虽然只是靠卖画度日,但如果不是谈得来的人他不会把画给他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他会整月整月地点缀着色;若遇见一些想用金钱来买画的势利小人,他会把百两银子当做草芥一样,不卖给他们一花一叶。康熙年间,他还想着恢复明朝的大业,和复社里坚守的名士们用诗词互相答赠,有《瓯香馆集》流传后世。【现代文阅读】8.引用诗文,形象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荷叶及其“不吸附水分”“不沾染污渍”的自洁特征,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更喜欢第③段,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蜡质“乳突”的微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或者:更喜欢第④段,第④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荷叶表面微小的蜡质“乳突“和”乳突“上面细小的突起比作”小山包“和”小山包“上的”小“碉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蜡质乳突的特点,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10.逻辑顺序。先说明荷叶能够自洁的现象,再揭示荷叶自洁的科学原理(本质),最后说明“荷叶效应”在生活生活中的应用。11.文章以“爸爸的草帽”为线索,回忆了爸爸带给自己童年的欢乐,表达了父子相爱相怜的朴素感情。12.A【解析】文中爸爸并没有练习蒙古摔跤,只是他的手舞足蹈像蒙古摔跤。表现了父亲的笨拙,但为儿子高兴的努力付出。13.草帽相撞的“声音”是父亲用自己的声音给儿子配的“音”,表明父亲疼爱儿子,希望儿子高兴。愿意放下身份,和儿子一起天真、快乐。14.此句用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草帽带给自己的快乐时光,留给自己的难以抹灭的印象。是父亲这样的陪伴,使自己快乐成长,飞向远方。15.“重操旧业”意思再给儿子(孙子)的草帽配音;再给儿子(孙子)放飞系着红绸的草帽。暗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父亲老年的孤单、寂寞。16.题目充满画面感和动感,像一幅素描展示了一个父亲在那贫困的年代,用自己唯一的身外之物,极力给儿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题目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还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