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第1页
    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第2页
    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第3页
    还剩8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90页。
    15. (2021届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表示抗原进入人体后相关细胞发生的变化,图中甲、乙、丙表示细胞或物质,①②③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与图示信息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B. 抗原侵入机体后均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然后通过①或②或④发挥免疫效应
    C. ②③均可发生有丝分裂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④过程可存在淋巴因子的作用
    D. 痊愈后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血液中的甲.乙,可对其他新冠病毒感染者起免疫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记忆细胞,乙表示抗体,丙表示效应T细胞;①吞噬细胞直接吞噬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④表示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详解】A、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其中T细胞和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抗原进入后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也有部分直接作用于B细胞,B错误;
    C、②③过程分别表示T细胞、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其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④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
    D、图中甲为记忆细胞,乙为抗体,丙为效应T细胞,新冠病毒感染者经治疗痊愈后,可以贡献其血浆用于对其他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经治疗痊愈后,血液中会含有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记忆细胞并不能在其他新冠病毒感染者体内发挥免疫作用,D错误。
    故选C。
    23.(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11月)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染新冠病毒之前,人体血浆中通常不存在对抗该病毒的抗体
    B. 人体巨噬细胞表面有识别新冠病毒表面MHC分子的受体
    C. 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直接对抗并消灭新冠病毒
    D. 新冠病毒感染细胞后才能诱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巨噬细胞能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针对抗原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关抗原的刺激,一般而言,感染新冠病毒之前,人体血浆中通常不存在对抗该病毒的抗体,A正确;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后在溶酶体使其分解,然后在吞噬细胞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巨噬细胞不能识别新冠病毒表面的MHC分子,B错误;
    C、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某些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但不能直接消灭新冠病毒,C错误;
    D、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前即可通过刺激B细胞诱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24.(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11月) W病毒侵染小鼠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并引发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检测发现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W病毒引发糖尿病的机理是直接抑制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效
    B. 若在小鼠血浆中分离出W病毒,则表明W病毒可不依赖小鼠细胞而存活
    C. 利用W蛋白制成疫苗,可有效预防小鼠出现W病毒感染和糖尿病的发生
    D. 推测W蛋白的受体可能是与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干信息“W病毒侵染小鼠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可知,该病毒引起的后果类似于自身免疫病,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W病毒侵染小鼠后,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推测应是胰岛素无法跟受体结合而不能起作用,而非抑制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效,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殖,B错误;
    C、利用W蛋白制成疫苗,可预防W蛋白感染,但糖尿病的病因有多种,故不能预防糖尿病发生,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以及“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可推测W蛋白的受体可能是与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导致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无法起作用,最终导致小鼠患糖尿病,D正确。
    故选D
    18.(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RNA可作为翻译和复制的模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组成HCV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翻译成HCV的蛋白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HCV链的正链RNA(+RNA)由n个碱基组成,则在1个+RNA→1个-RNA→1个+RNA的过程中消耗的嘌呤碱基共_________________个。
    (3)检测到人体内含有HCV抗体,可作为感染HCV的重要指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常用HCV表面的糖蛋白作为抗原来检测HCV抗体,所用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核苷酸 (2). 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3). n (4). HCV入侵人体后,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HCV抗体 (5).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
    【详解】(1)据题意可知,HCV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翻译成HCV的蛋白质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2)1个+RNA→1个—RNA→1个+RNA即合成了一个互补的双链RNA,正链RNA由n个碱基组成,双链RNA有2n个碱基,其中嘌呤碱基占一半,因此合成双链RNA的过程需消耗嘌呤碱基n个。
    (3)检测到人体内含有HCV抗体,可作为感染HCV的重要指标,原因是HCV入侵人体后,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实验室常用HCV表面的糖蛋白作为抗原来检测HCV抗体,所用的免疫学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物质及免疫,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6.(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 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侵入人体后会导致体内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B. 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各餐具上都会有大量的HIV滋生
    C. 加强身体锻炼和远离毒品可有效减少HIV感染的机会
    D. HIV和噬菌体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完全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HIV无细胞结构,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属于寄生生物。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HIV由RNA和蛋白质组成,遗传物质为RNA;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遗传物质为DNA。
    【详解】A、HIV侵入人体初期,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会上升,A错误;
    B、HIV无细胞结构,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不能在餐具上增殖,B错误;
    C、加强身体锻炼和远离毒品可有效减少HIV感染的机会,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彻底水解产物是核糖、磷酸和A、U、G、C四种碱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彻底水解产物为脱氧核糖、磷酸和A、T、G、C四种碱基,HIV和噬菌体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不完全相同。
    故选C。
    17.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抗原A入侵机体,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B细胞,有关该种记忆B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记忆B细胞增殖过程中,伴随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
    B. 记忆细胞增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记忆细胞中发生丙酮酸的转化或氧化分解的部位在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D. 抗原A再入侵机体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记忆细胞增殖的方式为有丝分裂,伴随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发生基因重组。
    2、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浆细胞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记忆B细胞增殖过程中,伴随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A正确;
    B、记忆细胞增殖的方式为有丝分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丙酮酸的转化或氧化分解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部位在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C正确;
    D、抗原A再入侵机体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的抗体,D正确。
    故选B。

    5.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如图为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G通过胞吞的方式特异性识别并摄取病毒
    B. 图中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为G和F
    C. 细胞B能增殖并分泌特异性抗体,与新冠病毒结合
    D. 细胞E诱导细胞F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抗体,D表示T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靶细胞,G表示巨噬细胞,F表示靶细胞。
    【详解】A、细胞G为巨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误;
    B、图中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为巨噬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即图中的G和F,B正确;
    C、细胞B为效应B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分裂增殖,C错误;
    D、效应T细胞诱导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
    16.(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新冠病毒(COVID-19) 是一种RNA病毒,由蛋白质衣壳、RNA、和包膜等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进入人体后外层刺突蛋白与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B. 病毒不能脱离宿主细胞存活,因此病毒不能脱离其它生物而独自进化
    C. 确诊病人常用核酸检测,可以用PCR技术扩增样本细胞提取的相关核酸分子用以检测
    D. 重症患者常常引起肺炎,此时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病人进行治疗以避免肺部严重受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详解】A、刺突蛋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病毒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才能存活,因此病毒不能脱离其它生物而独自进化,B正确;
    C、PCR技术只能对DNA进入扩增,因此目标细胞中的核酸需加入逆转录酶以后才能进行PCR技术扩增样本细胞提取的相关核酸分子用以检测,C错误;
    D、重症患者常常引起肺炎,此时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病人进行治疗以避免肺部严重受损,D正确。
    故选C。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3.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和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均属于白细胞
    C. 浆细胞能合成抗原-MHC 复合体的受体
    D. 不同人的 MHC 分子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体:①化学本质:蛋白质;②产生部位:浆细胞中的核糖体;③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
    【详解】A、抗原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A错误;
    B、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均属于白细胞的一种,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据此可推测浆细胞不能合成抗原-MHC 复合体的受体,C错误;
    D、不同人的 MHC 分子不同根本原因是相关基因中遗传信息不同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 T 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淋巴因子。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
    B. 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
    C. 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
    D. 皮质醇治疗使患者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参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详解】A、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达到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A正确;
    B、外源性皮质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抑制皮质醇分泌,B错误;
    C、巨噬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淋巴因子,这些过程均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皮质醇会使这些过程受到抑制,C正确;
    D、皮质醇抑制特异性免疫,使患者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其他病原体感染,D正确;
    故选B。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CAR﹣T是携带了某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改良了细胞,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特异性抗原受体位于T细胞内
    B. CAR﹣T比普通T细胞特异性更强
    C. CAR﹣T治疗肿瘤实质是细胞免疫
    D. 利用患者的T细胞制备CAR﹣T更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CAR-T是携带了某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改良了细胞”,即该T细胞表面含有识别恶性肿瘤的受体,进而产生效应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
    【详解】A、T细胞表面含有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A错误;
    B、CAR-T是改良了的T细胞,则比普通T细胞特异性更强,B正确;
    C、CAR-T治疗肿瘤实质是效应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其实质是细胞免疫,C正确;
    D、利用患者的T细胞制备CAR-T,移植后则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A。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 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某些新冠肺炎患者会成为危重病人,最终可能走向死亡。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对新型冠状病毒完全无效
    B. 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引起感染者体内产生抗体
    C. 患者体内出现大量的死亡细胞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D. 易感人群即使注射疫苗也仍然具有被感染的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对新冠病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是完全无效的,A错误;
    B、新冠病毒可引起患者体内产生体液免疫,出现抗体,B错误;
    C、病毒在细胞内迅速繁殖,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这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变异性较强,如果变异后的病毒与疫苗产生的抗体不能发生反应,易感人群即使注射疫苗也仍然具有被感染的可能,另外,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少数人接种疫苗后不能充分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故选D。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B.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对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C. 过敏反应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
    D.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但两者之间不是包含关系,A错误;
    B、过敏反应中不是由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B错误;
    C、过敏反应中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属于体液免疫,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C正确;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不会产生过敏反应,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发生,D错误。
    故选C。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8.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像SARS、2019-nCOV这类病毒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人体虽然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能产生上百万种抗体,但适应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研究表明,S蛋白是2019-nCOV与宿主细胞表面ACE2受体结合、进而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表面蛋白,是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病毒侵染机体后,上百万种B淋巴细胞能接受该种病毒的刺激
    B. 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与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相同
    C. T淋巴细胞接受该病毒疫苗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
    D. 利用ACE2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2019-nCOV病毒与受体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的过程是: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进一步吞噬消化;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物质;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详解】A、B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当病毒侵染机体后,只有相应的B淋巴细胞能接受病毒的刺激,而不是上百万种,A错误;
    B、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属于被动免疫,而疫苗的防治属于主动免疫,二者作用原理不同,B错误;
    C、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
    D、利用ACE2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不是与抗原结合,是与机体自身的ACE2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C。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24. 机体在产生初次免疫反应的一段时间后,如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会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称为再次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再次免疫反应强度增加的原因是机体内进入了更多的相同抗原
    B. 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再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
    C. 再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淋巴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 过敏反应是一种再次免疫反应
    【答案】B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免疫接种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被动免疫是通过接种对抗某种病原体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
    【详解】A、再次免疫反应强度增加的原因是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A错误;
    B、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再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注射疫苗可以使免疫反应增强,B正确;
    C、再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淋巴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新的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刺激引起的机体的强烈的应答,是一种再次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D。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8. 如图1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体。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正常人体中会通过“炎症反射”以防止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其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数字表示结构(④为巨噬细胞),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若图1中A细胞是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胰岛B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_______________。
    (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直接作用于A细胞并促进其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
    (4)图2中促炎因子刺激神经元③,使其产生兴奋,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________________。“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
    (5)图2中炎症反应时可能导致体温升高,下列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多选)______
    A.骨骼肌颤栗 B.立毛肌收缩 C.皮肤血管舒张
    D.细胞代谢增强 E.汗腺分泌汗液
    (6)据图2分析,下列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理推段不合理的是_________
    A.促炎因子含量过多 B.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KB
    C.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 D.A物质数量过多
    【答案】 (1). 通过体液运输 (2).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两空顺序可颠倒) (3). 组织液 (4). 不能 (5). 自身免疫病 (6). 促甲状腺激素 (7). 内正外负 (8). ① (9). CE (10). 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细胞A分泌化学物质C,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上的受体。
    分析图2可知:巨噬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促促炎因子,合成促炎因子的过程受到NP-KB的调节作用,其中当促炎因子释放过多时刺激神经元③产生兴奋,导致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经过神经中枢的综合分析后经过神经元①传递,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巨噬细胞,抑制NP-KB的活性,抑制促炎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从而调节促炎因子的合成;当细胞发生炎症时,由于感染发生,感染会激活NP-KB,促进促炎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这样通过以上调节保证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含量正常。
    【详解】(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根据图1可知,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体液运输,最后作用于B细胞,体现了激素调节的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2)胰岛B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患有自身免疫病,导致产生的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使得机体的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A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直接作用于A细胞的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4)神经元③产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识图分析可知,“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图中的①神经元。
    (5)体温升高时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为:毛细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加,促进散热;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促进散热。而A骨骼肌颤栗、B立毛肌收缩、D细胞代谢增强是促进产热的方式。综上所述,C、E正确,A、B、D错误。故选CE。
    (6)A、根据题意可知,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2的分析可知,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KB后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导致其可能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2的分析可知,若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过程,导致促炎因子的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2可知,A物质是巨噬细胞膜上①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如果A物质过多,使得神经递质与A物质结合,抑制NP-KB的活性,使得促炎因子的转录减慢,不会引起促炎因子含量过多,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机理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能够识别反射弧的组成,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把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正确识图分析图1,判断图中的生理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图2中的“炎症反射”的反射弧及其调节过程,利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5. 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II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都可以产生,主要存在于细胞表面
    B. 物质I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而且是正反馈调节
    C. 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D. 图中细胞B和细胞C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细胞A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
    【详解】A、物质Ⅱ为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血浆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A错误;
    B、细胞D是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分裂、分化,B错误;
    C、细胞C为B细胞,只能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C错误;
    D.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两者都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细胞,A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山东省济南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14. 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 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 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疫苗在人体内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一方面可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记忆和浆细胞,进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另一方面可刺激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详解】根据前的分析可知,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促使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释放的,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故选D。
    (山东省济南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不定项)18. 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先天性免疫反应,同时释放出某种信号.机体内的树突细胞(具有树状分支和吞噬功能的细胞)获取信号后会引发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树突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糖蛋白密切相关
    B. 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后,会立即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C. 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与溶酶体密切相关
    D. 树突细胞释放更多递质,加强免疫细胞的联系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机体内的树突细胞获取信号后会引发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细胞免疫,其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
    【详解】A、树突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识别功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A错误;
    B、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后,将抗原暴露到体液中,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与溶酶体密切相关,C正确;
    D、树突细胞不能释放递质,D错误。
    故选ABD。
    【点睛】本题以树突状细胞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2021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15. 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理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 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活性物质
    D.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组检测结果可知,培养后的“部分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类细胞具有裂解肺癌细胞和分泌淋巴因子的双重能力,而“胸腺淋巴细胞”是T细胞,M淋巴细胞相当于吞噬细胞起识别呈递抗原作用。
    【详解】A、实验证明M细胞为吞噬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A正确;
    B、据表格分析,经M(吞噬)细胞刺激后部分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杀伤肺癌细胞,B正确;
    C、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C正确;
    D、本实验不涉及体液免疫,只有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D错误。
    故选D。
    (2021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25. 科研人员利用B、L两个品系的大鼠进行肝移植实验,统计手术后的大鼠生存率,得到图1所示实验结果(移植关系用“供体→受体”表示)。

    (1)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____________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____________细胞,大量裂解供体肝细胞,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受体大鼠死亡。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
    (2)移植后,三天内死亡的大鼠不计入生存率统计范围,以排除____________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丙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由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_____组大鼠肝脏移植后出现了“免疫耐受”。
    (4)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耐受”机理,科研人员测定了上述三组大鼠血清中淋巴因子IL-2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分析,甲组大鼠在第3-7天IL-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____________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____________甲组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②乙组大鼠在第3-5天体内IL-2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的凋亡,由此推测,乙组大鼠手术后3-5天高表达量的IL-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从而建立免疫耐受。
    ③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用____________的L品系大鼠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乙两组大鼠生存率进行比较。
    (5)免疫抑制剂常作为器官移植的手术后用药,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易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依据“免疫耐受”的研究,你认为既能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又能避免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新的医学途径(或设想)可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效应T (3). 移植手术 (4). 同品系大鼠间肝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 (5). 乙 (6). 免疫排斥 (7). 促进 (8). 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 (9). IL-2合成缺陷 (10). 建立针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信息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免疫及其免疫应用等知识的熟记、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理清细胞免疫的过程,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1)器官移植后,细胞免疫会将移植器官中的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攻击,所以供体肝作为抗原,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效应T细胞,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2) 术后短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有可能是因为肝移植手术操作本身所致,所以在计算生存率时,这些个体不应计数,以排除移植手术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作为对照,丙组术后80天内大鼠存活率为100%,说明同品系大鼠间肝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乙组是不同品系之间的肝移植,正常情况下会发生免疫排斥,而乙组的存活率却接近丙组,再结合(1)中“有些大鼠出现免疫耐受”可推测:乙组出现了免疫耐受。
    (4) ①图1中甲组大鼠存活率下降,说明免疫排斥在增强;图2中甲组大鼠在第3~7天IL-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促进甲组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增强免疫排斥。
    ②结合对(3)的分析可知:乙组大鼠存在免疫耐受。图2中乙组大鼠初期体内IL-2表达量很高,但随着时间推移IL-2表达量在减小,再结合题意“乙组大鼠在第3-5天体内IL-2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的凋亡”可推测:乙组大鼠高表达量的IL-2的作用是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
    ③验证“高表达量的IL-2诱导了T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根据假说—演绎法,如果上述推测正确,可以得到L品系大鼠体内的IL-2量非常少时,T细胞不易凋亡,细胞免疫会较强,大鼠的存活率应该会非常低(类似甲组存活率,不同于乙组存活率)。完成此推测需要体内IL-2量非常少的L品系大鼠,所以选用IL-2合成缺陷的L品系大鼠。
    (5)从“免疫耐受”的角度分析,在解决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问题时,应该尽可能让受体自身对移植器官产生免疫耐受,这样受体对其他病原体仍具有正常免疫,不会因使用了免疫抑制剂而产生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即建立针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
    (2021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生物试题)14. 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 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
    D. 二次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据此答题。
    【详解】A、图示表明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
    B、组织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当过敏原初次接触机体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说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C正确;
    D、当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肥大细胞表面的IgE与之特异性结合,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1.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开创“肿瘤免疫疗法”的科学家,这种疗法并不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而是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传统的“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些病毒及化学因子能诱导肿瘤的发生
    B. 有些肿瘤可导致血液中甲胎蛋白超标
    C. “放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具有特异性
    D. “免疫疗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18年诺奖”为背景,以“免疫疗法”和“放疗法”的不同为引入点,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A.肿瘤的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等),A正确;
    B.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知:“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射线治疗不具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也会杀伤正常细胞,C错误;
    D.“免疫疗法”是“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故该方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获取关键信息,从中找出两种免疫方法的差异,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青岛68中2020-2021学年度11月期中检测)2. 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 ℃)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 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①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
    ④脑干:维持呼吸等;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详解】A、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 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青岛九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3. 近期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带领其团队官方发布了两项重大科研突破。其一就是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并在“调整治疗手段”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A. 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由其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基因突变导致
    B. 青蒿素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疟原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
    C. 随青蒿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疟原虫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D. 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青蒿素的选择导致产生了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疟原虫基因突变导致,A错误;
    B、随着青蒿素的广泛应用,有抗药性的个体逐渐被选择出来,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正确;
    C、疟原虫向抗药性变异在没有使用青蒿素之前就存在,青蒿素只是对其进行选择,不能诱导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C错误;
    D、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是否有新物种产生关键是看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青岛九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4 .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James P. Allison和Tasuku Honje,两人因在抑制消极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癌症疗法而获奖。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PD-1基因的功能。并提出了新的癌症疗法。图示为活化的T细胞表面含有PDT-1蛋白,与癌细胞表面PD的配体(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恶性肿瘤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租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PD1基因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PD1基因功能是抑制细胞的激活,T细胞或B细胞的过度激活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C. PD1蛋白与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 使用抑制剂阻断PD1蛋自和PD-L1的结合,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该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PD-L1是PD-1的配体,PD1与PD-L1结合后可提供抑制性信号,从而使T细胞凋亡,最终抑制T细胞免疫”。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
    【详解】A、由题意可知,PD1基因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T细胞或B细胞的过度激活会引起自身免疫病,B错误;
    C、PD1蛋白与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使用抑制剂阻断PD1蛋白和PD-L1的结合,使T细胞的活性不受到抑制,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D正确。
    故选B。
    (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校际联合考试)5.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 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 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
    D. 二次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据此答题。
    【详解】A、图示表明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
    B、组织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当过敏原初次接触机体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说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C正确;
    D、当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肥大细胞表面的IgE与之特异性结合,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B。
    6.






    不定向选择题
    (青岛68中2020-2021学年度11月期中检测)1.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 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 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epG2细胞(一种肝癌细胞) 对来那度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epG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B. 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防卫功能
    C. HepG2 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其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
    D. 来那度胺可能减少了PD-1和PD-L1 的结合进而增强了T细胞的活性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HepG2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该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抗原表达量降低,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详解】A、HepG2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A正确;
    B、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B错误;
    C、HepG2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突变,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T细胞表面的PD-1 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 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所以可能减少了PD-1和PD-L1 的结合进而增强了T细胞的活性,D正确。
    故选ACD。
    (青岛三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2.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B. 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C. 细胞2、细胞3在骨髓成熟
    D.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该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为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为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详解】A、②、③过程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都涉及到细胞间的交流,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A正确;
    B、细胞5为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正确;
    C、细胞2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3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合成抗体的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有,但是只在浆细胞中表达,D错误。
    故选CD。
    (青岛十七中2021届11月期中模块考试)3.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由题图可知,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A正确;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C错误;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机理,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青岛十七中2021届11月期中模块考试)4.CAR—T技术是近几年治疗肿瘤的一种新型细胞疗法,它通过收集患者T细胞对其进行遗传修饰,使之携带能指导嵌合抗原受体(CAR)合成的新基因(具体修饰过程如图)。最后,将这些修饰过的CAR—T细胞输回患者体内,从而使CAR指导T细胞靶向高效杀死肿瘤细胞。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建CAR-T细胞所使用的目的基因是TCR跨膜区基因和抗体基因
    B. ①是指目的基因的获取,②是指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C. 重组分子导入T细胞后,应当采用DNA分子杂交法来检验指导CAR合成的基因是否转录成功
    D. CAR—T技术融合了体外基因治疗的方法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免疫调节定向杀死肿瘤细胞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中各个步骤的分析,难度一般。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获取目的基因,②为目的基因和运载体重组,由于T细胞能通过细胞免疫高效杀死肿瘤细胞,而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经过遗传修饰后的 CAR-T 细胞可以表达出嵌合型抗原受体(CAR),该受体含有抗体基因表达片段,所以能靶向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并通过细胞免疫高效杀死肿瘤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构建CAR-T细胞所使用的目的基因是TCR跨膜区基因和抗体基因,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①是指目的基因的获取,②是指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B正确;
    C、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采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C错误;
    D、体外基因治疗是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再体外完成转移,再筛选成功转移的细胞增殖培养,最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由图可知CAR—T技术融合了体外基因治疗的方法,D正确。
    故选ABD。
    5.





    填空题
    (青岛68中2020-2021学年度11月期中检测)1.图为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

    (1)图甲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图中的激素和递质的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由图甲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为过敏反应示意图。医学上进行脱敏治疗:将主要抗原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注射、含服等方法输入病人体内,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耐受。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图乙中抗体与正常人体内抗体的分布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激素)-免疫 (2).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传递) (3).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 (4).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5). 特异性免疫 (6). 正常人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图乙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某些)上皮细胞的表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可受两方面的信息分子调节,一是某种激素与免疫细胞的受体结合;二是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分析图乙可知,过敏反应中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后,结合在某些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内与这些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就会释放一些异常物质如组织胺等,从而引起过敏症状。
    【详解】(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中的激素和递质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发挥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传递)的功能。
    (2)由图甲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若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则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3)脱敏治疗:将主要抗原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注射、含服等方法输入病人体内,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耐受。因为抗体是体液免疫中产生的,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图乙中抗体与正常人体内抗体的分布的区别是:正常人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图乙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某些)上皮细胞的表面。
    【点睛】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的比较:
    项目
    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
    不同点
    分布
    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和某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时机
    第一次接触到抗原
    第二次以上接触过敏原
    反应结果
    消灭抗原
    引发过敏反应
    作用对象
    抗原
    过敏原
    相同点
    都来源浆细胞,化学本质都属于蛋白质.
    2.
    18.(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磷酸奥司他韦可用于治疗流感,其分子式为:C16H28N2O4·H3PO4。极少数病例用该药物后出现会过敏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B. 磷酸奥司他韦的元素组成与DNA和ATP类似
    C. 出现药物过敏一种免疫过度反应,应立即停止服用该药
    D. 为尽快治愈流感,同时使用磷酸奥司他韦与抗生素效果更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流感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磷酸奥司他韦的元素组成含有C、H、O、N、P,与DNA和ATP类似,B正确;
    C、药物过敏症状是一种免疫过度反应,应立即停止服用该药,后期换用其他类似药物治疗,C正确;
    D、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繁殖,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不宜用抗生素治疗,D错误。
    故选D。
    21.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识别功能
    B. 人体内一种抗体可能会与多种病原体结合
    C. 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同一种病原体
    D. 人体可通过两次或多次注射疫苗实现对病原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主动免疫主要是通过疫苗,使身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因为疫苗是从病原体上提取过来的抗原,能够使身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从而产生比较持久的免疫能力。被动免疫主要是通过提取人血清或者其他动物的血清,获得相应的抗体,直接注射入人体,让人即刻产生免疫能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3、自然免疫即自然获得的而不是人为产生的。它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婴儿出生时从母体获得的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例如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对麻疹的免疫力;另一种是由于感染过某种病原体而获得的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例如感染过水痘或麻疹病毒后获得的对水痘或麻疹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即预防接种获得的。
    【详解】A、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需要细胞膜包裹病原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也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识别功能,A正确;
    B、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若多种病原体具有相同的抗原,则人体内一种抗体可能与多种病原体结合,B正确;
    C、同一个病原体可能携带着不同的抗原,所以,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同一种病原体,C正确;
    D、人体可通过两次或多次注射疫苗实现对病原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D。
    8.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的遗传物质是DNA,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B. HIV侵入人体后会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削弱人体免疫功能
    C. 在艾滋病感染者的唾液中也会存在HIV,但其一般不会通过飞沫传播
    D. 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8-10年的潜伏期才会发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
    B、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C正确;
    D、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8-10年的潜伏期才会发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⑩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⑤、⑦表面均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
    B. 细胞④、⑧表面具有相同的抗原–MHC受体
    C. 在抗原入侵前,细胞⑤上已有与之相适应的抗体存在
    D.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细胞⑦、⑩都能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需要很强的识别图解的能力,识别图解一般顺序是:识别图解中的结构和物质名称→判断图解中涉及的过程→寻找过程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如本题中,①抗原,②抗体,③受体、④T细胞,⑤B细胞,⑥浆细胞,⑦记忆B细胞,⑧T细胞,⑨效应T细胞,⑩记忆T细胞。
    【详解】A、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作用于B细胞,记忆细胞,即⑤⑦,A正确;
    B、④⑧都是T细胞,其表面具有相同的抗原–MHC受体,B正确;
    C、在抗原入侵前,⑤B细胞上已有与之相适应的受体存在,而不是抗体,C错误;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抗体,⑩记忆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C。
    23.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选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染新冠病毒之前,人体血浆中通常不存在对抗该病毒的抗体
    B. 人体巨噬细胞表面有识别新冠病毒表面MHC分子的受体
    C. 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直接对抗并消灭新冠病毒
    D. 新冠病毒感染细胞后才能诱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巨噬细胞能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针对抗原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关抗原的刺激,一般而言,感染新冠病毒之前,人体血浆中通常不存在对抗该病毒的抗体,A正确;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后在溶酶体使其分解,然后在吞噬细胞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巨噬细胞不能识别新冠病毒表面的MHC分子,B错误;
    C、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某些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但不能直接消灭新冠病毒,C错误;
    D、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前即可通过刺激B细胞诱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24..(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选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W病毒侵染小鼠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并引发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检测发现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W病毒引发糖尿病的机理是直接抑制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效
    B. 若在小鼠血浆中分离出W病毒,则表明W病毒可不依赖小鼠细胞而存活
    C. 利用W蛋白制成疫苗,可有效预防小鼠出现W病毒感染和糖尿病的发生
    D. 推测W蛋白的受体可能是与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干信息“W病毒侵染小鼠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可知,该病毒引起的后果类似于自身免疫病,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W病毒侵染小鼠后,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推测应是胰岛素无法跟受体结合而不能起作用,而非抑制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效,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殖,B错误;
    C、利用W蛋白制成疫苗,可预防W蛋白感染,但糖尿病的病因有多种,故不能预防糖尿病发生,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以及“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可推测W蛋白的受体可能是与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导致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无法起作用,最终导致小鼠患糖尿病,D正确。
    故选D。

    (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8. 人体的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B. 人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C. 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D. 人体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抗体和淋巴因子是两类主要的免疫物质,二者均由免疫细胞产生,其中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弱引起的是免疫缺陷病。
    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清除和监控。
    【详解】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感染HIV后,初期,机体针对HIV能够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感染后期机体的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几乎全部丧失,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或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正确;
    D、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9. 人体的免疫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下列与另外三种免疫方式不同的是( )
    A. 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B.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C.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人胃内的细菌
    D.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人人体内的链球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可以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由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主要依靠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来完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面膜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来组成的。
    【详解】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A属于特异性免疫;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B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C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春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D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与三种免疫方式不同的是A,A正确;
    故选A。
    (重庆市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4.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2019 nCoV)属于具膜病毒,其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但也包含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其中刺突糖蛋白S易与人体肺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从而入侵机体。下列有 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糖蛋白S与NCE2受体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子代病毒通过出芽释放到细胞外依赖宿主细胞膜的流动性
    C. 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检测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D. 建议用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血清来治疗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是因为其血清内含特异性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一般不具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具有包膜,但该病毒依然不具有细胞结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具有特异性,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血清可能含有对肺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详解】A、糖蛋白S是位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 错误;
    B、有包膜病毒的子代病毒通过出芽方式释放至细胞外,宿主细胞不破裂,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过程为提取冠状病毒的RNA,经反转录生成DNA后再对DNA进行PCR,再用荧光探针实时检测扩增产物,这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C正确;
    D、肺炎康复者捐献的血清内含有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可用来治疗新冠肺炎危重患者,D正确;
    故选A
    (2020-2021学年度大同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质量监测)16. 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疫苗具有广普预防的功能,例如接种牛痘疫苗能预防天花病毒
    B. 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 疫苗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可以用来预防疾病
    D. 疫苗一般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详解】疫苗属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不具有广普预防的功能,A错误;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疫苗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可以用来预防疾病,C正确;疫苗一般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可用于预防疾病,D正确。
    (2020-2021学年度大同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质量监测)17. 下图表示某抗原侵入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图中包含了所有的免疫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过程会加快
    B. a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d、e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C. 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D. c与b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吞噬细胞,d表示T细胞,b表示B细胞,c表示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A、图中包括了多种免疫细胞,但是没有记忆细胞,A错误;
    B、a表示吞噬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d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e为效应T细胞,没有增殖分化能力,B错误;
    C、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浆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因此其比B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示过程判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的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22.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能用抗生素治愈
    B.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直接使病原体裂解死亡
    C. 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时发生的功能紊乱
    D. 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抗生素的作用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菌体细胞,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能用抗生素治疗,A错误;
    B、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
    C、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引起的,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2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植物的细胞膜上可能含有多种植物激素的受体
    B. 植物激素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都具有两重性
    C. 生长素是糖类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D. 乙烯仅在植物成熟的果实中产生,且只能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详解】A、同一植物细胞可接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故细胞膜上有多种植物激素的受体,A正确;
    B、并不所有植物激素在调节生长、发育等方面都具有两重性,B错误;
    C、合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C错误;
    D、植物各个器官都可以合成乙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A。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单位的抗原可同时结合两单位的抗体形成“夹心”
    B. 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由于结构相同均能与抗原发生结合
    C. 酶标抗体有免疫学活性和酶的活性可催化标本中的抗原水解
    D. 测定酶作用于加入的检测底物后生成的产物量可确定待检抗原含量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固相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再与酶标抗体结构,催化特定底物形成检测产物;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的细节:
    (1)二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细胞来源: 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详解】A、根据图像,一单位的抗原结合一单位的固相抗体和一单位的酶标抗体形成“夹心结构”,A正确;
    B、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和抗原的不同部位发生结合,说明两者结构不同,B错误;
    C、酶标抗体有免疫学活性和酶的活性可催化标本中的底物水解,C错误;
    D、加入酶标抗体的目的是酶催化检测底物反应,通过测定酶反应产物量来判断待测抗原量,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某些新冠肺炎患者会成为危重病人,最终可能走向死亡。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对新型冠状病毒完全无效
    B. 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引起感染者体内产生抗体
    C. 患者体内出现大量的死亡细胞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D. 易感人群即使注射疫苗也仍然具有被感染的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对新冠病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是完全无效的,A错误;
    B、新冠病毒可引起患者体内产生体液免疫,出现抗体,B错误;
    C、病毒在细胞内迅速繁殖,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这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变异性较强,如果变异后的病毒与疫苗产生的抗体不能发生反应,易感人群即使注射疫苗也仍然具有被感染的可能,另外,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少数人接种疫苗后不能充分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故选D。
    (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生物试题)新型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这两种病原体的结构不同。下列与两种病原体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两种病原体遗传物质的碱基种类和比率均相同
    B. 两种病原体的组成成分是研制相应疫苗的重要依据
    C. 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两种病原体在其表面的增殖
    D. 感染初期用抗生素治疗可以阻止两种病原体在人体内的扩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故它们的碱基种类和比率不相同,A错误;
    B、两种病原体的组成成分中含有抗原,是研制相应疫苗的重要依据,B正确;
    C、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无法在餐具表面增殖,C错误;
    D、抗生素是杀菌药物,不能阻止病毒在人体内的扩散,D错误。
    故选B
    (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 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 捐献者若感染HIV可通过抗体和效应T细胞直接清除病毒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免疫,考查对细胞分化实质和免疫过程的理解。明确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T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A项正确;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据此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B项正确;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中CCR5基因不表达,细胞表面缺少CCR蛋白,C项错误;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细胞表面缺少CCR蛋白,HIV病毒不能侵染T细胞,感染HIV后抗体和HIV病毒结合,最终由吞噬细胞清除,D项错误。选CD。
    (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 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 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
    B.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
    C.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
    D.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明确二次免疫应答过程中记忆细胞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科学家在T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膜蛋白PD-1,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PD-1和PD-L1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空间结构均相同
    B. T细胞不能表达PD-L1是因为其细胞内没有控制PD-L1合成的基因
    C. PD-1和PD-L1的形成均需要核糖体、内质网等参与
    D. PD-L1抗体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PD-1抗体对肿瘤细胞无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分析:PD-1抗体、PD-L1抗体分别与T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定膜蛋白结合后,T细胞活性不受抑制而能行使正常的免疫作用,从而消灭肿瘤细胞。
    【详解】A、根据图解和文字信息,PD-1和PD-L1分别是T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两种不同膜蛋白,至少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一个方面存在差异,因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
    B、这两种膜蛋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合成的,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
    C、膜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髙尔基体的参与,C正确;
    D、图示信息显示,PD-1、PD-L1抗体与特定膜蛋白结合后,T细胞就能行使正常的免疫作用,从而消灭肿瘤细胞,D错误;
    故选C。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新冠病毒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增血清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的变化情况。请回答:

    (1)与血清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_。
    (2)新冠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与靶细胞膜上的ACE2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集中在核酸和抗体检测上,与抗体检测相比,核酸检测的优点有______。
    (4)由图可知,______抗体阳性可提示近期感染。若某人检测到IgM抗体阳性,要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对其进行______。
    (5)已知脂肪细胞分泌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能促进血管收缩,是引发高血压的原因之一。ACE2能够将AngⅡ转化为其他物质,而ACE2可能与高血压发病的性别差异有关,下图为AngⅡ处理不同性别的正常小鼠与ACE2缺失型小鼠时收缩压(SBP)的变化结果。

    ①随着AngⅡ处理时间的增加,收缩压(SBP)呈现______的趋势。
    ②注射血管紧张素几分钟后,正常小鼠与脂肪细胞ACE2缺失小鼠相比,雌雄个体收缩压(SBP)变化的差异是______。
    ③高血压发病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激素对ACE2的调控,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信息,推测肥胖雌性小鼠患高血压风险低于肥胖雄性小鼠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 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 (4). IgM (5).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阴性则不具有传染性;反之,则具有传染性 (6). 先升高后逐渐降低 (7). 脂肪细胞ACE2缺失雌性肥胖小鼠的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雌性肥胖小鼠,雄性无明显差异 (8). 肥胖雌性小鼠中的雌激素会促进ACE2的表达,从而导致脂肪细胞产生的AngⅡ分解速率提高,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
    【解析】
    【分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1)由分析知,特异性IgM抗体合成过程需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其中内质网、高尔基体为单层膜,线粒体为双层膜,核糖体无膜。
    (2)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属于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所以新冠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与靶细胞膜上的ACE2结合的过程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集中在核酸和抗体检测上,与抗体检测相比,核酸检测的优点有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
    (4)由图片可知,IgM抗体分泌时间早,持续时间短,IgG抗体分泌时间相对较晚,持续时间长,所以IgM抗体阳性可提示近期感染,若某人检测到IgM抗体阳性,要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对其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阴性则不具有传染性;反之,则具有传染性。
    (5)①由图可知,随着AngⅡ处理时间的增加,收缩压(SBP)先升高后降低。
    ②注射血管紧张素几分钟后,正常小鼠与脂肪细胞ACE2缺失小鼠相比,雌雄个体收缩压(SBP)变化的差异是脂肪细胞ACE2缺失雌性肥胖小鼠的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雌性肥胖小鼠,雄性无明显差异。
    ③由题干可知,ACE2能够将AngⅡ转化为其他物质,故可推测,肥胖雌性小鼠中的雌激素会促进ACE2的表达,从而导致脂肪细胞产生的AngⅡ分解速率提高,减缓了外周阻力的升高,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防卫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作答。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肾上腺皮质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会引发阿狄森氏病,患者常因缺乏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而产生相应的低血糖和低血钠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阿狄森氏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相同的发病机理
    B. 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具有协同作用
    C. 阿狄森氏病患者的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能力比正常人强
    D. 适当补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可以缓解阿狄森氏病的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身免疫病指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详解】A、阿狄森氏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升高血糖,故对血糖调节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阿狄森氏病患者的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能力比正常人弱,血钠偏低,C错误;
    D、适当补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可以升高血糖和血钠,缓解阿狄森氏病的症状,D正确。
    故选C。
    (姜堰中学、如东中学、沭阳如东中学2021届高三联考试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质,在肺、心脏、肾脏和肠道细胞中广泛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其囊膜的刺突糖蛋白可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 蛋白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细胞。以下关于新冠病毒引起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仅会导致患者肺部发生病变
    B. 新型冠状病毒不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C.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直接导致病人患自身免疫疾病
    D. 患者康复后,体内可能会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由题“ACE2蛋白在肺、心脏、肾脏和肠道细胞中广泛存在,新冠病毒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入侵人体细胞”可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仅会导致患者肺部发生病变,还会影响心脏、肾脏和肠道细胞,A错误;
    B、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人体的细胞内增殖,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细胞,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B错误;
    C、新冠病毒感染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但不会导致病人患自身免疫疾病,C错误;
    D、由于患者体内发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以康复的病人体内会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正确。
    故选D。
    (2021届江苏基地学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人体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是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
    B. 细胞②和细胞③发育、成熟的场所均相同
    C. 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D.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会产生图中物质甲和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为吞噬细胞,②为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甲为淋巴因子,乙为抗体。
    【详解】A、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A错误;
    B、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
    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
    D、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会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会产生甲淋巴因子和乙抗体,D正确。
    故选D。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炎症反应通常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科研人员对枸杞多糖(LBP)相关药效开展了研究。
    (l)机体局部组织损伤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______,并传至______产生痛觉。
    (2)福尔马林(FM)是常用致痛剂,致痛表现集中在时相I(注射后0~5分钟,直接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起)和时相II(注射后15~25分钟,引起炎症因子释放而增加对疼痛的敏感性)。将若干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处理如下表。记录各组小鼠因疼痛发生的缩足行为,结果如图1。
    分组
    0~7天连续灌胃
    第7天灌胃实验后
    右后足底皮下注射

    适量LBP
    适量1% FM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1% FM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生理盐水
    比较______两组结果可知FM能引起疼痛。与乙组实验结果相比,甲组______,由此推测LBP对FM致痛存在______作用,且该作用可能只通过影响FM所致的炎症反应来实现。
    (3)炎症因子IL-6使Ca2+通道蛋白( TRPVI)通透性增强,引起痛觉,其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

    据图概括IL-6通过PI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______、______。细胞膜上的TRPV1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______神经元的兴奋性。
    【答案】 (1). 兴奋 (2). 大脑皮层 (3). 乙和丙 (4). 缩足行为在时相I与乙组无明显差异,在时相II明显减弱 (5). 抑制(缓解) (6). 促进TRPV1蛋白合成(翻译) (7). 促进含有TRPVI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胞吐) (8). 提高(增强)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1曲线中,在时相Ⅰ甲乙缩足行为两组无明显差异,在时相Ⅱ,甲组明显低于乙组;丙组作为对照组,缩足行为始终较低。
    图2中,炎症因子IL-6促使Ca2+通道( TRPV1)通透性增强,引起痛觉。图3中,对照组和LBP组均用辣椒素(TRPV1的激活剂)处理后,对照组神经元内Ca2+信号强度明显上升,而LBP组(实验组)基本不变。
    【详解】(1)机体局部组织损伤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2)根据三组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得到的三条曲线分析,通过乙和丙两组结果可知FM能引起疼痛。与乙组实验结果相比,甲组缩足行为在时相Ⅰ与乙组无明显差异,在时相Ⅱ有明显减弱(缩足时长明显缩短);由此推测LBP对FM致痛具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可能只通过影响FM所致的炎症反应来实现。
    (3)分析图2作用机制流程图可知,炎症因子IL-6通过PI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是促进TRPV1蛋白合成(翻译);促进TRPV1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TRPV1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的原理和预防方法,考查对免疫调节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19.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6)题。
    植物病原体(细菌、病毒等)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类因子统称。植物在与病原体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先天免疫系统,识别“非我”成分,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启动防卫反应来抵抗外来入侵者。
    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PAMPs是病原体生存所必需的一些分子(进化上保守),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的识别受体PRRs将它们识别为“非我”成分,做出适当的免疫应答,如气孔关闭、胼胝质沉积等,抑制病原体生长,从而实现植物对病原体的广谱抗性,为基础防御免疫。但少数病原体利用进化出的效应子抑制植物PTI,为了应对病原体效应子对PTI的抑制,植物进化出识别病原体效应子的抗病(R)蛋白,启动第二个层面的免疫即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R蛋白识别效应子,并激活下游防卫基因的表达,启动一系列的防卫反应, 最终导致侵染位点宿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等,从而抑制病原体的扩散。与PAMPs不同,效应子对病原体生命活动并不是必需的, 而且进化上不保守。对于每一个宿主抗病(R)基因,病原体中都有一个相应的效应子基因,二者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宿主抗病(R)基因和病原体中的效应子基因同时存在并对应的情况下,才会触发植物ETI。因此,ETI为特异性防御免疫。
    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体的致病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可用“Z”模型表示:病原体通过各种策略进攻植物,植物细胞的PRRs识别病原体的PAMPs,触发PTI,阻止病原体的侵染;病原体通过分泌效应子抑制植物PTI,再次实现对植物的侵染;植物进化出能够识别相应效应子的R蛋白,触发ETI,表现出更强的抗性;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病原体可进化出新的效应子来避开植物ETI;之后,植物又进化出新的R蛋白来再次触发ETI。即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化军备竞赛,实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共存。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信息,完善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进化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_________的改变,这是_________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4)植物育种学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请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农作物的抗性为什么只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为避免农作物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育种的角度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每年农药防治面积达5.6112亿公顷次,为全国耕地面积的4.16倍。请谈一谈利用植物免疫原理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植物免疫与病原体的协同进化 (2). PAMPs (3). 特异性防御免疫 (4). R蛋白 (5). 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6). 侵染位点宿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7). 基因频率 (8). 物种、生态系统 (9). 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病原体不断出现新的致病基因以提高它的致病性,攻克植物免疫系统,因此,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在最初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种抗性很快被进化的病原体攻克 (10). 培育抵御多种病原体的抗病品种或坚持进行抗病育种工作,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品种的抗病性 (11). 植物免疫原理防治植物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食品安全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得到以下相关信息:
    1、植物在与病原体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先天免疫系统,识别“非我”成分,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启动防卫反应来抵抗外来入侵者。
    2、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包括基础免疫和特异性防御免疫。
    3、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体的致病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可用“Z”模型表示,即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化军备竞赛,实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共存。
    【详解】(1)分析资料信息可知,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植物免疫与病原体的协同进化。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完善图形如下:


    (3)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4)由于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病原体不断出现新的致病基因以提高它的致病性,攻克植物免疫系统,因此,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在最初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种抗性很快被进化的病原体攻克,所以农作物通过转基因获得的抗性一般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5)为避免农作物抗病性丧失过快,可培育抵御多种病原体的抗病品种或坚持进行抗病育种工作,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品种的抗病性。
    (6)利用植物免疫原理防治植物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食品安全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
    【点睛】本题通过资料知识背景,主要考查变异的应用、生物进化和植物的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考查学生通过分析资料获取问题答案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29. 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
    A. 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 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 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表明刺激免疫系统时不需要抗原细胞的完整性、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而取决于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故选C。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3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葡萄糖、C02、尿素、神经递质等
    C. 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
    D.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A、抗体是分泌蛋白,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中,A正确;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葡萄糖、CO2、尿素、神经递质等,B正确;
    C、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错误;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AB。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上学期期中)29. 2020年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表面抗原研发出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一滴血仅十分钟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该试剂盒目前已应用于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确诊病例的临床验证。
    (1)COVID-19侵入人体后,通常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人们出门要戴口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与____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3)COVID-19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B细胞识别入侵的病毒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经过细胞的_________形成相应的细胞发挥作用。对于已侵入宿主细胞内的COVID-19,抗体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之结合,这时就需要_________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而释放病毒,释放的病毒最终被_________分解消灭。
    (4)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症状,某患者持续38℃高烧,此时机体的产热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若患者服用退烧药,机体可以通过_____和皮肤血管舒张等生理途径来增加散热,使体温恢复正常。
    (5)一般情况下,部分患者感染过新冠病毒并痊愈后,很难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6)在新冠病毒多种检测方法中利用的都是核酸或蛋白质,这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该试剂盒利用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
    【答案】 (1).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 皮肤、黏膜 (3). 增殖、分化 (4). 不能 (5). 细胞毒性T细胞 (6). 吞噬细胞 (7). 等于 (8). 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9). 体内形成了相应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10).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解析】
    【分析】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离开活细胞不能独立生活;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有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新型冠状病毒寄生的细胞)发挥作用。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氧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详解】(1)人是恒温动物,产热等于散热,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产热大于散热。
    (2)由分析可知,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与皮肤、黏膜等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3)识别了抗原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对于已经侵入宿主细胞的COVID-19,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这时就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靶细胞裂解死亡而释放病毒,抗体与释放的病毒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分解消灭。
    (4)持续高烧时,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若患者服用退烧药,机体会大量排汗,此时机体主要通过汗腺分泌汗液,皮肤血管舒张等途径来增加散热。
    (5)当人体感染病毒后,会在身体形成相应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了对该病毒的记忆,当该病毒进入机体后,可以快速分化增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6)在新冠病毒的多种检测方法中利用的都是核酸或蛋白质,这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该试剂盒能精确诊断的免疫学原理是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从而判断出是否被感染COVID-19病毒。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侵染和防御、检测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能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0.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 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详解】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A正确;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
    C、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A。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1. 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 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
    D.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免疫系统除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A错误;
    B、吞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B错误;
    C、抗体只能结合细胞外的病毒,不能进入到细胞内,C错误;
    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时事热点,主要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2. 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侵染机体后产生的抗体会与HIV结合,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
    B. HIV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所以体液免疫几乎正常
    C. HIV容易发生变异,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某艾滋病患者直接死于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失去了监控、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侵染机体后,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HIV与抗体结合,即HIV侵染机体后产生的抗体只能与内环境中HIV结合,形成沉淀,A错误;
    B、HIV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但是体液免疫大多也需要T细胞参与,所以感染者体液免疫能力也大大降低,B错误;
    C、HIV虽然容易发生变异,但变异病毒照样可以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C错误;
    D、由于HIV导致T细胞减少,艾滋病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如果患者直接死于恶性肿瘤,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体内恶性肿瘤细胞的功能大大降低所致,D正确。
    故选D。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3. 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 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 过敏反应,肌无力 D. 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
    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正确;
    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
    D、由C、B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浙江省宁波市上学期选考适应性考试)15.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种病毒的抗原分子都具有特异性
    B. 流感病毒有高度变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其核酸分子易发生突变
    C. 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可在体内检测出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D. 曾感染天花病毒的人,机体内最可能长期存在的是分泌抗该病毒抗体的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且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病毒具有特异性,特种病毒只感染特定生物。
    【详解】A、不同病毒的抗原分子不同,都具有特异性,A正确;
    B、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核糖核酸(RNA),容易发生变异,B正确;
    C、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由于其体内发生过免疫反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可在体内检测出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C正确;
    D、曾感染天花病毒的人,机体内最可能长期存在的是记忆细胞,该记忆细胞可以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分泌处抗该病毒的抗体,D错误。
    故选D。
    (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12月联考)12.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作出的反应,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婴儿由于缺乏B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功能减退
    C. 在未接受抗原刺激之前,人体血浆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抗体
    D. 每个T淋巴细胞细胞膜上,只含有一种特定的受体
    【答案】AC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由三道防线组成,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婴儿由于缺乏T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功能减退,B错误;
    C、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则在未接受抗原刺激之前,人体血浆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抗体,C正确;
    D、效应T细胞具有特异性,一个成熟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只带有一种对应抗原的受体,D错误。
    故选AC。
    (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12月联考)17. 下图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HIV会降低人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 新冠肺炎的无症状感染者只能通过核酸检测进行筛查
    C. 可以用模拟呼吸道黏膜的培养基培育新型冠状病毒
    D. HIV可在辅助性T细胞中增殖,其增殖速率与T细胞增殖速率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艾滋病”,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新型冠状病毒为寄生生物,不能用培养基培养。
    3、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HIV专门攻击淋巴细胞中的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如释放白细胞介素等,无论是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都离不开它的辅助,所以HIV会降低人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A正确;
    B、新冠肺炎的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通过核酸检测进行筛查,还可以提取病毒基因对比、血液检测、CT检测等,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为寄生生物,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
    D、HIV可在辅助性T细胞中增殖,其增殖速率远远大于T细胞增殖速率,而且HIV的增殖导致T细胞裂解死亡,使得T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减少,D错误。
    故选A。

    (2021届广西柳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理综生物试题)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生物医学工作者进行了专业应对,尤其是我国一大批医护人员和相关研究专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新冠肺中:炎(COVID-19)。请回答:
    (1)2019-nCoV侵入人体后,通常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引发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____。
    (2)2019- nCoV侵入人体后,还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对于已经侵入宿主细胞的2019- -nCoV,抗体_____(填“能”或“不能”)进人宿主细胞,这时就需要______识别并与被2019-nCoV人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角度分析,这些细胞的死亡属于_______。
    (3)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外出要戴口罩,请从免疫调节的三道防线的角度进行分析,终南山院士提出该预防措施的依据是______。
    (4)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首要措施是采集鼻咽拭子用于病原学检查,目的是检测是否含有病毒的______;采集血液样本 主要用于血清学检查,检测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
    (5)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按照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布局研发任务,目前每条技术路线均有疫苗开展临床试
    验。健康个体接种疫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 不能 (3). 效应T细胞 (4). 细胞凋亡 (5). 口罩可有效阻止病毒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提高人体免疫防护能力 (6). 核酸(RNA) (7). 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8). 使健康个体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个体的免疫能力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抗体,产生的抗体在体液中能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止其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会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将失去藏身之所,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就会消灭抗原。
    【详解】(1)2019-nCoV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这是由于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的体温升高。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在体液中能与新冠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阻止其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若新冠病毒进入靶细胞,会被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效应T细胞识别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些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3)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的第一道疫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从而避免了病原体对机体的攻击,这种病毒的防御措施避免了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
    (4)根据核酸分子杂交原理,采集鼻咽拭子检测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RNA);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采集血液样本主要检测是否含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5)健康个体接种疫苗的目的可以使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个体的免疫能力。
    【点睛】本题依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热点,考查体温调节和免疫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21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10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2. 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还可通过负反馈调节自身分泌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质醇可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
    B. 通过负反馈调节,皮质醇分泌量将增加
    C. 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到抑制
    D. 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可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
    【答案】CD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起调节作用的物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微量高效。
    【详解】A、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A错误;
    B、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皮质醇分泌,B错误;
    C、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淋巴因子,因此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C正确;
    D、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因此皮质醇治疗使患者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D正确。
    故选CD。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3. 近几年冬季甲型、乙型流感频发,临床发现某药物疗效显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
    A. 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并吞噬流感病毒,是依赖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B. 患者口服该药物后,可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肺、气管、支气管、肺泡等部位发挥作用
    C. 某同学感染流感后,遵医嘱多喝水多休息,则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D. 该药物能取代流感疫苗用于长期预防甲型、乙型流感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体液运输不具有定向性,它会把药物运输到全身各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详解】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但是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患者口服该药物后,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
    C、多喝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
    D、该药物对流感的作用仅在用药时才有,而流感疫苗可长期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ABD。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4.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 浆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发达
    C.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慢
    D. 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进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人体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被吞噬、消灭。
    3、过敏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因此,浆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发达,B正确;
    C、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错误;
    D、效应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C。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5.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COVID-2019)引起的肺炎在世界多地发生,我国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人员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率先控制该传染病蔓延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采取常态化防控措施,加上以陈薇院士为首研发的多个新冠肺炎疫苗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且取得可靠效果,打赢抗击新冠肺炎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日可待。
    (1)COVID-2019与人体的关系是_____。COVID-2019侵入人体后,通常会引起人体明显发热的现象。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
    (2)提倡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相当于加强了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清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原因是_____。
    (3)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COVID-2019而患病,原因是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产生了,_____。
    (4)人体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功能。
    【答案】 (1). 寄生 (2).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 下丘脑 (4). 一 (5). 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清中的抗体能与COVID-2019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消大病毒 (6). 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 (7). 监控和清除
    【解析】
    【分析】
    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降低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不变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详解】(1)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COVID-2019与人体的关系是寄生。人体发然是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人体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是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提倡戴口罩相当于加强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清中的抗体能与COVID-2019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消灭病毒,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3)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经过人体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若COVID-2019再次侵入人体,已有抗体以及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能有效地消灭病毒。
    (4)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睛】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即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6. 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Ⅰ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
    B. 在①和④所在的阶段中,没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 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 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Ⅰ表示B细胞;Ⅱ表示记忆细胞;Ⅲ表示浆细胞,其分泌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①②③表示感应阶段;⑤⑥表示反应阶段;⑧表示效应阶段;④⑦表示二次免疫。
    【详解】A、细胞Ⅰ是B细胞,细胞Ⅱ是记忆细胞,两者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
    B、在①和④所在的阶段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需要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B错误;
    C、⑥是初次免疫,⑦是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因此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弱,C错误;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D错误。
    故选A。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7.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_______________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填下列代号)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
    (5)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________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消化。
    (6)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器官移植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2). 淋巴因子 (3). A (4). E (5). BCDF (6). 靶细胞裂解死亡 (7). 血清(或血浆) (8). 相应抗原 (9). 防卫 (10). 监控 和清除 (11). 排异问题 (12). 供体器官严重不足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3.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详解】(1)虚线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因此属于二次免疫反应,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
    (2)某物质是由T细胞产生的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物质,为淋巴因子。
    (3)能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不具有识别作用;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因此依次选择A;E;BCDF。
    (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5)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血浆)中,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6)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 和清除功能,目前排异问题和供体器官严重不足是器官移植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点睛】熟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两种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8. 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的逆转酶都在辅助性T细胞中合成
    B. 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
    C. 感染HIV的妇女不会通过哺乳传给婴儿
    D. 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并自然分娩
    【答案】B
    【解析】
    【分析】
    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注入RNA,单链RNA逆转录形成DNA,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HIV。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静脉注射吸毒、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详解】A、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所以HIV的逆转酶主要在辅助性T细胞中合成,A错误;
    B、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B正确;
    C、感染HIV的妇女会通过哺乳传给婴儿,C错误;
    D、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D错误。
    故选B。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9. 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引发肺部炎症反应属于免疫应答
    B.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
    C. 检测血浆中的新冠病毒抗体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曾被感染
    D. 通过接种新冠病毒表面蛋白获得免疫力的方式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详解】A、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肺部炎症反应应该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果,而不是免疫应答,A错误;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B正确;
    C、一个人体内出现新冠病毒抗体,也可能是注射疫苗后的效果,C错误;
    D、通过接种新冠病毒表面蛋白获得免疫力的方式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B。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 由T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 可裂解乙肝病毒 D. 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误;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抗体能够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学期测评考试生物试题)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不会患过敏性疾病
    B.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疫苗没有致病性,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 抗体通过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而发挥免疫效应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疫苗通常是减毒或者灭火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免疫力。
    2.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详解】A.由过敏反应引起的相关疾病即为过敏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也可能因过敏原的侵入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性疾病,A错误;
    B.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存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B错误;
    C. 疫苗通常是减毒或者灭火的病原体,通常没有致病性,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后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C错误;
    D.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而发挥免疫效应,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本题需注意抗体并不能直接清除抗原,当抗体吸附抗原后,最后依旧是由吞噬细胞清除。
    27.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人体感染HIV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以抵御HIV。请回答:
    (1)一般而言,抗体是由B细胞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____细胞产生的。
    (2)感染后期,HIV浓度逐渐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行为具有较高感染HIV的风险。以下属于这类行为的是_____
    ①与HIV感染者共同进餐 ②触摸HIV感染者摸过的门把手
    ③与HIV感染者共用剃须刀 ④与HIV感染者拥抱
    【答案】 (1). HIV 抗原和淋巴因子 (2). 浆细胞 (3). HIV侵染T细胞,导致T数量减少,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4). ③
    【解析】
    【分析】
    艾滋病使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能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能力。艾滋病可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详解】(1)B细胞在接受少数HIV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然后产生相应抗体。
    (2)感染后期,由于HIV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中的T细胞的数量下降严重,从而使免疫功能下降,不能及时杀死HIV病毒。
    (3)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剃须刀在使用时有可能刮破皮肤,使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与HIV感染者共同进餐、触摸HIV感染者摸过的门把手、与HIV感染者拥抱的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了解艾滋病的致病原理及感染过程,同时还要熟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5.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 预防接种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结合被裂解
    B. 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而被迅速清除
    C. 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
    D. 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裂解抗原,是裂解的靶细胞,A错误;
    B、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而被迅速清除,B正确;
    C、提前接种是减弱二次免疫的效果,可能是产生的记忆细胞数目减少,不是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C错误;
    D、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可能已经死亡,应该是第二次由记忆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41.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母乳成分复杂,有多种一直不断改变的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这些成分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某些微生物的侵染。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共有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糖类和脂肪均可作为能源物质,在功能上二者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从母乳样本中筛选出5种糖类,将其加入到培养基中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链球菌,实验发现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变小且菌落数量减少,该研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确定这5种糖类此功效的大小,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其中有的糖类可以影响链球菌的生物膜功能,因此可直接影响该菌的_________(写出两点) 等功能。
    (3)母乳中存在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合成并分泌这些蛋白质的细胞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蛋白质与抗原结合后所产生的效应是使抗原_____________,该类免疫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答案】 (1). C、H、O (2).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3). 母乳中的某些糖类具有杀死某些细菌(链球菌)的作用 (4). 在同一个长满链球菌的培养基的不同部位加入等量的5种糖类,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变化 (5). 物质运输 、能量转化、细胞分裂等 (6). 浆细胞(效应B细胞) (7). 失去毒性、侵染性或繁殖力 (8). 特异性免疫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
    (2)浆细胞是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也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详解】(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C、H、O、N,脂肪的元素组成为C、H、O,糖类的元素组成为C、H、O,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糖类和脂肪均可作为能源物质,在功能上二者的差异是: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2)将从母乳样本中筛选出5种糖类加入到培养基中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链球菌,实验发现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变小且菌落数量减少,该研究说明母乳中的某些糖类具有杀死某些细菌(链球菌)的作用。为确定这5种糖类此功效的大小,可采用的方法是:在同一个长满链球菌的培养基的不同部位加入等量的5种糖类,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变化。研究发现,其中有的糖类可以影响链球菌的生物膜功能,而链球菌的生物膜可直接影响该菌的物质运输 、能量转化、细胞分裂等功能。
    (3)母乳中存在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为抗体,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称作浆细胞(效应B细胞),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使抗原失去毒性、侵染性或繁殖力,该类免疫为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本题以母乳为载体,考查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生物膜、免疫调节等,识记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及功能、生物膜的功能及特异性免疫的含义及过程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抗体只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学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6.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 研究发现,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发生了“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等细胞分泌的具有信息传递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或多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时,人体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可通过_____(至少答三种)等信息分子经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相关细胞受体的方式来实现。
    (2)新冠肺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某些细胞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____(填激素名称)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3)感染病毒后,某些免疫细胞能产生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引导更多同类细胞前往患处,并激活它们从而产生更多同类型的细胞因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
    淋巴因子就属于细胞因子,在它的作用下,已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产生抗体。淋巴因子还可增强效应T细胞的作用,使其_____,最终使得被病毒侵入的细胞裂解死亡。
    (4)持续感染会导致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超量分泌,使免疫系统失控,既杀死病毒,又杀死正常细胞,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器官衰竭,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依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如果你是主治医生,除了急救措施外,减轻或消除患者体内正在发生的“细胞因子风暴”的可行做法是_____(写出其中一种思路即可)。
    【答案】 (1). 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激素、CO2、H+ (2).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3). 反馈调节 (4). 浆细胞 (5). 与被病毒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 (6). 给患者注射(或服用)抑制细胞因子释放的药物(或阻断细胞因子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药物),以达到降低免疫功能的目的
    【解析】
    【分析】
    B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详解】(1)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时,人体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可通过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激素、CO2、H+ 等信息分子经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相关细胞受体的方式来实现。
    (2)新冠肺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某些细胞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使产热增加。
    (3)感染病毒后,某些免疫细胞能产生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引导更多同类细胞前往患处,并激活它们随即产生更多同类型的细胞因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淋巴因子还可增强效应T细胞的作用,使其通过与被病毒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4)根据题意分析,减轻或消除患者体内正在发生的“细胞因子风暴”的可行做法是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给患者注射(或服用)抑制细胞因子释放的药物或抑制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的药物,或阻断细胞因子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药物,以达到降低免疫功能的目的。
    【点睛】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0.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图为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为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甲受病原体入侵后在细胞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B. 细胞丙发生分裂分化需接受来自细胞甲和细胞乙的信号刺激
    C. 每一个成熟的细胞丙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D. 细胞丁能识别并消灭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为吞噬细胞,乙为辅助性T细胞,丙为细胞毒性T细胞,丁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吞噬细胞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并降解,之后细胞表面出现抗原与MHC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不是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分裂分化需要吞噬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刺激,B正确;
    C、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C正确;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靶细胞)并将其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A。
    13.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的逆转酶都在辅助性T细胞中合成
    B. 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
    C. 感染HIV的妇女不会通过哺乳传给婴儿
    D. 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并自然分娩
    【答案】B
    【解析】
    【分析】
    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注入RNA,单链RNA逆转录形成DNA,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HIV。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静脉注射吸毒、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详解】A、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所以HIV的逆转酶主要在辅助性T细胞中合成,A错误;
    B、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B正确;
    C、感染HIV的妇女会通过哺乳传给婴儿,C错误;
    D、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D错误。
    故选B。
    16.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引发的肺部炎症反应属于免疫应答
    B.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
    C. 检测血浆中的新冠病毒抗体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曾被感染
    D. 通过接种新冠病毒表面蛋白获得免疫力的方式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详解】A、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肺部炎症反应应该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果,而不是免疫应答,A错误;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B正确;
    C、一个人体内出现新冠病毒抗体,也可能是注射疫苗后的效果,C错误;
    D、通过接种新冠病毒表面蛋白获得免疫力的方式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B。

    16. (广东省 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疫苗是人们设计的,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按计划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疫苗作为抗原能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记忆细胞
    B. 初次接种疫苗后若提前二次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效果
    C. 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产生的抗体浓度、记忆细胞数量等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疫苗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A正确;
    B、初次接种疫苗后若提前二次接种,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减弱二次免疫效果,B错误;
    C、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疾病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体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抗体在体内不能太期留存,故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久的免疫力,C正确;
    D、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产生的抗体浓度和记忆细胞数量有关,抗体浓度越高、记忆细胞数量多的预防效果更强,D正确。
    故选B。
    43.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B. 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C. 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淋巴细胞
    D. 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e和f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血细胞(a)和淋巴细胞(b);B细胞(c)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e);T细胞(d)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f)。
    【详解】A、各类细胞来源于干细胞,但功能不同,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d是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B正确;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C错误;
    D、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e和f),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D正确。
    故选C。
    44.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有关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细胞中直接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都含有RNA
    B. T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HIV识别并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 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使T细胞原癌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T细胞中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它们都不含RNA,A错误;
    B、T细胞凋亡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与凋亡有关的蛋白质合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与T细胞之间的识别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
    D、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攻击T细胞,使得人体丧失一切免疫能力,D错误。
    故选B
    【点睛】
    45.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 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 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 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 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注射抗原a后,小鼠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注射抗原a、b时,小鼠针对抗原a进行了二次免疫,而针对抗原b是初次免疫;从图中看出针对抗原a的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大,因而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详解】小鼠在注射前对a和b是同样无免疫力的,初始反应的曲线相同,说明敏感度一样,A错误;从图中曲线看不出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B错误;从图中看出针对抗原a,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大,因而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C正确;小鼠对抗原b反应并非较慢,只是对抗原b为初次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意在考查学生对二次免疫过程的理解,试题难度中等。
    54.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能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__。
    (2)艾滋病病人通常死于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失去了______ ,__________功能。在健康人体内,癌细胞的清除主要依靠________细胞,未进入宿主细胞的抗原的清除主要依靠________,其是由________细胞合成分泌的。
    【答案】 (1). 血液 (2). 淋巴因子 (3). 防卫 (4). 监控和清除 (5). 效应T (6). 抗体 (7). 浆细胞
    【解析】
    【分析】
    1、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分析题图:表示HIV病毒的增殖和T淋巴细胞的关系。
    【详解】(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人体HIV感染后,T淋巴细胞能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淋巴因子。
    (2)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艾滋病病人通常死于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失去了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在健康人体内,癌细胞的清除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未进入宿主细胞的抗原的清除主要依靠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抗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其致病原理;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而抑郁症的发生与五羟色胺等物质密切相关,五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多数患者五羟色胺的含量较少,但有些患者五羟色胺的含量正常。根据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可能原因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
    B. 通过增加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对部分抑郁症患者应有治疗效果
    C. 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分泌至突触间隙
    D. 五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可能原因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A正确;
    B、部分抑郁症患者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减低,结合五羟色3胺的功能可知,通过增加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对这部分抑郁症患者应有治疗效果,B正确;
    C、五羟色胺通过胞吐的方式被分泌至突触间隙,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均可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
    13.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TCR为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能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并结合抗原后,致T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复合物CD3磷酸化,并最终活化T细胞,使其“击杀”体内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
    B. CD3基因突变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
    C. 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 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TCR与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使CD3磷酸化,进而激活T细胞,完成细胞免疫。
    【详解】A、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只在T细胞内表达,A正确;
    B、CD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T细胞无法被活化,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B正确;
    C、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
    D、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11.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而抑郁症的发生与五羟色胺等物质密切相关,五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多数患者五羟色胺的含量较少,但有些患者五羟色胺的含量正常。根据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可能原因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
    B. 通过增加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对部分抑郁症患者应有治疗效果
    C. 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分泌至突触间隙
    D. 五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可能原因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A正确;
    B、部分抑郁症患者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减低,结合五羟色3胺的功能可知,通过增加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对这部分抑郁症患者应有治疗效果,B正确;
    C、五羟色胺通过胞吐的方式被分泌至突触间隙,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均可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
    13.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TCR为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能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并结合抗原后,致T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复合物CD3磷酸化,并最终活化T细胞,使其“击杀”体内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
    B. CD3基因突变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
    C. 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 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TCR与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使CD3磷酸化,进而激活T细胞,完成细胞免疫。
    【详解】A、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只在T细胞内表达,A正确;
    B、CD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T细胞无法被活化,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B正确;
    C、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
    D、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11.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教学测试)下列关于人体巨噬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巨噬细胞表面有HIV的受体 B. 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时不穿过质膜
    C. 巨噬细胞不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 D. 巨噬细胞依赖MHC分子进行抗原呈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形成。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以后,会先在溶酶体将病原体分解成小片段的抗原,然后再和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

    【详解】A、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所以表面有HIV的受体,A正确;
    B、巨噬细胞吞噬细菌是胞吞作用,胞吞作用不穿膜,B正确;
    C、巨噬细胞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C错误;
    D、巨噬细胞呈递抗原的作用依赖于MHC分子,D正确。
    故选C。
    5.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ACE2蛋白特异性结合。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愈病人体内能检测到识别新冠病毒的浆细胞
    B. 初愈病人血浆中只存在一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C. 研制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的途径
    D. 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在内环境中快速增殖,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初愈病人血浆中存在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B错误;
    C、新冠病毒侵染的关键是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ACE2蛋白特异性结合,研制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一条途径,C正确;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D错误。
    故选C。
    12.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 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就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C. 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D. 抗原刺激后,机体才能产生相应的成熟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
    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清除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2、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监控清除功能,可以及时识别和清除癌变的细胞,A正确;
    B、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机体在初次接触某一过敏原时产生抗体,但不发生过敏反应,B正确;
    C、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免疫,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使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
    D、机体产生成熟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刺激,D错误。
    故选D。
    17.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Y 抗原免疫母牛也可直接获得H-Y单克隆抗体
    B. 移植需选用发生抗原抗体阴性反应的胚胎
    C. 不能将胚胎培养至原肠胚期,再做雌雄鉴别
    D. 用于制备H-Y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养时可添加滋养细胞支持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1)基因来源:药用蛋白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原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成果:乳腺生物反应器。
    (3)过程:将药物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最终培育的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的乳汁生产所需要的药物。[注]只有在产下雌性动物个体中,转入的基因才能表达。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用H-Y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不能直接获得H-Y单克隆抗体,A错误;
    B、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由于抗原与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据此可选用发生抗原--抗体阴性反应的胚胎,因为该胚胎是雌性,B正确;
    C、做雌雄鉴别应选用囊胚,取滋养层细胞做性别鉴定,而不能将胚胎培养至原肠胚期,再做雌雄鉴别,C正确;
    D、用于制备H-Y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养时可添加滋养细胞支持生长,作为提供杂交瘤细胞生长的营养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


    30. (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针对多种病毒产生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后,人体免疫系统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从而不会再得流感
    B. HIV攻击T细胞导致艾滋病患者体液免疫全部丧失
    C. 埃博拉病毒攻击吞噬细胞,导致T细胞不能正常产生淋巴因子
    D. 用新型冠状肺炎康复者的血清治疗新型冠状肺炎是一种安全无风险的治疗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为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病毒易发生突变,此外产生的记忆细胞寿命有限,不能获得终生免疫,A错误;
    B、HIV攻击T细胞导致艾滋病患者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但仍保留针对少数抗原的体液免疫,B错误;
    C、埃博拉病毒攻击吞噬细胞,导致吞噬细胞不能及时为T细胞呈递抗原,使T细胞不能正常产生淋巴因子,C正确;
    D、虽然新型冠状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但运用血清治疗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D错误。
    故选C。

    相关试卷

    专题20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这是一份专题20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269页。

    专题19 生物技术实践-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这是一份专题19 生物技术实践-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142页。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这是一份专题18 实验与探究-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22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