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2《依法行使权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权利的界限,懂得依法行使权利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意义。 2.能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3.学会正确对待权益纠纷,了解维护权利的方式,学会依法维权。重点难点 认识宪法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查阅宪法相关规定(如宪法第五十一条)并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权利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限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再现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和交流中理解权利的界限。 如何依法维权。教师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维权案例的对比,使学生掌握不同维权方式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公民权利为我们追求人生幸福提供了保障。我们要怎样行使权利呢?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会想到维权。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让我们聚焦“依法行使权利”“依法维权”,开启探究之旅。 导入情境: 教师安排学生以晓明的身份,为同学们介绍教材第43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案例,分享自己维权的经验。 教师提问: 1.晓明的妈妈是怎样维权的? 2.在消费过程中,你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提示:教师课前了解学生日常维权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晓明的妈妈通过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护了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购物等消费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购物活动中,我们有时会遇到纠纷。纠纷出现时,我们该怎样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有哪些途径和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新课学习】 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一)球迷闹事受惩罚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43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围绕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提问: 1.甲队球迷有观赛、加油助威的权利和自由,为什么支持自己喜欢的球队的行为会被处罚呢? (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帮助学生从不可滥用权利这一角度回答。) 2.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提示:教师可以从扰乱公共秩序、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影响比赛进行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3.如果你是球迷,应该怎样做到有序观赛?(提示:教师可以从规范自身言行、不扰乱公共秩序、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有序观赛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甲队球迷为自己的错误言行付出了代价。这警示我们:权利和自由虽然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基础,但是任何权利都是有界限的,我们不能滥用公民权利。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我们要谨记:行使权利超越界限就有危害,超越界限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责任。我们要规范自身言行,自觉维护公共利益。 (二)公民权利有限制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4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学生通过查阅宪法,了解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对信息进行汇总,供全班同学学习。 教师提问: 1.请找出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提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或者阅读宪法纸质文本的方式进行查询,并及时做好记录。) 2.根据法条,对照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规定。 3.宪法对公民权利作出限制,这是剥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吗?(提示:教师可以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宪法限制公民权利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又对它加以限制。任何基本权利都是有界限的,任何一项基本权利的行使都有可能与他人的权利发生冲突,或者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为了避免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相互妨碍,为了保证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必须对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从本质上看,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不是为了限制而限制,不是要通过限制剥夺这种自由,而是为了维持宪法秩序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最大限度的自由。 二、维护权利守程序 (一)他们的纠纷如何解决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示教材第44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并就张某与村民、厂家解决纠纷的方式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提问: 1.你觉得村民和张某的要求是否合理?厂家的回复是否合理?为什么? 2.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提示: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向学生介绍和解、调解、诉讼等解决方式的含义。) 3.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从维权成本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评析上述解决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纠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该案例涉及经济利益,是一起经济纠纷。案例中当事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当然要想办法维权。但是,化解纠纷、维护权利要遵守正当的程序,采用合法的维权方式。在这个案例中,张某与村民、厂家可以通过和解、调解来解决纠纷;如果和解、调解没有达成协议、解决纠纷,还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纠纷,权利会受到损害,此时,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二)人民调解有优势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依据教材第4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开展模拟调解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调解的优势。(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确定角色,各角色做相应准备。) 教师提问: 当事人解开了心结,达成了调解协议。你觉得调解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好在哪里?(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谅解、尊重、人情味、重视当事人感受等方面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的小西和小强以及他们的家长,在人民调解员和其他人的努力下解开了心结,达成了调解协议。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民调解的优点。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人民调解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及时解决,具有简捷、及时和经济的特点,兼顾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法律诉求。 (三)仲裁的特点 活动情境: 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第45—46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并补充常见的仲裁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为学生介绍仲裁的特点。 教师提问: 在什么情况下解决纠纷适用仲裁这种方式?(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从仲裁的特点、降低维权成本、节约当事人时间等角度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仲裁是通过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方式。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并受仲裁裁判约束。与法院严格的诉讼程序和时间表相比,仲裁程序较为灵活。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为终局,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仲裁案件不公开审理,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商业信誉。 (四)诉讼解决纠纷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46页“拓展空间”活动。(提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庭审直播。观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查询当地法院开庭公告。教师也可以登录中国庭审公开网查询适合学生观看的庭审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看。) 教师提问: 1.庭审中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方式是什么? 2.在我们刚才观看的视频中,人民法院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纠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刚才看到的庭审视频是诉讼维权的场景。诉讼是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公民遇到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民对于某些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比起其他维权方式,诉讼的程序要求更严格、过程更严密,花费时间也更长一些。我们遇到难以调解的权益纠纷时,可以采取诉讼这一方式,依照诉讼程序维权。【课堂总结】权利既受法律保障,又受法律约束。任何权利都是有界限的。公民行使权利不得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得滥用权利。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我们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公民的权利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 公民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年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依法行使权利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问题导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依法行使权利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