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案设计
展开《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演示实验很多,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要仔细、认真,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对问题进行猜想,再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由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团结协作、分析探究的自主学习习惯。
4、注重教学过程中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维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
二、学生基础现况分析
本节课是第十章第二节,学生已经通过前几章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力学知识,但并不能熟练的应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仍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对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几个力这一问题,很多学生会认为只受重力和浮力,而忽略了弹簧测力计所施加的拉力;还有对沉入容器底的物体忽略容器对物体的支持力。因此,应在本节课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易于接受,也愿意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帮助自已理解问题。而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往往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些“负效应”。学生往往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漂在水面上,而“重”的则会下沉,并不会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去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不过,当学生亲眼所见的现象与所想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材拓展
本节课在教材原有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充。生活中,应用到浮力知识的例子很多,例如:热气球、潜水艇等等。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皮球掉入树洞中用水取出的课文。此外,借鉴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增加了几个演示实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弥补了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演示的“浮不起来的乒乓球”,自制的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双压强计”等。
四、教学实施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像(石块下沉、轮船、潜水艇、热气球),让学生对生活中用到浮力的一些现象有所感应,猜想其中的奥秘(学生可能会提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浮力
[实验1]: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由此实验,让学生对比在手中的乒乓球和在水中的乒乓球所出状态,分析得出水对乒乓球有一向上的托力——得出浮力定义。
出示水槽,槽中有漂、悬、沉三个颜色不同的小球。
由学生的观察,对水槽中的小球提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引导,逐一让学生分析得出:(1)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学生设计实验动手验证);(2)浮力大小:F浮=G-F (受力分析)
2、初步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问:既然说一切浸在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在液体中会处于不同的状态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
总结:1、当F浮>G 上浮
2、当F浮<G 下沉
3、当F浮=G 悬浮或漂浮
(总结时,学生会对水槽中的三个小球状态进行描述,容易误把上浮和下沉过程与漂浮和沉底的小球所处状态相混淆。应找学生及时纠正。)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将一乒乓球放一无底倒置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加水,而乒乓球并不上浮。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乒乓球为什么不上浮呢?(猜测)
由动画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奥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验。
(出示实验装置,并介绍装置——自制的“双压强计”)
[演示实验]:先将两侧带有压强计金属盒和橡皮膜的圆柱体水平放入水槽中,再将圆柱体竖直放入水槽中。
(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总结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1、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2、方向:竖直向上
(可根据时间安排: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五、作业(略)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2 认识浮力(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2 认识浮力(教案),共3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认识浮力_(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认识浮力_(教案),共3页。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