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
展开学科 | 语文 | 年级/册 | 高二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 | |
课题名称 | 《说“木叶”》中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 |||||
难点名称 |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 |||||
难点分析 |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句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学生学习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够,理解会浅显化、表面化,不能读入骨髓。 | |||||
难点教学方法 |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
导入 | 按字义分析, “树”“木”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在古代诗歌中“树”与“木”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 合作探究:重点阅读4、5、6三段,思考: 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明确:(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填写表格)
3.阐释“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小结:“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5.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拓展练习: 指出下列诗句中意象所暗示的情感: 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
小结 | 阅读第七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 |||||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一,整体感知,精读文本,思考问题,拓展阅读,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布置作业,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透视,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拓展延伸,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