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华师大科学九上1-4章同步练习第1页
    华师大科学九上1-4章同步练习第2页
    华师大科学九上1-4章同步练习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华师大科学九上1-4章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1-4章同步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4章综合
    一、单选题
    1.以下物质名称,俗名与分类对应正确的是(    )
    A. 氧氧化钠——纯碱——碱                                   B. 乙醇——酒精——有机物
    C. 氧化钙——熟石灰——氧化物                            D. C60——金刚石——单质
    2.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A. 加入药品 B. 收集气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验满
    3.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①CO2  ②H2CO3  ③Na2CO3 ④CH4  ⑤C2H5OH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④⑤
    4.某体育比赛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经撞击发出响声,同时产生白色烟雾,撞击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5KClO3+6P=3P2O5+5KCl。则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KCl中氯元素显-1价                                             B. 上述反应是置换反应
    C. KClO3和KCl属于盐类物质                                   D. P2O5吸收水形成的烟雾呈酸性
    5.由Na+、Ca2+、OH-、Cl-、SO五种离子里的两种构成的物质中属于盐的共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6.葡萄糖存在于葡萄糖汁和其他带甜味的水果里,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图为葡萄糖分子微观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1
    B. 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
    C. 葡萄糖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葡萄糖是由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7.现有 CH4和C2H6(乙烷)组成的可燃性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
    A. 65%                                     B. 70%                                     C. 78%                                     D. 90%
    8.铅蓄电池中含有硫酸,如果不慎将硫酸漏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
    A. 二氧化硫                                B. 氧气                                C. 氢气                                D. 二氧化碳
    9.类推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B. 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
    C.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D. 碳酸盐遇酸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
    10.科字选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技术员测定了某耕地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测定结果及土壤肥量标准见表,此耕地无需施用的化肥是(  )

    含氮
    含磷
    含钾
    土壤肥量标准(g/kg)
    10.62
    10.34
    17.8
    测定结果(g/kg)
    10.501
    0.36
    18.1
    A. (NH4)2SO4                           B. K2SO4               C. Ca3 (PO4)2                D. Ca (H2PO4)2
    11.在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如图中能正确表示溶液pH变化的是(横坐 标表示加入蒸馅水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pH)(      )
          
    A . B . C . D .
    12.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B. 有机物之间的反应一般较慢、较复杂
    C. 熔点和沸点一般比无机物低,大多呈气态或液态     D. 所有的有机物都能燃烧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的反应物是(    )
    A. 碳酸钠粉末和稀硫酸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 大理石和稀硫酸           D. 大理石和浓盐酸

    14.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 B C D
    A. 检验醋酸是否有酸性
    B. 小气球变瘪
    C. 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 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15.如图是电解水的过程示意图。分析该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 水分子中含有更小的粒子
    C. 氧原子在通电条件下组合为氧分子                      D. 氢原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16.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序号
    物质
    鉴别方法或试剂
    A
    浓盐酸与蒸馏水
    闻气味
    B
    浓硫酸与稀硫酸

    C
    稀H2SO4与AgNO3溶液
    BaCl2溶液
    D
    NaOH溶液与稀盐酸
    无色酚酞溶液
    A. A                                           B. B                                           C. C                                           D. D
    17.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 在稀盐酸中:Ba2-、CO32- 、Zn2+                    B.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
    C. 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 NO3-                 D. 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 OH-
    18.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注: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
    A. a接c                                    B. a接d                                    C. b接c                                    D. b接d
    19.小科同学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小科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氯化钙                               B. 硝酸铵                               C. 氯化钠                               D. 氢氧化钠
    20.取一定质量的锌粒和铜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1.由于铁丝在氧气中高温燃烧,故部分熔化的铁没有及时反应便融入到生成物中,得到的黑色固体为Fe3O4和Fe。若实验时,铁丝全部用完,测定瓶底黑色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24%,则黑色固体中没有反应的Fe占黑色固体的质量分数约为(   )
    A. 17%                                     B. 63%                                     C. 21%                                     D. 13%
    22.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测得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向a点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B. bd段是铁粉与Cu(NO)2溶液反应
    C. 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Fe(NO)3                          D. 在e点时,能得到3种固体
    23.某水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Mg2+、Ba2+、SO42-、CO32- , 现取两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沉淀物6.27g,经足量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在所得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 一定存在Cl-                                                        B. 100mL溶液中K+的质量小于2.34g
    C. 一定存在K+                                                        D. 一定不存在Ba2+ , 可能存在Mg2+
    24.如图所示,已知甲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初中科学常见盐的黄色溶液,乙为NaNO3溶液。为探究甲的组成,同学们按如图所示进行了探究(每步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甲中溶质不一定是FeCl3和Na2SO4
    C. C可能是碳酸钡                                                   D. E一定是氯化银
    25.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 可能只有甲烷
    C. 可能只含有甲烷和氢气                                       D. 可能只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二、填空题
    26.科学语言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工具。用化学式表示以下物质:
    (1)常用于医学上治疗胃酸过多的碱________。
    (2)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单质________。
    27.下列 8种物质:①甲烷   ②二氧化硫③氯化钡  ④硫酸铜   ⑤酒精  ⑥一氧化碳  ⑦四氯化碳 ⑧氧化铜。
    (1)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8.如图装置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片刻后,U型管左侧液面将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若加入________固体,现象则相反。
    29.铁的使用非常广泛,但较容易锈蚀.
    (1)工业上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________,该反应中一氧化碳(CO)会夺取氧化铁(Fe2O3)中的氧,这说明一氧化碳具有________性.
    (2)根据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可以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0.死海因其高盐度出名,海里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美国科学家对其十分好奇,乘船到死海,做了一个实验:(如图)他们将一件黑色礼服用钢丝固定,放入死海中,两年后取出,发现衣服表面挂满了白色盐晶。经检测,晶体中的成分主要包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
     
    (1)鱼虾、水草等生物随河水到死海后会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在这两年中经历的最主要过程是       ;
    A.凝固 B.蒸馏 C.结晶 D.升华
    (3)将衣服表面盐晶溶于水,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将出现 ________现象;
    31.归纳总结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娇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___.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3)请帮小明补充完整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________(填“酸”或“碱”或“盐”).
    (4)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填化学符号).
    32.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 Cl-、CO32-、SO42-、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 BaCl2 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写离子符号)
    33.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34.有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Ⅰ中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有气泡产生。步骤Ⅱ、Ⅲ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
    (2)步骤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步骤Ⅲ所得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35.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调味品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准备足量的白糖、食盐和冰糖,并将它们研磨成粉末待用。
    ②、按下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器材略)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溶质种类
    白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水的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请在表中最后一行的第1个空格中填写需要记录的项目________。
    (2)从这个表格看,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为: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两支试管的数据可以为“白糖和冰糖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个问题提供证据
    36.某兴趣小组对“稀盐酸与石灰石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中杂质不反应)。

    【实验操作】取一块状石灰石于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5毫升稀盐酸。
    【实验现象】①开始时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②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③试管内溶液无色。
    【初步分析】⑴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填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
    【小组讨论】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从液体和固体两条途径进行探究:一是探究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二是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
    【继续探究】⑵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
    ⑶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________;
    ⑷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人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出现了________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
    【实验结论】在原反应结束时,稀盐酸与石灰石没有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碳酸钙有剩余。
    37.小明和小天同学想“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热”,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小明的实验: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30mL,用温度计测出其温度为13℃,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一段时间后再用温度计测出溶液温度为22℃.由此,小明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
    ②小天的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省略)。
    向烧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红墨水在实验过程中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小天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请回答:
    (1)小明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________。
    (2)小天的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法,他的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是在装置中增加了导管a,导管a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认为他的实验中NaOH与稀硫酸两者已恰好完全反应。小天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是不可靠的,于是他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说明溶液呈中性。




    四、解答题
    38. 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一种是尼古丁,其化学式为C10H14N2 , 为了你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1)尼古丁属于________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尼古丁分子中,C、H、N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________  (填最简比);
    (3)尼古丁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结果精确到0.1%)
    39.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完成下列问题:


    (1)该反应产生的CO2气体质量为________ g.
    (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0. 工业上用电解NaCl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Cl2和H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现取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87.3g进行电解,当NaCl完全反应时,生成0.2gH2 .
    (1)当NaCl完全反应时,生成Cl2的质量为________  g,参加反应的NaCl的质量为 ________  g.
    (2)当NaCl完全反应时,所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假设生成的Cl2和H2全部逸出)(要有计算过程)






    41. 马英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试求:
    (1)m的值为________ g.


    (2)1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等于________  g.





    (3)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纯碱是碳酸钠,不符合题意;
    B、乙醇俗称为酒精,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熟石灰为氢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化学式为C,不符合题意;
    2.【答案】 D
    【解析】
    A.向试管内加入药品时,试剂瓶的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手紧握试管,如果烧杯中导气管口出现气泡,那么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进行验满时,应该将燃烧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能深入瓶内,故D错误符合题意。
    3.【答案】 D
    【解析】
    ①CO2  、②H2CO3  、③Na2CO3虽含有碳元素,但属于无机物;④CH4 和⑤C2H5OH属于有机物;
    4.【答案】 B
    【解析】
    A.在KCl中,K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0,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不是单质和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符合题意;
    C.KClO3和KCl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都属于盐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P2O5吸收水形成磷酸,因此烟雾呈酸性,故D正确不合题意。
    5.【答案】 C
    【解析】
    所给五种离子中可形成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钙四种盐;
    6.【答案】 C
    【解析】
    A、 葡萄糖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12:6=1∶2 ∶1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 , 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 ,不符合题意;
    C、 葡萄糖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不含元素,符合题意;
    D、 葡萄糖是由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7.【答案】 C
    【解析】 CH4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16×100%=75% , C2H6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430×100%=80% , 所以 CH4和C2H6组成的可燃性混合气体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在75%-80%之间;
    8.【答案】 D
    【解析】 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能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9.【答案】 C
    【解析】
    A.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故A错误; 
    B.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例如碳酸钠,故B错误;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故C正确; 
    D.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碳酸盐,例如铁,故D错误。
    10.【答案】 B
    【解析】由土壤肥量标准和土壤测定结果数值分析可知,该土壤需要补充氮肥和磷肥,不需补充钾肥;
    A、(NH4)2SO4 为氮肥,不符合题意;
    B、 K2SO4 为钾肥,符合题意;
    C、 Ca3 (PO4)2 为磷肥,不符合题意;
    D、 Ca (H2PO4)2为磷肥,不符合题意;
    11.【答案】 C
    【解析】 在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溶液碱性减弱,pH会减小,但因仍是碱性溶液,始终要大于7;
    12.【答案】 D
    【解析】
    A.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有机物之间的反应一般较慢、较复杂,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熔点和沸点一般比无机物低,大多呈气态或液态,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大多数的有机物都能燃烧,少数有机物不能燃烧,例如酚醛树脂,故D错误符合题意。
    13.【答案】 B
    【解析】
    A、 碳酸钠粉末和稀硫酸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不符合题意;
    B、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 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微溶硫酸钙覆盖在固体表面,阻碍反应持续进行,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生成二氧化碳不纯,不符合题意;
    14.【答案】 D
    【解析】
    A.无色酚酞试液遇酸和中性液体都不变色,因此通过酚酞无法判断醋酸有酸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造成瓶内气压减小,此时外面的空气进入气球,因此气球的体积应该膨胀,故B错误;
    C.金属铜和银都不能遇硫酸亚铁反应,因此无法判断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大小,故C错误;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使锥形瓶内温度下降,气压减小,那么U形管内左边的液面升高,右边的降低,故D正确。
    15.【答案】 C
    【解析】
    A.根据图片可知,产物中的氧分子构成氧气,氢分子构成氢气,因此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它们的组合不需要通电,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变化的是分子,不变的是原子,因此氢原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
    16.【答案】 C
    【解析】
    A、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蒸馏水没有,可用闻气味方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加水会放出热量,而稀硫酸加水则不能,可用加水的方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C、稀硫酸和硝酸银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时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17.【答案】 C
    【解析】
    A、 Ba2-和CO32-可结合成碳酸钡沉淀,且CO32-与盐酸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氢离子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C、 K+、Ca2+、 NO3- 和钠离子、氯离子不能发生反应,可以共存,符合题意;
    D、 Cu2+、 OH- 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且氢氧根离子与硫酸铵可以反应生成氨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18.【答案】 A
    【解析】从b管过来的二氧化碳进入浓硫酸被干燥,溢出后从a管排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空气从短管d排出,而二氧化碳从长管c导入,因此干燥后的二氧化碳应该从a到c,故A正确,而B、C、D错误。
    19.【答案】 D
    【解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故A、C不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下降,故B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故D符合题意。
    20.【答案】 C
    【解析】
    A.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因此随着稀硫酸质量的增大,铜片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因此锌的质量随稀硫酸质量的增大而减小,故B错误;
    C.在锌没有完全反应前,氢气的质量随着稀硫酸的质量增大而增大;当锌粒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保持不变,故C正确;
    D.在锌完全反应前,生成硫酸锌的质量随稀硫酸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锌完全反应后,硫酸锌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错误。
    21.【答案】 A
    【解析】设黑色固体的总质量为m,
    那么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4%m;
    四氧化三铁的质量:24%m÷16×456×3+16×4=83%m;
    那么其中固体铁的质量:m-83%m=17%m;
    铁占黑色固体的质量分数:17%mm=17%。
    22.【答案】 C
    【解析】 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
    A、 a点溶液为硝酸银部分反应的图像,向a点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不符合题意;
    B、 bd段是铁粉与Cu(NO)2溶液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d点为硝酸银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亚铁,不是硝酸铁,符合题意;
    D、 e点为镁粉过量的图像,在e点时,固体 为银、铜、铁三种,不符合题意;
    23.【答案】 C
    【解析】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氯离子、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第二份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得沉淀物6.27g,经足量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沉淀质量减少,说明加入氯化钡后产生两种沉淀。因此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为镁离子、钡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沉淀,因此溶液中一定不含镁离子和钡离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钾离子,因此一定含有阳离子K,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离子。
    A、由上述分析可知,离子不一定有,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2.33g,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6.27g-2.33g=3.94g,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
    设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质量为x
    K2CO3+ BaCl2-=BaCO3+2KCl
                                 197         149
                                 3.94g        x
                                       x=2.989
    设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质量为y
    K2SO4+ BaCl2= BaSO4+2KCl
                     233                  149
                     2.33g                  y
                         y=1.49g
    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1.49g+2.98g-4.47g=4.47g
    氯化钾中含钾元素质量为4.4g×39/74.5=2.34g,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钾离子一定存在,故C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钡离子、镁离子一定都不存在,故D错误。
    24.【答案】 C
    【解析】根据铁离子呈黄色、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氯化银不溶于硝酸及离子共存条件分析。 D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乙NaNO3溶液 和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E,则D为氯化钠,甲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A和红褐色沉淀B,则B为氢氧化铁,甲中一定含有铁离子和氯离子,A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C,则A中含有硫酸根离子,由此可得出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A、 ①为复分解反应,化合价没有变化,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甲中溶质不一定是FeCl3和Na2SO4 ,也可能是硫酸铁、氯化钠或其它成分,不符合题意;
    C、因甲中铁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所以甲中不能含碳酸根离子,C不可能是碳酸钡,符合题意;
    D、E一定为氯化银沉淀,不符合题意;
    25.【答案】 C
    【解析】 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说明不含二氧化碳,装置③增重1.8g,说明燃烧生成了1.8克水,其中氢元素质量为1.8g×218=0.2g , 装置④增重2.2g ,说明燃烧生成了2.2克二氧化碳,碳元素质量为2.2g×1244=0.6g , 即X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甲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4=3:1,所以X可能只含甲烷,可能含甲烷、氢气和CO,但不可能是甲烷和氢气的组合;
    二、填空题
    26.【答案】 (1)Al(OH)3
    (2)Hg
    【解析】(1)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胃酸过多,则应考虑使用弱碱,且选用的物质不能对人体造成大的伤害,所以选用氢氧化铝;
     (2)元素周表中,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单质是汞。
    27.【答案】 (1)①⑤⑦
    (2)②④
    【解析】(1)有机物必须含有碳元素,所以排除②③④⑧,同时碳的氧化物也不属于有机物,排除⑥,故属于有机物的是①⑤⑦;
    (2)②属于酸性氧化物,④属于盐但两者会发生复分解反应,故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的是②④。
    28.【答案】下降;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硝酸铵
    【解析】
    1、氢氧化南溶解放热,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所以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3、硝酸钠固体溶解吸热,因此现象会相反。
    29.【答案】 (1)3CO+Fe2O3=Fe+3CO2;还原
    (2)水
    【解析】(1)工业上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3CO+Fe2O3=Fe+3CO2 , 该反应中一氧化碳(CO)会夺取氧化铁(Fe2O3)中的氧,这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2)比较左右两个试管可知,都存在氧气和铁,左边的试管内棉花是潮湿的,即里面有水;而右边的是干燥的,即里面无水,那么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水。
    30.【答案】 (1)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死海溶液浓度,细胞失水死亡
    (2)C
    (3)白色沉淀
    【解析】(1)死海含盐量高,导致 鱼虾、水草 等生物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死海溶液浓度,细胞失水死亡;
    (2) 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 , 经历的最主要过程是结晶;
    (3)碳酸钠容易与晶体中的成分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 Na₂CO₃+CaCl₂=CaCO₃↓+2NaCl .
    31.【答案】 (1)红色
    (2)2NaOH+CO2=Na2CO3+H2O
    (3)酸
    (4)OH−
    【解析】
    (1) 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3)性质3为碱溶液与酸反应中生盐和水;
    (4) 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
    32.【答案】 Mg2+ Cl-;Na+
    【解析】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肯定是氢氧化镁,即废液中肯定存在Mg2+;由于碳酸镁为白色沉淀,所以废液中肯定不存在CO32-;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 BaCl2 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硫酸钡沉淀生成,即废液中肯定不存在SO42-;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那么沉淀肯定是氯化银,那么废液中肯定存在Cl-。
    33.【答案】 (1)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1)因 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要先通入CO,然后再加热,所以 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 ;
    (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B装置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34.【答案】 (1)碳酸氢钠;向固体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2)Na2SO4+Ba(NO3)2=2NaNO3+BaSO4↓
    (3)盐酸、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
    【解析】
    (1)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碳酸氢钠.依据是:向固体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2)步骤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4+Ba(NO3)2=2NaNO3+BaSO4↓;
    (3)因为溶液为蓝色,那么溶质中肯定存在硝酸铜;
    在步骤III中,由于加入过量而存在的溶质有:硝酸钡和稀盐酸,而加入的硝酸银数量未知,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步骤I的反应产物为氯化钠,步骤II的反应产物为硝酸钠,步骤III中,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氯化银沉淀,如果硝酸银过量,那么只有产物硝酸钠;如果硝酸银不足,那么溶质就会有剩余的氯化钠和生成的硝酸钠。
    因此最终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盐酸、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
    三、实验探究题
    35.【答案】 (1)最多能溶解溶质的质量
    (2)溶质种类和温度
    (3)1号;2号
    【解析】(1)当温度和溶剂水的质量相同时,哪种物质最多能溶解的质量大,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就最强;
    (2)根据表格确定实验要探究的因素;
    (3)白糖和冰糖都是糖,如果它们的溶解性相同,那么它们可能是同一物质;如果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物质,因此应该选择温度相同时,溶质分别为白糖和冰糖的两个试管。
    36.【答案】 ②;H+;混浊
    【解析】(1)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故选②;
    (3)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H+;
    (4)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人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出现了浑浊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
    37.【答案】 (1)不可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也会使得溶液温度升高
    (2)转换法;避免稀硫酸流入烧瓶后使瓶内气压增大而影响实验结果
    (3)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热分析即可;
    (2)当烧瓶内的气体温度升高时,里面的气压增大,于是玻璃管内的红墨水会向右移动,因此根据红墨水的移动方向可以知道里面的溶液是否放热,这种将不易观察或测量的量用其他相关的量来反映的方法叫转换法。当瓶内的气压增大时,红墨水会在导管a内上升,从而减小瓶内的压强,既保证了实验效果,也保证了仪器的安全。
    (3)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变红色,遇到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因此不能确定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是酸性还是中性。这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如果不变色,那么说明溶液成中性,即二者完全反应;如果变成红色,那么说明溶液呈酸性,即没有完全反应。
    四、解答题
    38.【答案】 (1)有机物
    (2)5:7:1
    (3)17.3%
    【解析】(1)根据尼古丁的化学式C10H14N2可以看出,尼古丁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2)一个尼古丁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则C、H、N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0:14:2,即5:7:1.故填:5:7:1;
    (3)尼古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4×212×10+1×14+14×0×100%≈17.3%,故填:17.3%.
    39.【答案】 (1)4.4
    (2)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106x=117y=444.4g ,
    x=10.6g,y=11.7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2.3g−10.6g+11.7g200.0g×100%=11.7%,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1.7%.
    【解析】(1)生成二氧 化碳的质量为:22.3g+100g+82.1g﹣200.0g=4.4g,故填:4.4.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 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40.【答案】 (1)7.1;11.7
    (2)设生成Cl2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NaCl的质量为y,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NaCl+2H2O2NaOH+H2↑+Cl2↑
    117                               80      2       71
    y                                    z     0.2g     x
    解得:x=7.1g   z=8g    y=11.7g
    所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g87.3g−0.2g−7.1g×100% =10%
    答:所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析】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由氢气的质量求出生成的氯气、氢氧化钠质量和参加反应的NaCl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此题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因为解题所需的方程式已经给出,使难度降低了很多,另外要熟记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
    41.【答案】 (1)3.3
    (2)10
    (3)解:完全反应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11.1g10g+100g−4.4g×100%≈10.5%
    【解析】根据记录数据可发现,20g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1.1g,第4次实验中加入盐酸生成的二氧化碳是4.4g,说明了第三次实验中盐酸完全反应,可推出m的值;
    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出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设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g
    100x=111y=444.4g
    解得:x=10g   y=11.1g
    完全反应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11.1g10g+100g−4.4g×100%≈10.5%

    相关试卷

    华师大科学九上简单机械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简单机械同步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科学九上化学反应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化学反应同步练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科学九上酸与碱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华师大科学九上酸与碱同步练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