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作业,共4页。
专题微练(二)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多元一体民族观念已经形成B.政治中心由西向东转移趋势C.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管理控制D.防范犬戎是周朝的核心任务解析:选C 据图片信息可知环形防线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西周统治者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管理,故选C项;多元一体民族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排除A项;西周时期政治中心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据图片信息可知犬戎在西,环形防线在东,排除D项。2.《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A 材料大意是我们在夏代由于后稷的功劳,魏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是我们的西部领土;到武王战胜商朝,蒲姑、商奄,是我们的东部领土;巴国、濮国、楚国、邓国,是我们的南部领土;肃慎、燕国、亳国,是我们的北部领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疆领土?这表明分封制使西周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故选A项。西周分封不能抑制分裂割据局面,并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B项;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是在清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分封扩大了疆域,未涉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问题,排除D项。3.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 )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D.加剧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解析:选B 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增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4.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周朝的中国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其意是指周代( )A.以血缘为纽带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官僚政治已基本取代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D.分封制度有效地巩固了统一解析:选C 根据“家族社会”“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可知,材料表明周代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故选C项;周代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D项。5.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徙入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者;宣帝时是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千石。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皇室独尊地位 B.笼络各地豪强势力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D.保持统治集团稳定解析:选C 根据材料“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可知陵县主要集中在统治范围的中心地带,据“徙入陵县者……吏二千石”,可知迁徙的对象主要是上层不稳定的贵族豪强,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项;迁徙的对象并非皇室成员,与皇室独尊地位没有关系,排除A项;迁徙豪强贵族是为了控制豪强势力,排除B项;保持统治集团稳定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6.(2021·青岛二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监督和控制地方的豪强势力B.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C.监督诸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D.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D 据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可知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长官和豪强,所以设置刺史能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监督和控制地方豪强势力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项;设置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推恩令的实施,排除C项。7.《元志·七》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陔馀丛考》载:“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事务须呈报中书省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选C 材料表明行省制度并不是元朝首创的,而是在金朝的基础上改变而来的,由此说明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故选C项。8.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解析:选A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是郡县制发展的高级形式,相对于先前单纯的中央集权,可以在保持地方一定积极性的前提下更好地集权于中央,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2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据材料“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概括得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这一观点;论述时可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入手,分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并列举在古代历史发展历程中加强君主专制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即可。据材料“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得出“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这一观点;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可从问题出现原因、社会背景、个人认识等角度辩证分析。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示例一观点:我认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评析:首先,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之间保持相对统一和协调的关系,而专制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集中于一人或极少数人,即使在统治者内部也没有民主,中央集权并不必然导致专制。其次,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适应了巩固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观点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的区别。因此,中央集权是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而非专制统治的工具。示例二观点:作者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评析:唯物史观要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地看待是指要把历史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在当时出现的原因,评价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避免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辩证地看待是指分析历史问题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局限又要发现其积极作用和价值。作者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制度的认识,坚持了“历史地”与“辩证地”的统一,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因此,评价历史问题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三)选官、监察制度——从确立发展到日趋完善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七)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作业,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