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六)古代商业——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六)古代商业——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作业,共4页。
专题微练(六) 古代商业——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离开土地的“游民”逐渐增多,独立的工商业者游走各地,游士凭借智慧谋略活跃于各国的社会舞台,游侠靠勇武为人排忧解难。这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出现了大变革 B.诸侯争霸破坏农业生产C.思想多元格局开始形成 D.新的生产方式得到普及解析: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与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它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建立,社会发生大变革,故选A项;诸侯争霸破坏农业生产并不是主要原因,生产力变革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开始”一词表述不准确,且思想原因也不是材料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和推广,而非普及,排除D项。2.许倬云指出:汉武帝时代,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的财富,打击城市经济,中产以上皆破产。以农村为基础的农舍手工业遂成为生产日用品的主力。地方产品经过帝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的资源交流网络。该学者认为,汉武帝时代的政策的主旨是( )A.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打击工商业的发展 D.加强全国各地经济联系解析:选B 汉武帝对工商业征收重税,这一措施使得城市工商业者破产,所以农村手工业成为生产日用品的主力,这是重农抑商的体现,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体现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选B项;巩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治方面,如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排除A项;打击工商业发展是汉武帝的做法、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汉武帝打击工商业、打击城市经济的做法,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不利于加强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3.《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萩,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区域性市镇的出现 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解析:选B 据材料“地方特产……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萩,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可知汉代地方特产的繁多,这从侧面说明全国性商业流通的加强,故选B项;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排除A项;地方特产主要流通于市场,不是自给自足,排除C项;材料中“枣、粟、橘”是农产品,不是手工业品,排除D项。4.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变化反映出(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B.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加强C.经商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D.财税来源发生了重大转变解析:选B 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助其理财,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故选B项;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助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不代表重视商人的地位,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止,排除A项;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经商不可能是入仕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整个汉王朝财税来源,且汉代财税来源一直是以农税为主,排除D项。5.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解析:选C 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外国货币,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传入中国,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及朝鲜,说明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选C项;隋唐遗址中发现外国货币,并不等同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A项;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及朝鲜,无法据此推知佛教的社会基础如何,排除B项;外国宗教传入中国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并不一定会冲击儒家传统文化,排除D项。6.宋代广泛流行买扑制,由私人通过类似现代流行的招标竞标方式,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物后,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矿山、田地、商税场、盐井、河渡等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由此可推断,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瓦解C.官民共利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解析:选D 材料“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表明官营经济有所放松,故选D项;“田地、商税场”不是手工业,材料中也未涉及哪种手工业占主导,排除A项;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买扑制”是商品经济下的经营管理的具体应用,但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明显夸大,排除C项。7.(2022届·唐山质检)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农耕文明的发达 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C.海禁政策的松弛 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解析:选A 世界白银之所以大量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发达,中国的手工业商品大受欢迎,但对外国的商品需求量不大,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其他国家只能使用白银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所以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发达,故选A项;15世纪郑和下西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因果倒置,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2分)8.(2021·福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图分别是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主要经商路线图。根据材料,概括徽商和晋商经商路线的一个相同特点,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12分)解析:首先,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得出特点。图中所给地图为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主要经商路线图,从地图名称和其中的路线以及范围来寻找相同特点,比如,形成全国性贸易网络;以一个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行商路线遍及东南西北;等等。然后,阐释提取出来的相同特点。晋商和徽商都是商帮,从事的都是长途贩运贸易,所以思考的应该是当时的商业发展以及区域间长途贸易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如政局、商品、商路、政府的政策以及晋商和徽商自身的经商品质精神等原因;对全国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最后,将思考的知识点用一定的逻辑关联,表述成文即可。答案:示例特点:形成全国性贸易网络。阐释:明清时期,国家统一,交通发展,随着高产农作物传入,赋税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大大超过前代,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实力雄厚的晋商、徽商,将棉纺制品、盐、茶叶等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从经济优势的核心地区贩运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北达东北、东至沿海各省、南抵广东、西到云南、西藏的全国性贸易网络,从而为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三)选官、监察制度——从确立发展到日趋完善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七)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作业,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