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七)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七)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作业,共4页。
专题微练(七) 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22届·榆林五校联考)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 )A.统治者推行“仁政” 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C.宗法观念日益强化 D.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解析:选D 殷商和西周的统治者都意识到执政需注重民众的需求、考虑民众的愿望,统治者更加注重民众的作用,说明养济保民思想已经出现,故选D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出现,排除B项;宗法观念体现在血缘家族方面,与注重民众需求的保民思想无关,排除C项。2.在夏商由盛而衰以至覆灭的历史镜鉴中,周人最终将“德”与“民”确定为“政”之根本,用人伦道德重塑“天”“帝”内核,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周人的这些观念( )A.完善了君权神授理论 B.破除了对原始神灵的崇拜C.丰富了先秦人文主义 D.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解析:选C 据材料“将‘德’与‘民’确定为‘政’之根本,用人伦道德重塑‘天’‘帝’内核”,可知周人强调血缘人伦秩序,并以此明确天神权威,巩固统治,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故选C项;依据所学,汉代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理论,排除A项;据“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可知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并未破除对原始神灵的崇拜,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用人伦秩序强化天神权威,而非强调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排除D项。3.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可见,董仲舒( )A.提倡君权神授的思想 B.批判汉承秦制的做法C.肯定有为的治国策略 D.背离先秦儒学的传统解析:选C 据材料“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可知董仲舒认为“不可善治”的原因是“不更化”,即不作为,因此其肯定有为的治国策略,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要有为,并不是君权神授,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汉代治理天下的变化,并没有提到对汉承秦制的态度,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并不是背离,排除D项。4.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但此时“太平”社会理想还处于萌芽时期。汉代,“太平”社会理想上升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太平”“致太平”和“兴太平”等概念开始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先秦太平思想已占主流 B.汉武帝抬升了儒学地位C.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 D.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解析:选C 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太平’‘致太平’和‘兴太平’等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可知汉武帝时以“太平”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这是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学,故选C项;先秦时期太平思想只是萌芽,排除A项;汉武帝提升儒学的地位和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并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D两项。5.下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儒家用字仁德善孝贤义礼信数量(个)1310975332乡名示例崇仁怀仁德政德化积善从善至孝旌孝思贤奉贤道义习义遵礼复礼守信良信 A.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政府发展文教事业 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解析:选D 宋代太湖流域乡名中,出现了大量以“仁”“德”“善”等为名的乡名,而这些是儒家所推行的重要精神品质,说明伦理道德受到重视,故选D项;儒学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主流地位,排除A项;乡名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与经济格局无关,排除B项;乡名中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不一定是政府建设文教事业的结果,且文教事业是指政府建设社会文化教育,不是对地区命名,排除C项。6.有学者指出,宋代造物设计更加强调器物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性美,且更加讲究器物造型上的简洁美,因此宋人所设计制造的器物不会出现大面积装饰,特别是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的运用。由此可知,宋代造物设计( )A.体现了器物形态的变化 B.蕴含了理学价值的追求C.推动了务实精神的出现 D.丰富了日常家具的风格解析:选B 据材料“宋代强调器物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性美”“造型上的简洁美”“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凸显造物设计的实用性,这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相符,充分体现了理学的价值追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造物设计的风格和理念,而非强调器物形态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造物设计体现务实精神,而非推动务实精神出现,排除C项;据材料“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的运用”,可知宋代造物设计体现单调化,并非丰富家具风格,排除D项。7.(2022届·泉州质检)李贽认为“真心”就是童心、初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称之为“清净本源”;自然万物是真心的显现物,又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这些观点( )A.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倾向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童心说”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个体性意识,但又摒弃了“良知”的先天局限性,对“心性”理论的内涵加以大胆的阐释,更强调真情实感,故选A项;李贽个人的“离经叛道”并不能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童心说”,而非反封建的民主倾向,排除D项。8.(2021·苏北七市三模)晚明学者讲学,大多不区分参加者的身份。思想家吕坤给初学者讲学,“如市井说话一般”。他曾言:“讲《中庸》《大学》,须令仆童炊妇一听,手舞足蹈,方是真讲书。”当时,民间出现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的现象。这反映出晚明( )A.市民阶层的扩大B.阳明心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家学说通俗化D.心学传播抬高了孔子的地位解析:选C 晚明的学者讲学大多不区分参加者的身份,并且讲学 “如市井说话”,民间也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体现儒家学说日益走向普通大众,反映了儒家学说通俗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走向普通大众,不仅仅是市民阶层,排除A项;理学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儒家学说日益走向普通大众,没有涉及心学传播抬高了孔子的地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2分)9.(2021·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12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可知,博大精深,精神丰富;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据材料“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知,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从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等方面回答。答案:特点:博大精深,精神丰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高频考点专项练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与趋时更新,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时3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作业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突破练习——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代,太学隶属九卿之太常,“王者配天,谓其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