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第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第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共15页。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策略认写字词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如“仞、涕”;结合地名识记,如“蓟、襄”。识记多音字“裳”时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衣裳”。“仞”字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巫”要注意两个“人”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阅读理解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积累运用三首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在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2.收集自己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从军行》。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法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等。3.过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操作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三首古诗。板块二 学习古诗,品味诗意活动1 自由朗读,教师指导1.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怎样理解“从军行”呢?(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2.介绍作者王昌龄。课件出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也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后人辑有《王昌龄集》。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活动2 借助注释,想象画面1.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再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玉门关)4.介绍出现的地名。课件出示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语。6.小结: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7.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8.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预设: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做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9.这是一幅(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画。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悲壮、开阔、迷蒙之感。活动3 感悟诗意,体会情感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黄沙早已磨破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5.引读: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是——生:不破楼兰终不还。师: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伤痛,我们发誓——生:不破楼兰终不还。师: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生:不破楼兰终不还。6.配乐朗读,背诵。操作指导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如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板块三 迁移运用,自主品悟活动1 自主学习,朗读理解1.过渡: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2.介绍作者杜甫。课件出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3.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 (1)——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4.小组合作展开学习,交流自学收获。活动2 展示朗读,汇报成果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1)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2)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3)指导多音字“裳”: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服装,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在“初闻涕泪满衣裳”里,“裳”读chánɡ2.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3.学生交流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师及时补充。活动3 想象画面,感悟情感1.过渡: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这个词语是什么?(板书:喜欲狂)3.默读古诗,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2)“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导致诗人“涕泪满衣裳”,即喜极而泣。(3)“漫卷”的狂喜。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体会作者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4)“放歌”与“纵酒”的癫狂。诗人早已过了“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1)学生结合“青春”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和谁“作伴”?诗人现在已经还乡了吗?(这里说的是诗人一家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3)学生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后的感受。5.配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小结: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操作指导 本诗篇幅较长,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板块四 练习背诵,总结方法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3.布置作业: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导入,了解作者1.复习: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一说自己习得的好方法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2.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陆游。课件出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南诗稿》等,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小时候家乡被金兵所占,他从小就饱受战事之苦,但他天生聪慧,自幼好学不倦,12岁就能作诗文。青年时他便才华横溢。乱世中,他曾经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他做父母官时,不畏强权,救百姓于水火。但由于朝廷的昏庸陆游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操作指导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本首诗的学习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古诗情感做好铺垫。板块二 读懂古诗,了解大意活动1 读准节奏,理解诗题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指导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正确停顿。(诗题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法来停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诗的题目很长,结合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3.介绍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失地,实现统一。活动2 检查预习,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生读,师强调“仞”“摩”的读音。2.指导书写。“仞”: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岳”:第一笔是平撇。“摩”:被包围部分的下边是“手”,注意整个字的平衡。“遗”:先写“贵”,再写“辶”。3.生练习书写,并组词。活动3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用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背景等方法理解诗意。(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的意思。(2)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史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3)同桌互相交流对诗意的理解。2.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大体了解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体会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南望王师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操作指导 教学之初,学生自读古诗时,教师要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板块三 品读诗句,体会情感活动1 细读诗句,想象画面1.过渡: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2.透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1)一边读前两句诗,一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2)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①抓住关键词“三万里”“五千仞”。(三万里五千仞都是虚数,并不是实指。)体会黄河之长和华山之高。②通过“三万里”“五千仞”感受夸张的写作手法。③体会“入”“摩”二字使用的巧妙。(”“二字,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生威。)④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的气势。(3)课件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借助图片,丰富情感。(4)引读: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你读出黄河的奔流不息——生:三万里河东入海。师: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请你读出华山雄伟巍峨的气势——生:五千仞岳上摩天。师: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5)小结: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如同走进诗的世界,欣赏着诗人用心、用情描绘的画面。3.透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4.过渡: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呈现了哪些画面?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1)关注“泪尽”。作者联想到眼泪流到了哪种程度?(2)关注“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望”的是什么?仅仅是他们在期盼吗?(3)关注“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沦陷六十多年了。)(4)关注“胡尘”。①这“胡尘”仅仅是灰尘吗?②创设情境,想象朗读(播放音乐):金兵横行,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原宋朝百姓的身上。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③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你心里的感受。(5)引读:师:一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十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许多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小结:抓住关键字词,联系背景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活动2 结合画面,练习背诵1.结合诗题和插图,自主练习背诵古诗。2.指名背诵,指导学生背出诗人的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之情。3.配乐背诵。活动3 结合诗句,体会情感1.出示课后第2题,学生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填写表格。活动内容阅读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的题目表达的情感《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全班交流,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操作指导 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列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或事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 拓展组诗,感受情怀1.过渡:学习古诗,其实是在走近诗人,了解历史,体会情感。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2.拓展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请学生自读古诗,联系写作背景,试着理解诗意。课件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示 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圈一圈,画一画,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情感。4.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汇报,从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悲壮。(引导学生抓住”“,体会诗人借梦中驰骋战场,表达自己虽年迈力衰,仍渴望报效祖国,但也只能是在梦中实现这样的愿望,悲壮万分。)(2)《示儿》中的悲叹。(引导学生抓住字,体会诗人借无限的牵挂,表达心中的无奈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5.总结: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这些爱国诗反映了陆游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操作指导 由一首诗引出一组诗的学习。在对陆游爱国组诗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陆游的一腔爱国之情。同时,在爱国组诗中,要练习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诗人情感,承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高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迁移。在学习《从军行》时,我引领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等。掌握方法后,学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这是令人最欣慰的地方。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古诗的快乐。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在朗读《从军行》时,我指导学生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在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前两句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在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感受到诗句中流露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学生课堂活动卡课 题古诗三首 用 时3~5分钟活动内容阅读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的题目表达的情感《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活动建议1.阅读每首古诗,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2.小组内交流,想象诗中画面,感受诗的意境。3.全班交流,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生课前预学案课 古诗三首时间建议10~15分钟熟读课文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预习字词1.补全加点字的音节。____èn   m____  ____ì  ____ì  ____ánɡ   x____五千  天  北 泪  满衣   2.根据提示,正确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3.解释下列词语。三万里河:__________________  摩天:__________________五千仞岳:__________________  遗民:__________________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感知  《从军行》中,表现了战争的持久和将士们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描写生活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写诗人计划行程、归心似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搜1.王昌龄,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陆游,字______,号______,宋代著名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_”。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阅读质疑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