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原理及操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计数时,先滴加培养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D.该实验的对照组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2、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3、 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中a、b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4、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 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增长达到 K 值之前存在种内斗争
B.应在鼠群数量大于 K/2 时进行灭鼠
C.K 值变小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D.种群的 K 值可随气候变化而改变
5、 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
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3
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
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6、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种群性比率高预示该种群将呈现增长型
C.呈集群分布的种群都通过领域行为来调节种群数量
D.凸型的种群存活曲线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种群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7、 月季长管蚜(体长4mm)与马铃薯长管蚜为两种不同蚜虫,马铃薯长管蚜是马铃薯的重要害虫,月季长管蚜是月季的重要害虫。将月季长管蚜无损伤地转移到马铃薯苗上,初转移到马铃薯苗上的蚜虫大多聚集于马铃薯叶柄处吸食汁液。月季长管蚜转接到马铃薯苗上后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月季长管蚜与马铃薯长管蚜间存在生殖隔离
B.转接后的月季长管蚜与马铃薯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C.图示结果可说明月季长管蚜是马铃薯苗期的潜在害虫
D.月季长管蚜入侵马铃薯田后种群数量增长星J型曲线
8、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C.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D.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9、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所用的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混合后使用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用逐个计数法对血球计数板上的酵母菌进行统计
C.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液泡变小的过程中细胞吸水的能力逐渐增强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需用澄清的石灰水除去空气中的CO2
10、4种不同的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d、c、d,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
B.曲线d对照组的培养液不进行更换
C.曲线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以指数形式增长
D.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是影响酵母菌数量增长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
11、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有机物总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对人类有利
1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欲探究其活菌数的变化,在取样前先向细胞悬液中滴入台盼蓝进行染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每天应该在相同的时间点对细胞悬液进行取样和计数
B.计数时不应将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酵母菌计算在内
C.若未用台盼蓝进行染色,可能导致统计的活菌数偏大
D.只有第一天取样前用台盼蓝染色,之后取样前无须染色
13、下列实践活动没有利用“环境容纳量”相关原理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B.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C.利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禁止过度捕蛇猎鸟来防治田间的鼠灾和虫害
1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B.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C.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二、综合题
15、黄胸鼠是某地区危害较大的三大栖鼠之一,为掌握该鼠的迁移和数量变化信息,进行有效集中防治,研究人员在2015-2018年对该地区的黄胸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黄胸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为不同区域黄胸鼠数量的月际变化,4-6月份住宅区黄胸鼠的数量较高,依据种群数量特征分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黄胸鼠集中歼灭的最佳时间约为上半年1-2月和下半年8-9月间,以尽量降低该鼠对住宅区的危害。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可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对黄胸鼠数量进行控制。
16、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泥沙初期没有生命体存在,则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__。
(3)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二、综合题
15、(1) 标记重捕法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 出生率和迁入率明显高于死亡率和迁出率(或出生率和迁入率高) 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胸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加强粮食储藏安全,断绝或减少食物来源
16、(1) 初生演替 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或物种丰富度)
(2) 种群密度 样方法 “S”型曲线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来。K]
3.7
4[
1 000
5.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B
A
A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D
C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