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5 保护大气圈课堂检测
展开2.5保护大气圈
一、单选题
1.下列措施:①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②把工厂烟囱升高;③大量砍伐森林,作为燃料代替燃煤;④少开私家车,提倡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⑤开发清洁新能源。其中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③④
2.大气层中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 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 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 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D. 生产生物需要的氧气
3.下列做法与低碳环保理念一致的是( )
A.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B. 市区尽量开车出行 C.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D. 化石燃料过度使用
4.汽车尾气含有的下列气体,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雨的是( )
A. 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氮 D. 碳氢化合物
5.空气的清洁程度可以用每立方米空气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其测定方法是:用空气抽气机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中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将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上,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mg)。如图是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下列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A. 5~6时 B. 6~7时 C. 7~8时 D. 8~9时
6.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某市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6~76,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该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为 ( )
污染指数
50以下
51~100
101~200
201~300
300以上
质量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A. Ⅰ级,优 B. Ⅱ级,良 C. Ⅲ级,轻度污染 D. V级,重度污染
7.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 “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C. “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
D. “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8.下列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无害的化学
B.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白色粉尘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C. “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D.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
9.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PM2.5在空中受的是非平衡力 B. 环境温度低于0℃时,PM2.5不具有内能
C. PM2.5的直径与分子直径相当 D.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10.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标语“环境保护你我他,蓝天碧水伴大家。”描述大气和水与环境的关系。下列物质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 二氧化氮 B. 二氧化硫 C. PM2.5 D. 二氧化碳
11.下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 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 B. 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
C. 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 D. 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
12.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全人类团结起来与太阳系毁灭抗争的科幻故事。根据现有科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 太阳系中,火星和金星是与地球相邻的行星
C.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挡住来自太阳的热辐射
D.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大约是78%
13.奥地利的《信使报》介绍了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肯定了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下列措施对减少空气污染有直接作用的是( )
A. 大力兴建火力发电厂 B. 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C. 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D. 为节约金属资源,尽可能多使用各种性能塑料
14.臭氧层分布在大气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15.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 人口过快增长 B. 植被遭受破坏 C. 全球气温升高 D. 野生生物灭绝
16.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
A. 治理工地扬尘 B. 露天焚烧垃圾 C. 使用公共自行车 D. 禁止焚烧秸秆
17.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
18.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 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 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耗去空气中的大量氧气
C. 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达30%
D. 随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烧等耗氧也越来越多
19.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大量岩石风化消耗氧气 B. 海水中溶解氧增加
C. 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 气候变迁引起森林大量减少
20.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是( )
A. 土壤的沙漠化 B. 使用氯氟烃制冷剂 C. 大量使用发泡剂 D. 喷雾剂的使用和释放
二、填空题
21.表中列出了五种行星上“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行星名称
行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
木星
氨气、氦气、氢气、甲烷
水星
没有气体
冥王星
甲烷
火星
二氧化碳
金星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________。
(2)试推测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________(选填“高”或“低”),金星表面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________。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2.地球是一个大温室,对流层中________和________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________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
23.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释放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自然界中 CO2的来源途径有________(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_______。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排放,有效的措施有________;二是增加大气中CO2消耗,有效的措施有________。
24.如图是广州市某年3月12日~3月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甲)及空气评级分类标准(乙)。根据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1)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________,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________。
(2)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________为主。
(3)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________。
25.今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持续大规模雾霾污染事件,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________ 的悬浮颗粒物。
26.为了检测某市区空气的清洁程度,在市内设立了检测点,公布空气的有关数据。它的某一技术参数是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为了测定这一参数,可以使用这样一种设备: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之上,它能测出附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毫克)。下图是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表可以看出,a、b、c、d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________。
(2)如果空气泵每秒能将2.5升空气吸入容器,则该地区这4小时内,平均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有________毫克。
27.
(1)如图是大气中的CO2含量按目前速度上升的直线图。根据该图估计:到2050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这比2000年CO2的体积分数0.035%增加了________。
(2)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________。根据CO2产生和消耗的途径,请你提出两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
28.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中国古代科技类百科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与发明。
(1)在北宋之前就有人将磁石(磁体)磨成针悬挂或支撑起来,磁针就能指南。“磁针指南”是因为地球存在________。
(2)沈括考察太行山时,发现有些岩石中夹杂着螺蚌壳。他推测太行山以前是大海,但现在太行山距离大海有近千里。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沈括大胆预测石油在未来社会中会得到广泛使用,现预测已被证实。石油的大量使用引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环境问题称为________。
29.空气质量指数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指数范围为________,并分成________个级别。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量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的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大气中都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是________
(2)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 , 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是________(写出一种)
(3)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是 ________.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
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 ⇌紫外线 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①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________作用。
②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则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
③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________。
(2)材料二: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①如果近地面处臭氧含量过高,将直接导致下列哪一类疾病增加?________
A.呼吸道疾病 B.血液传染病 C.糖尿病
②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并阐述理由。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C 3. A 4. C 5. C
6. B 7. B 8. B 9. A 10. D
11. D 12. B 13. B 14. B 15. B
16. B 17. B 18. B 19. D 20. A
二、填空题
21. (1)木星
(2)高;没有
(3)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22. 水蒸气;二氧化碳;地表热量;温室效应
23. (1)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呼吸)
(2)温室效应(或温室效应的具体表现等均可)
(3)少开车,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植树造林(种草等均可)
24. (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25. 微米
26. (1)c
(2)0.28
27. (1)0.043%;0.008%
(2)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8. (1)地磁场
(2)地壳运动
(3)温室效应
29. 0~500;6;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
30. (1)光合作用;H2O+CO2=H2CO3
(2)氢氧化钠溶液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合理即可)
31. (1)催化;减弱;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2)A;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氯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解析】风力、水力发电属于清洁能源有效减缓温室效应现象,私家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现象,C符合题意。
2. C
【解析】臭氧层在大气中能吸收99%高强度的紫外线,使动植物免受紫外线的毒害,如果没有臭氧层地球气温会马上升高,C符合题意。
3. A
【解析】A.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可以减小噪声和粉尘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故A符合题意;
B.市区尽量开车出行,会增加汽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大大气污染,故B不合题意;
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地下水源,故C不合题意;
D.化石燃料过度使用,会加大环境污染,故D不合题意。
4. C
【解析】酸雨是硫与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
5. C
【解析】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下列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7~8时,C符合题意。
6. B
【解析】由题干可知,某市空气污染指数为56~76,根据参照表格给出的信息,查阅本指数是在51-100之间,因此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属于Ⅱ级良好,B符合题意。
7. B
【解析】A、温室效应的好处:有利于植物的初期生长,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B符合题意;
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等,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D不符合题意。
8. B
【解析】A、绿色化学对环境无害、节能等,不符合题意;
B、 “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符合题意;
C、 “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不符合题意;
D、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 ,不符合题意;
9. A
【解析】A、PM2.5在空中既不静止,又不做匀速直线运动,而是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处于非平衡状态,因此PM2.5在空中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A正确,符合题意;
B、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环境温度低于0℃时,PM2.5内能不为零,B错误,不符合题意;
C、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因此PM2.5的直径远大于分子直径,C错误,不符合题意;
D、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因此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D错误,不符合题意。
10. D
【解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2.5都属于大气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11. 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虽然单个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中二氧化碳气体最小,但是如果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很多,那么最终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很多,因此还需要收集机大气中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才能最终确定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故D正确,而A、B、C错误。
12. B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助燃剂,A不符合题意。
B、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B符合题意。
C、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C不符合题意。
D、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而不是质量分数为78%,D不符合题意。
13. B
【解析】A.大力兴建火力发电厂,会增大对煤的消耗,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故A错误;
B.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故B正确;
C.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烟尘和颗粒物,故C错误;
D.为节约金属资源,尽可能多使用各种性能塑料,而这些塑料的生产是需要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的,故D错误。
14. B
【解析】距地面 10 ~ 50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集中了地球上大约 90% 的臭氧,其中离地面 22 ~ 25千米处,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这一层大气称为“臭氧层”,故B符合题意。
15. B
【解析】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上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本世纪初的370ppm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
16. B
【解析】 A、治理工地扬尘,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垃圾,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正确;
C、使用公共自行车,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D、禁止焚烧秸杆,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17. B
【解析】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这是不对的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CH4 、N2O HFCs 、 PFCs 、 SF6 )排放有关,O3是防止紫外线辐射的;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错在不可能消除,只能减弱温室效应;
其他说法都正确
18. B
【解析】A、汽车燃烧会消耗氧气,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来越多,故A说法正确;
B、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利用不会消耗氧气,所以B说法不正确;
C、现在空气中氧气含量变少,说明氧气消耗比过去增多,所以C说法正确;
D、人的呼吸、燃料燃烧等都消耗氧气,所以D说法正确.
19. D
【解析】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 古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达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森林面积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减少,氧气排放量减少,与岩石风华消耗氧气,燃物燃烧消耗了氧气生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关系不大,主要是森林被砍伐。
20. A
【解析】A、土壤沙漠化是土壤的变化,是水土流失导致,与臭氧层没有任何关系;故A正确;
B、C、D、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能与臭氧发生反应而破坏臭氧层;故B C D 错误;
二、填空题
21. (1)木星
(2)高;没有
(3)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解析】(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木星。
(2)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高,金星表面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22. 水蒸气;二氧化碳;地表热量;温室效应
【解析】地球是一个大温室,对流层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23. (1)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呼吸)
(2)温室效应(或温室效应的具体表现等均可)
(3)少开车,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植树造林(种草等均可)
【解析】(1)CO2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二氧化碳。②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二氧化碳。③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④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⑤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二氧化碳。
(2)天然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能向地面辐射出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减少CO2排放,有效的措施有少开车,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增加大气中CO2消耗,有效的措施有植树造林等。
24. (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解析】该题主要是从甲乙两个图形角度出发,根据图形内容来回答问题即可;
25. 微米
【解析】一般分子的直径在10-10m左右,PM2.5固体颗粒物的直径大约是分子直径的20000倍,在2×10-6m=2μm左右,所以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
26. (1)c
(2)0.28
【解析】(1)观察图示可知悬浮颗粒越5-6小时约2mg,6-7小时约1.8mg,7-8小时约3.8mg,8-9小时2.2mg,故C区域悬浮颗粒物最多;
(2)由图可以看出4小时吸收的悬浮颗粒质量m=10mg,4h空气泵吸收的空气体积V=2.5L×3600s×41000=36m3
则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为=10mg36m3=0.28mg
27. (1)0.043%;0.008%
(2)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解析】(1)由题知200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5%,203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0%,30年增长了0.005%,可算出50年增长0.008%,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3%。
(2)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温室效应加剧。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28. (1)地磁场
(2)地壳运动
(3)温室效应
【解析】(1)在北宋之前就有人将磁石(磁体)磨成针悬挂或支撑起来,磁针就能指南。“磁针指南”是因为地球存在地磁场;
(2)沈括考察太行山时,发现有些岩石中夹杂着螺蚌壳。他推测太行山以前是大海,但现在太行山距离大海有近千里。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3)由题中信息“石油的大量使用引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可知,这种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29. 0~500;6;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
【解析】 污染指数数值越大,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数值越大污染越严重。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 0至 500,并分成 6 个级别。指数 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差。
30. (1)光合作用;H2O+CO2=H2CO3
(2)氢氧化钠溶液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合理即可)
【解析】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大气中都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O2=H2CO3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也就是生成碳酸钠和水。
(3)“绿色屋顶”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
31. (1)催化;减弱;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2)A;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氯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解析】(1)①由材料中所给的两个反应: Cl+O3→ClO+O2;ClO+O→Cl+O2 可知Cl原子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 抵抗性越强;反之,生物的种类越少、数量越少,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稳定性、抵抗性越弱。由于该地区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生物数量减少, 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减弱。
③根据题干“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可知,为了保护臭氧层,需要减少使用会使臭氧层变薄的氯氟煙这种物质。保护臭氧层的建议有: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2)①根据题干“臭氧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可知,臭氧含量过高将会引起呼吸道疾病,A选项正确;
②根据两图像中温度和臭氧浓度曲线的比较可知,温度曲线与浓度曲线总体上变化趋势相似。但在8月2日、3日、4日这些时段,温度曲线与浓度曲线变化趋势不一致。所以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氯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生物圈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生物圈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下册3 阳光的组成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3 阳光的组成一课一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氧气习题: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氧气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