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当堂检测题
展开专题强化训练(二)
一、选择题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1~3题。
图1
图2
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1.D 2.D 3.C [第1题,依题意,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的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第2题,依上题分析,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呈正相关,灌丛高度与沙丘长度呈正相关,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正比关系。第3题,随着灌草丛增多,则对风速的减弱作用增强,风蚀作用会减弱,可以形成更多的风影沙丘,能使更多沙尘被固定下来,从而减缓荒漠扩张速度。但不能显著增加大气降水。]
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试验地中的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 )
A.固定根系 B.保水保肥
C.保热保气 D.团粒结构
5.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 )
A.稳定沙丘 B.减弱蒸发
C.提供有机质 D.滋生微生物
4.B 5.B 6.A [第4题,由材料可知,“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说明在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之前,沙土中是不存在这些物质的,故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故选B。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既可以发展农业生产,又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故选B。第6题,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层的沙化及流失,故植物根系的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对;减弱蒸发的作用是由植物的地上部分实现的,B错;提供有机质是植物的枯枝落叶的功能,C错;滋生微生物不是其首要作用,D错。故选A。]
近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积极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战略开发决策,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下图表示陕北黄土丘陵区某流域2000年和2017年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8题。
陕北黄土丘陵区某流域2000年和2017年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7.下列有关该地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坡度小的耕地面积增加 B.果园面积增加比例最多
C.林草地面积变化不大 D.坡度大的耕地面积增加
8.据图推测,该流域农户土地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地( )
A.耕地质量有所好转 B.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C.农民经济收入提高 D.水土流失状况已被遏制
7.B 8.A [第7题,耕地总面积明显减少,坡度小的、坡度大的耕地面积都减少,A、D错误;果园面积增加了几倍,增加比例最多,B正确;林草地面积增加较多,C错误,故选B。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坡度大于25°的耕地比例减少,耕地质量有所好转,A正确;耕地总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能力可能下降,B错误;农户土地结构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农民经济收入状况,C错误;水土流失状况可能缓解,但没有被遏制,D错误,故选A。]
安徽省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长期采煤已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陷,积水成湖,平均沉陷七米左右。漂浮光伏电站是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150兆瓦漂浮光伏电站在淮南市刘龙采煤沉陷区正式并网发电。据此完成9~11题。
9.在淮南市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的主要区位条件不包括( )
A.淮南市太阳能资源丰富
B.淮南市科技力量雄厚
C.长期采煤已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陷,积水成湖
D.鼓励发展新能源的政策
10.淮南市漂浮式光伏电站( )
A.发电稳定性比传统火力发电强
B.可从根本上解决淮南市能源不足问题
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
D.有利于淮南市成为我国未来的“光谷”
11.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设大规模漂浮式光伏电站的是( )
A.贵州贵阳 B.江苏徐州
C.四川成都 D.内蒙古呼伦贝尔
9.B 10.C 11.B [第9题,根据材料中“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最大”等信息判断,淮南市太阳能资源丰富,A不符合题意;淮南市位于安徽省,科技力量并不雄厚,B符合题意;由材料“长期采煤已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陷,积水成湖”可知,C不符合题意;材料“全球最大”说明有政策支持,故D不符合题意。第10题,本题考查光伏资源利用产生的影响。光伏电站依赖于太阳光照,故发电稳定性较差,A错;光伏发电可以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问题,B错;漂浮式光伏发电站将光伏电站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可阻挡阳光直接照射水面从而减少蒸发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当地的水资源,C对;淮南市整体科技水平较低,不会成为我国未来的“光谷”,D错。第11题,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需要充足的太阳能、大范围的水域面积两个条件。贵阳、成都两地受地形影响,多阴雨天气,太阳能贫乏,不适合光伏发电,A、C错;江苏徐州属于我国重要煤炭产地,煤炭开采后留有大量废弃沉陷区,并且当地降水较多,水域面积大,因此适合建设大规模漂浮式光伏电站,B对;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没有大面积的水域安装光伏发电组件,D错。故B正确。]
稀土是新材料制造和尖端国防技术开发的关键性矿产资源,储量稀少。目前我国稀土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四个“世界第一”,在冶炼、分离提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美国开采的原始矿也要运到我国来加工。但在稀土产业的高端应用领域,我国仍属于“贫资源国”,珍贵的稀土资源只卖了个“泥土”价,处于被动地位。据此完成12~14题。
12.美国稀土运送到中国加工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加国内环境成本 B.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C.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D.扩大稀土市场范围
13.我国珍贵的稀土资源只卖了个“泥土”价的主要原因是( )
A.储量大、产量大 B.产能高、成本低
C.产品技术含量低 D.市场需求量较小
14.改变我国稀土产业被动地位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延长下游产业链 B.对稀土征收出口税
C.减少稀土出口量 D.提高稀土出口价格
12.A 13.C 14.A [第12题,稀土冶炼、分离提纯会产生污染,会增加国内环境成本,A正确;稀土冶炼、分离提纯为低端产业,对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作用小,也很难提高加工技术水平,B、C错误;与扩大稀土市场范围关系不大,D错误。第13题,只卖了个“泥土”价是因为只是简单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C正确;储量大、产量大,产能高、成本低不是“泥土”价的原因,A、B错误;稀土是新材料制造和尖端国防技术开发的关键性矿产资源,市场需求量较大,D错误。第14题,只卖了个“泥土”价是因为只是简单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故改变我国稀土产业被动地位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技术水平,延长下游产业链,A正确;对稀土征收出口税、减少稀土出口量、提高稀土出口价格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稀土产业被动地位,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1);沙粒绝大部分在距沙床面10 cm的高度内;输沙率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2)。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 cm的高度内输沙率趋近于0。
图1
图2
(1)简述风速从16m/s增至20m/s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为16~20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
(4)分析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率锐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风速从16 m/s增至20 m/s时,分析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主要从图2中获取信息,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输沙率和沙粒粒径的变化,二是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第(2)题,先判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再说明理由。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主要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戈壁地区粒径较小的流沙少,且悬移的沙粒多距沙床面10 cm以上,所以悬移较少。风速为16~20m/s时,距沙床面0~1 cm高度输沙率较小,结合图1可知蠕移距沙床面高度为0~1 cm,所以蠕移比重较低,故当风速为16~20m/s时,该地区距沙床面0~10 cm高度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第(3)题,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10 cm高度内;二是草耗水量较小。第(4)题,原因一是采用机械固沙,增大了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了风速;二是增大了土壤湿度,便于植物根系固沙。
[答案] (1)输沙率增大,沙粒粒径变大;距沙床面0~2 cm高度输沙率减小,距沙床面2~10 cm高度输沙率增大,最大输沙率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1 cm高度输沙率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 cm的高度,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减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沙尘扬起阻力增大。
16.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21日,德国关停最后一家硬煤矿。德国鲁尔区最后一口深井矿坑被关闭,标志着鲁尔区曾经的支柱产业——硬煤开采成为历史。
材料二 经过多年的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电力供应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在2018年,德国的总发电量约为542太瓦时(1太瓦时=1×109千瓦时)。其中,煤炭发电占比约3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超过40%。德国2018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电的总发电量较2017年增长4.3%;而2010年时,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电力生产中的占比仅为19.1%。这份出色的年底成绩单表明,德国“能源转型”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试分析德国“弃煤”的主要原因。
(2)简析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优势。
(3)简述德国“能源转型”战略给我国山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启示。
[解析] 本题以德国“弃煤”之路这一国际能源事件为背景,考查以煤炭为代表的常规能源的优势地位下降的原因和能源转型产业产生的影响。第(1)题,德国“弃煤”的原因,具体可从资源枯竭、开采成本升高、新能源的冲击、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优势集中在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具体可从经济、技术、政策和环保意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第(3)题,德国“能源转型”战略的启示(或意义)不仅体现在能源领域,而且会对德国的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可从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长期开采使其面临枯竭;煤炭开采成本升高,国际竞争力下降;新能源的崛起对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冲击较大,使煤炭消费市场萎缩;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2)经济发达,新能源科研投入大;技术先进,人才众多,新能源开发能力强;政府大力支持;民众环保意识强。
(3)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实现能源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美化环境,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共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达标测试,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堂检测,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