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测评
展开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2题。
1.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交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2.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B.降水
C.风力D.洋流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相似性D.复杂性
4.该区域最可能为我国的(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D.东南丘陵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6.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B.区域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读旗状树冠图片,回答7~8题。
7.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不均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D.人为砍伐
8.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差异性B.整体性
C.开放性D.阶段性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回答9~11题。
9.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10.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11.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如下图所示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14~15题。
14.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
15.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①②D.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发达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1)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课时作业1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解析:第1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越少,故为负相关。第2题,降水可能造成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对侵蚀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1.B 2.D
3~4解析: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3题,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热,河流短、急,植被种类丰富,最可能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
答案:3.A 4.D
5~6.解析:第5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5.C 6.C
7~8.解析:第7题,在盛行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迎风面的芽体因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因过度蒸发而死亡。因此,形成旗状树冠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第8题,风的作用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7.C 8.B
9~11.解析:第9题,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第10题,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第11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答案:9.C 10.B 11.D
12~13.解析:第1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13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答案:12.B 13.C
14~15.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看出,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这三者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在不同纬度,它们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是不同的,这主要与不同纬度气候条件中水热状况的差异密切相关。第15题,低纬度地区的水热条件一般较好,因此利于生物生长,生物量较大,生物储存养分所占的百分比大;同时,低纬度地区,因热量条件好,枯枝落叶极易分解,故它所储存的养分百分比最小。高纬度的情况刚好相反,据此可知这三地的纬度由低向高依次是③、②、①。
答案:14.A 15.D
16.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肥沃的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水的地区,形成原因是该地区水源多且不易流走或蒸发、下渗。
答案:(1)东北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 整体
(2) 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冻土层的存在,使表层积水不容易下渗。
17.解析:第(1)题,据图和材料可知,绿洲面积变小;现代绿洲距离古城遗址较远,距离昆仑山的山前地带更近。成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规模加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内流河湖;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中间低四周高,形成盆地地形。
答案:(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
2020-2021学年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