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校本课程二年级下册1-10

    校本课程二年级下册1-10第1页
    校本课程二年级下册1-10第2页
    校本课程二年级下册1-10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校本课程二年级下册1-10

    展开

    校本课程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师: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板书: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1)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⑴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⑵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⑶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⑴完成练习题。(出示练习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评讲。(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⑵问:①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②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③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④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⑤指导朗读: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让学生回答)①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②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③看了图片,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枯萎是哪一个季节?④师:现在谁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说说“枯、荣”的意思。⑤“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⑷①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软件出示:燃烧图)②让学生说说;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③教师画简笔画。④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⑤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⑥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⑦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⑸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⑴做练习。⑵评讲。
    4、播放录音。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学习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2、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这节课,老师先请小朋友来背诵古诗《小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他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树阴、路径、追黄蝶、深远、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再全班齐读.
    3、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4、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名读。
    5、他们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6、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 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未成阴:指树枝上绿叶刚刚长出来,还不茂盛,不能遮挡太阳。)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是呀,篱笆稀稀疏疏地围着园子,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儿已经落下来,枝头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新叶。这景色真美呀!谁能来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5、指名读,根据情况由老师或朗读得好的同学带读;(疏疏,要读得轻;深,要读得慢来表现小路很长很长;未成阴,要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下老师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比,看谁读得更美。
    6、过渡 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边出示课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学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黄蝶(那他们是怎么追的呢?)飞快地跑(是的,诗中“急走”就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2、现在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喜欢的黄蝶就在不远处,想抓到它吗?(想)那就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吧!
    3、指名读。(根据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这句诗时,要重读“急”和“追”)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齐读。
    师:看得出你追黄蝶跑得很快。 还有谁来 我仿佛看到你就要追上黄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
    6、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7、(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没地方找到。)
    8、看着小朋友在这美好的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杨万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
    9、是呀,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又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也不由得高兴起来,请你自己把这两句多读几遍,读出那种高兴的心情来!
    10、请想来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再四大组比赛读。
    点评:你们读得真有趣呀!我听了也高兴起来。 
    四、诵读古诗,表现古诗的意境
    1、过渡 老师忍不住想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2、老师读得怎么样?(出示课件)谁来说一说?(有感情)是的,陈老师读得有轻有重,还注意了停顿,你们想不想比老师还读得好呢?请你们分小组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练习感情地朗读古诗。
    (老师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
    3、现在谁来挑战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老师先肯定学生的勇气,再引导学生点评。注意诗的节奏、轻重,有感情地朗读。)听后再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老师点评。
    5、古人经常用歌的方式把诗唱出来。老师也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你们想听吗?老师唱诗。
    6、你们想学唱这首歌吗?老师教唱诗歌。
    7、指导背诵,看图背诵,引背(篱落……树头……儿童……飞入……)
    10、同桌互悲互听,全班齐诵古诗。 
    五、激发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1、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古诗。今天我们还来欣赏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晨,他在净慈寺外看到的景色。
    2、老师带读,学生自由诵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3、今天小朋友都学得很认真,请你回家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有感情地读背给爸爸妈妈听。

    3、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故事中的名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读出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一、古诗儿歌串烧导入,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解题《望庐山瀑布》
    1.生字认读:庐(庐山:图片)  瀑(瀑布:图片)
    2.望:看
    3.作者简介
    三、示范朗读,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范读。
    2.出示四幅图片,整体感知故事情景。
    四、出示古诗,理解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指导朗读:读出美轮美奂的仙境般的感觉。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长与高。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雄伟,气势磅礴。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读出这种感觉。
    五、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假如我们来到我国最大的瀑布前面,看着这雄伟壮阔的瀑布,你会情不自禁的说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4、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回顾李白,引出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么?(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指名2至3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这首全班背诵)(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什么意思?(板书望,从远处看)
    好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一起去望一座山!一起再来学习他这首也很奔放豪迈,意境奇妙的诗歌——望天门山(接着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望(往远处看)天门山(天高,门对)——展示图片,安徽的天门山。(注意解释天、门)
    4、当时正直年少,满腹雄心抱负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东望见天门山,他望见了天门山的一些什么?望到这些之后他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出学生齐读中出现的错误(比如帆,引导多读几遍)
    2、那么我们一起再准确的读一读这首诗。(齐读之后指名2个同学反馈读)
    3、再读诗歌,诵读指导。  
    我们一起听听名家怎么读。提问:他读的好吗?为什么你觉得他读的好?(有感情,有节奏,有重轻音)
    再听,试着划节奏和注意它的重轻音。接着断句指导。让学生根据节奏划分再像名家一样优美有感情地齐读,小组读,老师学生分开读!各种读。(注意可以配乐把握时间)
    天门 / 中断 / 楚江 / 开,碧 水 / 东流 / 至此 / 回。 
    两岸 / 青山 / 相对 / 出,孤帆 / 一片 / 日边 / 来。
    三、 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反复读诗,借助注释、插图、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不来然后用圆圈圈出来。等待老师来点拨。
    2、天门(天门山,注释)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冒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代指船)
    3、多媒体出示带有插图的诗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诗句。
    (1)指名逐句说意思(一句一个人,同时注意加问,突破断、回、出、孤)
    (一二句读,男女生分句读)
    (三四句齐读)整体齐读!(根据学生读的状态强调有感情的读)
    (2)指导学生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学生边说边板画简图)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想象说话
    1、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先别急着回答,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结合背景音乐,朗诵背景文字,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写出所想(根据时间可以改为说出所想)。
    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轻的你——李白刚刚25岁。你满腹才华,离开家乡,准备大展宏图,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于是,你顺江而下,遍访名山,寻访名流。不知不觉,你已乘风破浪,来到了安徽当涂,望到了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一出一来之间,你已经完全和天门山融合在一起。此时此刻,你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情感。那么请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把你内心的呼唤写下来。
    2、选取2-3个同学的分享(举手或指名)
    3、根据时间情况,小组互相交换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
    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5、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特点。
    3.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导语: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请同学们观察图画,用优美的语句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春景。
      1、出示《绝句》情景图(请一位同学描述)
      2、师: 好美的景色啊。你们知道吗?唐代大诗人杜甫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整幅图的美景,而且被誉为千古绝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课件出示古诗)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让我们赶快走进诗歌吧。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先自己读一读吧。
      3、老师带着大家读。 
      4、谁来自信的为大家展示读一读这首诗。
    三、知诗人,解诗意
    1、诗歌你们能读准确了,你们了解诗人杜甫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引导)
      2、教师介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杜甫的诗歌多描述当时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状,再加上杜甫一生漂泊,因此他的诗歌多低沉,悲凉,满腹忧伤。但是读了这首绝句,你觉得诗人心情如何?(愉悦)是啊,因为这时的杜甫因朋友在成都做官,因此定居到成都,暂时结束了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再加上这里的风景优美,诗人必然心情愉悦.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思考:哪些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心情如此愉悦?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展示四句诗:
    (1)两个黄鹂鸣翠柳
      (课件展示黄鹂在柳枝之上的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这幅画面。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黄鹂翠柳,几声鸣叫,好美。这里的“鸣”是(叫)的意思。让我们来听听黄鹂的叫声吧。(播放黄鹂叫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句诗描述出来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2)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描述:一行白鹭向天上飞去。
      师:白鹭上青天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课文插图)
      师:看着这幅图,谁给我们说说,“上”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向上,朝上都可以。
      白鹭腾空,向着青天飞去,似乎要去触摸那湛蓝的天空。诗人诗情呼到: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师示范朗诵)
      过渡: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诗人如此愉悦了。那么诗人还看到了哪些景色。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景象。)透过窗户看到西岭雪山千年不化得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万里而来的船只。
       西岭雪山是什么呢?老师收集了一些西岭雪山的图片和资料,我们和诗人一起去看看。
       这么美丽的雪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诗人,去欣赏。(学生透过窗户,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诗人透过窗户看雪山,雪山美景如同印在窗户中成为一幅美景,诗人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含”。
       诗人透过窗户,不仅看到了西岭雪山千年不化的积雪,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门口停泊着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
       万里船是指船长万里吗?
       (学生反驳:当然不是,是从万里之外而来的船只。)
       这船只,也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诗人的家乡而来。表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多么美丽的春景,让我们配乐来朗诵感受春的美吧,诗人的愉悦吧。
     四、指导朗读
     1、把你当做杜甫,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2、谁来为大家配乐再来为大家展示朗诵这首诗。
     3、让我们随着朗诵,再次走进这美丽的画卷吧。
     五、体会诗中的“声与色”“动与静”
     1、师:这首绝句被誉为千古绝句,还因为它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美丽画卷。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文中哪个字写动?哪些词语绘色?
    2、这样一幅声色动静都有的画卷,诗人是按怎样的远近顺序看的呢?
     六、指导背诵、小结
     1、同学们学完了古诗,你们能将它背诵下来吗?
      (男女生比赛背诵)
     2、小结:诗人的才华让我们感叹,只要你们努力积累学习,你们也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















    6、墨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梅花的古诗吗?(记得)多媒体出示王安石的《梅花》,自由读一次。
    2、师: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不仅爱梅、咏梅,还极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这就是他晚年时的巅峰之作——《墨梅图》。(多媒体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生:王冕。
    师:对!他就是著名诗人、书画家王冕。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王冕其人呢?
    3、简介作者。生交流,师出示王冕相关的资料。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题在这幅《墨梅图》上的一首诗。
    (出示古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一次。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
    师:请大家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诗起码读三遍,一读字正腔圆,不错字;二读有板有眼不破字;三读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味。大家开始读。
    学生读古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吾家 洗砚池  淡墨痕  乾坤 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读一次。
    (2)读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齐读古诗一次。
    3、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4、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①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读后的收获和问题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带来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生交流。
    师:是啊,这些梅花实在是太艳丽,太美了!而被称为“画梅圣手”的王冕一生最爱画的却是这淡淡的墨梅。
    ②诗人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艳丽、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板书:花开 淡墨痕 )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它不在乎自己的颜色,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师小结: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想要的是把自己的清香之气洒满人间。(板书:清气 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诗句。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师:现在你看到王冕家小院里墨梅的形态,闻到墨梅的清香了吗?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4、品诗人
    过渡:诗人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生答。
    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补充资料: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 。)
    (1)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板书:咏物言志
    (2)师小结:对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歌咏怀,诗言志”王冕一生不愿巴结权贵,不愿追名逐利,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的坚贞不屈,一样的清高,一样的孤芳自赏。正如他所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看来,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看似写梅,实是写人啊!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到这里,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收获真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里我们可以说: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王冕的另一首诗《白梅》读一读。
    2、不光王冕爱梅,咏梅,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梅的诗词佳句,也为我们留下了好多咏物言志的传世佳作。
    欣赏课外的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古诗)。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师:同学们,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冬,她傲霜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为芬芳。因此,一朵朵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了一哥哥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我们喜爱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那样“只流清气满乾坤”!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齐诵《墨梅》。

    7、梅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的精神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的赞美。由物到人领悟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那老师送你一幅图,请你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看到什么样的花?(五颜六色、各种各样)那你认为这些美丽的花儿是开放在哪个季节呢?(春天)是啊,春天因为有了这些花儿的开放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可是,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冬天,四周白茫茫的一片,北风呼呼地吹着,好像所有生命都被寒冷吓到了。突然,雪地里出现了几枝什么?(梅花)孩子们,为什么春天那么多花儿开放,到了冬天就只有梅花了呢?(天气寒冷)那不怕冷的梅花你喜欢吗?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梅花?孩子们,其中哪一种颜色的梅花被我们宋朝的诗人王安石看见了?(白色)是的,王安石看到盛开在雪地的白色梅花,于是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梅花》。齐读课题2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欣赏王安石笔下的梅花。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
    2、抽读,正音,并相机ppt出示两个多音字(为、数)。
    3、齐读古诗。
    4、师范读,划出节奏。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入境悟情
      1、小组起立读古诗,并讨论你们组从诗歌中知道了梅花那些方面的知识?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梅花的知识。那老师奖励你们大声地自由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2、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喜欢这一句的原因。
    3、生汇报,根据生的汇报讲解相应的诗句。(不定序)
    墙角数枝梅:墙角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那墙角有多少梅花呢?孩子们,现在我们在的教室里有4个墙角,请你想想这么窄的墙角能种下无数枝梅花吗?(不能)所以这里的数枝是指几枝。那还有喜欢这句诗的吗?一起来读一读吧。(读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请大家看图,这些梅花是在什么样的天气盛开的?(寒冷)是啊,梅花冒着寒冷开放,寒在这里就是寒冷的意思,那凌是什么意思呢?(冒着)所以凌寒就是指冒着严寒的意思。那除了梅花还有其他花开放吗?所以诗人说梅花是独自开放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她怕不怕?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些不怕冷的梅花吧。(读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远远地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为什么?你能用诗句来回答吗?(为有暗香来)请你给为字组个词。那诗中的为字用哪个词解释比较准确。是的,为在这里就是因为的意思。因为梅花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诗人发现了梅花。这一句说明梅花有一种什么特点?(香)孩子们,老师刚才说诗人是远远地看梅花,你能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字作为证据吗?(遥)我们给遥字组个词(遥远)是的,遥在这里就是遥远的意思。其实,我们还在《望庐山瀑布》中见到过遥呢,你还记得吗?遥知不是雪,一个雪字写出梅花的什么?(颜色)什么颜色?(白)你喜欢这样白白的还带着清香的梅花吗?请你读后两句诗,读出你的喜欢。
    4、孩子们,老师听出了你们对梅花的喜欢。那你学了这首诗。你能说说诗歌中的梅花是什么样的梅花吗?(ppt出现填空)是啊,梅花坚持在寒冬开放,那么勇敢,那么坚强。那我们要不要向梅花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呢?(要)通过孩子们的坐姿和眼神老师知道你们都想做一个坚强的人,那请坚强的孩子们拿起书本,我们一起夸夸梅花的坚强。
    四、三读古诗,拓展延伸
    1、孩子们,不仅仅是你们要夸梅花,还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都夸过梅花呢。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去领略下梅花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美。
    师生读古诗《白梅》,并描述诗意。
    2、读到这么朗朗上口的古诗,你想不想当一回诗人呢?请全体起立,左手放在身后,右手抬起划节奏(一平二升三扬四缓),像王安石一样,读出你对梅花的喜爱和赞扬。
    (老师仿佛听到了好多位小诗人在歌颂梅花,为了奖励你们这些小诗人,老师再让你当一当歌手,让我们一起来唱唱梅花,好吗?)
    3、古诗新唱,吟唱《梅花》。
    4、背诵《梅花》。























    8、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手,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走进诗文。  
    1、播放视频:“郑板桥与他的画”的视频。 
    2、师:同学们,视频中介绍的郑板桥,你们认识吗?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小组交流,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花的生长的环境: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兰下之声: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生答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奇妙之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兰花之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预设:略。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听板桥之史:略。  
    2、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                 郑板桥  
    身处劣境             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     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             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             倔强不驯    
      
    (借物                 言志)  
     
    3诗中郑板桥写的真是兰花吗?他写的是谁?生讨论,师小结。(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这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         
     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从今天所学的两首郑板桥的诗中,选一首诗配画。  


    9、庭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竹子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竹子的特点,感受庭竹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庭竹不避贫困、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孩子们,这是什么?(出示庭竹图片)那请你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看到竹子是什么样的?(青翠欲滴、直节挺立)是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看到庭院中的竹子如此秀丽,于是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庭竹》。齐读课题2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欣赏刘禹锡笔下的庭竹。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
    2、抽读,正音。
    3、齐读古诗。
    4、师范读,划出节奏。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入境悟情
      1、小组起立读古诗,并讨论你们组从诗歌中知道了竹子那些方面的特点?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真厉害。那老师奖励你们大声地自由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2、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喜欢这一句的原因。
    3、生汇报,根据生的汇报讲解相应的诗句。(不定序)
    露涤铅粉节:露:露水。涤:洗涤。竹节一般呈黑色的,所以说是铅粉节。一起来读一读。
    风摇青玉枝:请大家看图,这些竹子是什么颜色?(绿色)是啊,所以称为青玉枝。露水洗涤铅粉骨节,大风摇动青色的玉枝条。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请大家看图,这些竹子还有什么特点?(直立挺拔)那猛烈的风刮过竹林,竹子怕不怕?(不怕)你从哪里看出来了?(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随风飘摇恰似君子,无论哪里都适宜生长。你喜欢这样的竹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些竹子吧。请你读后两句诗,读出你的喜欢。
    4、孩子们,老师听出了你们对竹子的喜欢。那你学了这首诗。你能说说诗歌中的竹子是什么样的竹子吗?(ppt出现填空)是啊,任凭多大的风吹过,竹子依然挺拔秀丽,无论哪里都适宜生长。多么有生命力的竹子啊!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竹子的生命力。
    四、了解背景,背诵古诗
    1、孩子们,刘禹锡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竹子呢?这与他的生平有关。
    简要介绍刘禹锡。
    2、这首诗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其实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可以清高自立。以竹来象征自己是不避贫困、随遇而安的君子。
    3、熟读背诵《庭竹》。














    10、画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菊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菊花的特点,感受菊花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菊花不畏风寒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孩子们,这是什么?(出示菊花图片)那请你知道菊花是什么时候开放吗?(秋天)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菊花的古诗《画菊》。齐读课题2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欣赏郑思肖笔下的菊花。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
    2、抽读,正音。
    3、齐读古诗。
    4、师范读,划出节奏。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入境悟情
      1、小组起立读古诗,并讨论你们组从诗歌中知道了菊花哪些方面的特点?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真厉害。那老师奖励你们大声地自由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2、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喜欢这一句的原因。
    3、生汇报,根据生的汇报讲解相应的诗句。一起来读一读。
    花开不并百花丛: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你喜欢这样的菊花吗?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些菊花吧。请你读后两句诗,读出你的喜欢。
    4、孩子们,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菊花的喜欢。那你学了这首诗。你能说说诗歌中的菊花是什么样的吗?(ppt出现填空)是啊,百花已经凋零,唯有菊花不畏严寒,还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多么顽强的菊花啊!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了解背景,背诵古诗
    1、孩子们,郑思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菊花呢?这与他的生平有关。
    简要介绍: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
    2、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3、熟读背诵《画菊》。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