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化学专题冲刺 专练09(经典实验探究20题)
展开中考复习考点必杀300题
专练09(经典实验探究20题)
1.某化学小组对K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
(1)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KOH
猜想二:KOH和Ca(OH)2
猜想三:______
猜想四:KOH、Ca(OH)2和K2CO3
(3)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4)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错误
实验二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______
猜想一正确
(5)交流与反思:
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实验:另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溶液(填化学式),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猜想三正确。
(6)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欲使滤液中的溶质只含KOH,则可以加入适量的______溶液(填化学式)。
2.某兴趣小组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包氢氧化钠固体.他们根据学过的碱的性质,知道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于是他们对这包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1)(猜想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二: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固体成分,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后有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固体中含有________。
(2)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于是他认为猜想二正确.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固体的成分,丙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可能现察到的现象
结论
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过量的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________
②反应后过滤,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__
猜想三正确
(4)(拓展迁移)
该小组同学反思了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认识到氢氧化钙露置于空气也会变质,请你写出氢氧化钙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5)要除去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可将固体加足量水溶解,加入适量的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溶液后,再过滤、蒸发结晶即可。
3.草酸(H2C2O4)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在170℃以上易分解,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草酸分解产物,做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草酸的分解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CO、CO2
猜想②CO、H2O
猜想③CO2、H2O、H2
猜想④CO、CO2、H2O
经小组同学分析得出上述猜想_______一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
(查阅资料)
①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②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易溶于水。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钠。
③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过程(部份固定装置已略去)。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分解产物从左至右依次通过各装置
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②错误
F中无水硫酸铜_______
G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
猜想④正确
问题解答
(1)装置C的作用_______
(2)写出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交流反思)为防止污染环境,该实验应增加_______装置。(填一种即可)
4.化学小组将久置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打磨光亮后,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泡冒出,同时其表面变暗,一会儿,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变慢。
(资料摘要)镁与水能够反应生成难溶的Mg(OH)2和H2.
(1)判断镁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写一点)。
(2)写出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化学小组又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验证镁与水反应速率变慢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镁与水反应速率变慢的原因是Mg(OH)2覆盖在镁条表面造成的。实验方案:取出上述实验烧杯中的镁条,_______,观察现象。
(活动二)探究久置的镁条表面形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Mg与O2、H2O和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作用形成。
[实验1]按下图所示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现象:I中镁条表面无明显变黑;II中镁条表面出现黑色物质。
(4)据上述现象,可得出镁条表面变黑与_______有关。
[实验2]如下图所示装置,用不同试剂进一步实验,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III
IV
V
试剂
O2、H2O和CO2
X
H2O和O2
镁条表面实验现象
出现黑色物质
无明显变黑
无明显变黑
(5)实验IV中,所用的试剂X是_______。
(6)据实验1和实验2,镁条表面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是_______。
5.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部分被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实验室现有稀盐酸、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氯化铜溶液,同学们利用现有溶液对上述标签受损的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标签上有字母C,所以可能是钙(Ca)或铜(Cu)的盐或碱。
小芳同学提出不可能是铜的盐或碱,理由是___________;因此,该溶液是钙的盐或碱溶液。
(进行实验)取少量待测溶液,分别加入三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填空。
试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①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
②无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该待测溶液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b
加入氯化铜溶液
产生___________色沉淀
c
加入碳酸钠溶液
___________
(反思与提高)
(1)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试管a中剩余溶液除了含有酚酞,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的组合,填化学式)。
6.氯气(C12)是黄绿色气体,氯气溶于水部分以C12分子存在于溶液中,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HC1O)是一种弱酸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所以氯气常用于自来水消毒,氯气溶于水所得溶液称为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颜料的滤纸)放入氯水中,品红试纸褪色。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成套装置图(装置乙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并尽量减少氯气的溶解),请回答:
(1)装置丙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请写出氯气(C1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小梅对“氯水使品红试纸褪色”产生兴趣,于是她和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一起来完成:
(提出问题)氯水中的什么成分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猜想1: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2:氯水中的___________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3: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4:氯水中的次氯酸(HClO)使品红试纸褪色。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把品红试纸放入水中
试纸不褪色
猜想1不成立
(2)__________
试纸不褪色
猜想2不成立
(3)把品红试纸放入盐酸中
__________
猜想3不成立
(结论)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找到了氯水中使品红试纸褪色的物质。
(反思)(1)向氯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向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工业上常把氯气(C12)通入石灰乳(熟石灰和水的混合物),经过滤、干燥等一系列处理后制得漂白粉固体,请推断漂白粉固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7.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不同,产物可能有所不同。
(已有知识)碳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当氧气充足时,产物是____________;当氧气不充足时,则能产生有毒气体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澄清石灰水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时,由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生成的产物可能不同。请完成下列空格中的化学方程式。
Ca(OH)2与NaHCO3化学计量数之比
产物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一
1:1
CaCO3、NaOH、H2O
反应二
1:2
CaCO3、Na2CO3、H2O
反应三
1:1.5
CaCO3、NaOH、Na2CO3、H2O
____________
(产物探究)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欲对上述反应三得到的相关产物进行探究,请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可选试剂:稀盐酸、Ba(OH)2溶液、BaCl2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信息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碳酸钡为白色不溶物。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l:将Ca(OH)2与NaHCO3按化学计量数1:1.5 混合,在水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产物中有碳酸钙
步骤2: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产物中有碳酸钠
步骤3:将步骤2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产物中有氢氧化钠
(深入思考)有的同学认为在上述步骤2中也可以加入氯化钙溶液来证明产物中有碳酸钠,请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____________。
8.“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成分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消毒液中溶质有那些?
(查阅资料)“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会发生分解。
(分析讨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该消毒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可能还有NaClO、Na2CO3、HClO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验过程)Ⅰ:向装入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试样,布条长时间不褪色。
Ⅱ:另取适量该消毒液试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实验过程Ⅰ中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该消毒液试样中的溶质不含________。
实验过程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该消毒液试样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
(交流反思)生活中,“84”消毒液储藏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一般不用“84”消毒液对水果、蔬菜进行消毒,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次氯酸钠与稀硫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有毒的氯气,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使用。
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
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稀硫酸。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接着分两次向烧杯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第一次滴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后,不断搅拌,第二次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则第一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不考虑酚酞)的质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第二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提出问题]是否可以用其他试剂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呢?
[甲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现象:向a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时出现蓝色沉淀。
结论:用硫酸铜溶液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乙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现象:向b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时出现白色沉淀。
结论:用氯化钡溶液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交流评价]请你评价甲、乙两组同学由实验现象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正确或错
理由
甲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酸碱中和反应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类反应,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探究Ⅰ)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到溶液的温度______,由此现象小李同学得出两者能发生反应的结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小张同学发现此结论不够严谨,设计了下列3个对比实验:
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________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此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__(填离子符号)两种离子发生反应放出热量的缘故。
(实验探究Ⅱ)
(1)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颜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时,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加热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同学们对红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进行再探究。
查阅资料:酚酞在pH<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NaCl、NaOH和Na2CO3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取样,滴加_______,无气泡产生,猜想三错误。
原因分析:反应后无色溶液中仍存在少量NaOH,加热蒸发,当溶液的pH在_______范围内,溶液的颜色变红。
总结反思:向某碱性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变红。
11.一次趣味化学活动中,王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下图所示。要求同学们进行探究:确认这瓶溶液导电是什么溶液?
(提出猜想) 王老师提示:这瓶无色溶液只能是下了四种溶液中的一种:①硫酸镁溶液
②硫酸钠溶液、③硫酸溶液、④硫酸铵溶液
(查阅资料) (1)常温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物质
MgSO4
Na2SO4
(NH4)2SO4
H2SO4
溶解度
35.1g
19.5g
75.4g
与水任意比互溶
(2)(NH4)2SO4的水溶液显酸性
(实验探究) (1)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同学认为猜想______(填序号)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其它几种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_____溶液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①成立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原溶液滴在pH试纸水,并跟比色卡对照
溶液pH小于7
猜想③成立
小雅同学认为小明实验操作②的结论不正确,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确认该溶液是硫酸铵溶液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④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12.(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的热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
②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③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
(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产物?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猜想二:气体产物中含有CO2
猜想三:气体产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1)探究气体产物。
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猜想________正确。
(2)探究固体产物。
小赵同学对固体产物进行如下探究:取热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经实验证明无磁性)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再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
结论
取滤液加入硫酸
__________
固体中含有K2CO3
取滤渣加入硫酸溶解后,分成两份
一份中加入
________
固体中含有FeO
另一份中加入KSCN
溶液变为红色
固体中含有_______
(实验结论)的热分解产物有_________种。
(拓展延伸)晒制蓝图时,用作感光剂,其光解反应有FeC2O4生成。
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和两种含有相同元素的气体,则两种气体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13.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对蛋壳中的钙含量进行测定。
(实验步骤)
步骤1将蛋壳洗净,弃去内膜,烘干后用研钵研碎;
步骤2称取2.5g蛋壳细粉,置于烧杯中,将足量稀盐酸分次加入(蛋壳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3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4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2.0g。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将蛋壳研碎的目的是_____。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步骤3中确定滤液中氯化钙已完全反应的方法是_____(填实验操作及相关现象)。
(4)步骤4中,将滤渣洗涤的目的是_____。
(数据处理)
(5)所取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实验反思)
(6)按以上步骤进行实验,测得的蛋壳中钙元素含量略小于理论值,原因是_____。
(拓展提升)
(7)另取2.5g鸡蛋壳粉末,利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略)测定蛋壳中的钙含量。
①乙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
②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_____(填“丙”或“丁”)的质量,可确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确定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③装置甲中蛋壳完全反应后,须通一段时间氮气,目的是_____。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将2.2g某燃料(化学式CxHyOz , x、y、z为非负整数)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7.4g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中含有哪些成分呢?
[提出问题]小旭对容器中气体的组成进行猜想,他认为除了水蒸气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你认为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有_______(填字母)
A 可能有SO2 B 可能有CO C 可能有CO2 D.可能有CO2和O2的混合气体 E.可能有CO2和CO的混合气体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有吸水性;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备增重2.7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________。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3)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上面数据可确定该燃料中所含有元素及元素质量比________。
[反思交流]有同学说,如果通过以上实验装置证明混合气体是CO2和O2的混合物,只需要将实验中的氧化铜换成铜丝网,并去掉F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前应先往容器中通入N2,一段时间再加热,目的是________。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燃烧产物和石蜡的组成,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注:反应前全套装置中残留的空气及反应后A瓶内残留的燃烧产物均忽略不计,且各装置均能吸收完全)。
(查阅资料)①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按图示顺序连接仪器,点燃蜡烛并通入氧气(控制氧气流量),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氧气,使蜡烛熄灭。实验中B装置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此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继续探究)为进一步探究蜡烛的元素组成,兴趣小组利用上述装置重新进行实验,并称量反应前后各物品的质量,数据如下:
蜡烛
装置B和C
装置D和E
反应前的质量/g
15.82
380.32
407.8
反应后的质量/g
13.0
384.1
416.6
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g,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g 。蜡烛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C21 H40O B C20H40 C C20H42O D C20H42
16.有A、B两瓶未知无色液体,分别是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为鉴别出两种无色液体,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实验方案。
(1)甲、乙、丙三种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2)请写出丙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小红同学把丙方案反应后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过滤,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了Na+,还含有什么离子?
(作出猜想)
猜想一:含有OH-、Cl-、CO32-
猜想二:含有OH-、C1-、Ba2+
猜想三:含有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一正确
(评价交流)
①你认为同学们的结论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
②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若将硫酸钠溶液换成足量的____,就能确定滤液中的离子成分。
(4)某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取12g该样品,加入60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滤渣1.97g。
①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②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写出计算过程)
17.化学课后,某班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1)(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2)(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② 取步骤①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________。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3)(反思与评价)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4)(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多,试另举一例:_________。
18.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
甲:气体是H2;
乙:气体是SO2;
丙:气体是SO2和H2。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1)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气体中含有H2。
(4)写出D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在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呢?用文字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锌与浓硫酸和稀硫酸反应都可以产生硫酸锌,如果需要制取硫酸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填一种合理的答案)。
19.小红同学用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蒸馒头时,发现蒸热后的馒头有气孔,但膨松效果一般;在妈妈的建议下,小红在使用碳酸氢钠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食醋,蒸熟后的馒头膨松效果就理想多了,小红对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查阅资料)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因产生气体,能使面胚发起形成多孔组织,从而使食品具有松软或酥脆特点的一类物质,化学膨松剂中通常含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酸反应,但碳酸钠稳定,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做出猜想)小红同学对用碳酸氢钠在两次制作馒头过程中作用原理做出猜想:
猜想一: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气体。
猜想二:__________。
(方案设计与实施)
小红同学分别对猜想一和猜想二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实施验证。
试剂和用品: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酚酞试液(仪器和其他用品自选)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一定碳酸氢钠于一支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试管内壁有小液滴,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一正确
实验二
取一定量碳酸氢钠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1)小红同学认为充分加热NaHCO3后的白色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或两者的混合物,她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于一支干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这是由于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再取少量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__________,于是得到加热NaHCO3后的白色固体产物为Na2CO3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
(2)依据小红同学对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的实验探究,获得碳酸氢钠的两个化学性质是:①__________;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有酸性物质存在时,碳酸氢钠作用效果会更好。
(评价与反思)
(3)市售膨松剂大多是复合膨松剂,一般由三类物质组成:碳酸氢钠、酸性物质、助剂(淀粉等)。
结合上述探究,下列关于复合膨松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复合膨松剂保存时要注意防潮
b 复合膨松剂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均起到蓬松作用
c 用纯碱替代小苏打制成的泡打粉蒸馒头时,也能起到膨松的效果
2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Ⅰ.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____________;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Ca(OH)2、HCl。
(1)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不合理的猜想是哪一种并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进行实验)研究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碳酸钠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_正确
(3)操作②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曲线能够表示所做实验中溶液pH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交流)
(5)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__,然后过滤。
Ⅱ.定量探究
(6)兴趣小组同学想对本地化工厂排放废水中的HCl含量进行了测定(不含其他酸性物质)。取废水5 g,用质量分数为2%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中和,如下图所示。请你计算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___________
专练03 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 这是一份专练03 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文件包含专练03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解析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专练03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原卷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05 实验探究题之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探究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 这是一份专练05 实验探究题之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探究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文件包含专练05实验探究题之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探究专题解析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专练05实验探究题之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探究专题原卷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09 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 这是一份专练09 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文件包含专练09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解析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专练09溶液配制及溶解度专题原卷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