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01
    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02
    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开封市2022庙高二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化等问题。因此,重新发掘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是当前建立大众审美空间的重要课题。我们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自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他认为“逮清道咸余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也即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到深刻的“自在”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文人逐渐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绘画。黄宾虹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他的中国画作品充满“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图轴》吸收了“师法自然”的艺术理念,以描摹雨水淋湿墙头的瞬间为核心,通过集中运用泼墨、干皴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云游青城山时遇到的自然景观真挚地展现出来。《支硎山秋色图》同样运用“自然之法”。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支硎山期间,因感悟支硎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硎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出《支硎山秋色图》,与陆治进行了时空上的对话,通过自然景观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在《夜山图》中,黄宾虹将自然作为人之心灵的比照,其画集中表达出黄宾虹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给人以立足于自然之中的深邃感觉。
    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没有建立审美阅读的主动性。审美趣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枋、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些画家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们的山水画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借以培养自己诗意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一方面是文人追求个性的抒发,注重个人品以与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人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习惯在自然万物中寻求破解人生困境、纾解人生焦虑的方法,来摆脱世俗的羁绊。我们能从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智慧,缓解生活焦虑,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
    (摘编自杨旸《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与中华文化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深厚联系。
    B. 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后,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备受质疑,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
    C. 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质朴之感,应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
    D. 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可以缓解人们当下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黄宾虹画论为例,论证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B. 文章引用黄宾虹的“内美”画论理念,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逐步展开论述。
    C. 文章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深入论证提升大众审美主动性的社会意义。
    D. 文章在论证的基础上,最后指出黄宾虹的画作及其理论对当下人们生活的启示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问题,这说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
    B. 黄宾虹的画作蕴含“自然之法”,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
    C. 明末清初一些画家的山水画鲜明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得到黄宾虹的推崇。
    D. 黄宾虹大胆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他在画作中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令人耳目一新。
    【1~3题答案】
    【答案】1. B2. C3.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错误。由原文“自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没有说“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错误。由原文“我们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可知,原文是“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深入论证提升大众审美主动性的社会意义,而不是“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说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错误。由原文“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化等问题”可知,原文说的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问题,而不是“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

    B.“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错误。由原文“我们能从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智慧,缓解生活焦虑,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可知,表达的是“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而不是“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

    D.“黄宾虹大胆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错误。由原文“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和“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可知,黄宾虹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黄宾虹的“内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可见黄宾虹并没有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示和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许多非遗项目诞生于农耕时代,是农业文明特有的产物。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比如,过去中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扇子,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扇子发展成一种文化。但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许多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起来后,传统的土布织造技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造房子普遍使用钢筋水泥,而传统的夯土建筑就很少见到了。
    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夯土建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虽然现在很少见到新建的夯土建筑,但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夯土的硬度和承载力可以达到极高的标准,用现代夯土技术建造的房屋不但美观而且节能。一些建筑师正在推广现代夯土建筑。现代纺织技术造出来的布匹尽管很舒适,但依然替代不了土布的质感。一些时尚人士偏爱传统手工织造的土布,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颇为流行。在网店里,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一直很畅销。
    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非遗正是创造美、欣赏美,正是切合时代需要的。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中所蕴含的美。比如传统图案、传统设计中所蕴含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元素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有的非遗项目,如苏绣和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手表,融古典与现代于方寸之间,令人惊艳。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不会被生活遗忘,才能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
    (摘编自《将非遗融入生活,记住文化的乡愁》,《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
    材料二: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
    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遣文化相关的视频。2018年,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超过六成的生产者是90后。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螺蛳粉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李子柒制作螺蛳粉的视频背后,找材料、做测评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李子柒分享考察和制作过程时说,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蛳粉,也和当地的非遗老手艺人交流。有网友说,李子柒的视频“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让我们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越来越近”。
    黄草是生长在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一种植物,利用黄草编织的技艺被称为徐行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徐行小学,师生共同学习徐行草编,尽情发挥想象进行设计创作,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图案的拎包、杯垫拖鞋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中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打开年轻人对非遗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的草编作品中还沉淀着静心、耐心、恒心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
    (摘编自《非遗走红网络,年轻人怎样爱上传统文化》,《中国青年报》2020年8月4日)
    材料三:
    广东的潮州文化历史悠久,以潮州话、潮州菜、潮州木雕、潮州民居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留下了众多文物瑰宝,潮州成为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地方。近年来潮州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建设“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连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了解,潮州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近三年增幅达到30%以上,居广东省前列。2019年潮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万人次,增长31%,旅游收入398亿元,增长30%,荣获“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市”;2020年湘桥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全城旅游示范区。
    此外,潮州还是著名茶乡,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获评“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凤凰古茶树茶园获评广东省唯一“2019中国最美茶园”。潮州市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拥有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18个,超千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2019年,毛茶产值超过5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超过1.65万元。
    (摘编自《探索“文化+旅游”新模式广东潮州让非遗“活”起来》,《南方都市报》2020年11月1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载体,近年来,非遗的兴起与普及使得许多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B. 作为农业文明的特有产物,非遗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非遗事物也消失殆尽。
    C. 上海徐行小学的师生学习徐行草编,发挥想象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图案的拎包、杯垫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走入人们的生活。
    D. 潮州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文化+旅游”模式,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产品远远没有现代技术生产的产品结实舒适,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
    B. 许多非遗产品的手工技艺本已失传,由于一些时尚人士对传统手工织造、带有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
    C. 90后在制作非遗产品视频时,在找资料,和非遗老手艺人交流,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也融入了个体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D. 手机壳上的纹样、身上穿的T恤、背包上的刺绣等,传统审美元素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时尚追求,可见,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6. 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6题答案】
    【答案】4. B5. C
    6. ①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所蕴含的价值。②借助网络媒介传播,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无限可能。③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非遗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说法错误,原文为“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可知非遗并非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有误,原文为“‘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在网店里,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一直很畅销”,并没有说与非遗产品相比,人们更重视非遗承载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
    B.“许多非遗产品的手工技艺本已失传,由于一些时尚人士对传统手工织造、带有乡土气息的非遗产品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有误,原文为“一些时尚人士偏爱传统手工织造的土布,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颇为流行”,并没有说因为一些时尚人士的偏爱,非遗技艺重新被挖掘出来。
    D.“可见,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有误。原文为“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并没有说年轻人比老一代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三段“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尽管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可知可以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所蕴含的价值。
    由材料二第二段“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最后一段“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可知可以借助网络媒介传播,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无限可能。
    由材料三第一段“近年来潮州探索‘文化+旅游’模式,建设‘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连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可知可以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棱棱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在城里生活得身心俱疲、回老家寻得清静为开头,既点出了读山的缘由,也自然引出下文读山的发现和感悟。
    B. 山上的路那么乱,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认为这些是有趣的,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
    C. 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可见,山需要不断去读,越读才能越有味。
    D. 作者在读山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和哲思,这些感悟和哲思既引发读者思考现实生活,也有助于读者消解生活中的困惑。
    8. 文章结尾说“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这句话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9. 作者读山的哪些发现能够触动读者?为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 B8. ①无论是“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都表现了作者对大山的喜爱。
    ②这句话蕴含了“无我”与“唯我”的深刻哲理,“唯我”即山里的石头都是我,我即是大山,具有了山的品格;“无我”是我就是山里的石头,山人合一,我终于成为家乡大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 ①山寻常时候黑乱粗笨,混混沌沌,可却表现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②山上的路那么乱,却给人含蓄和丰富的感觉。③云雾清晨时,神秘、变化多端;雨天时晶莹妩媚,雨后安详;月出之前“富态”,月中嶙峋。它就像个迷,给人多种启发,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错误,根据“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可知,作者读山领悟到的是山的含蓄和丰富,而不是表现作者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文章的开头说“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可见作者读山之前对山没有很强烈的喜爱,它只是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可是读山之后,作者却认为自己和山已似乎没有了界限,可见作者从灵魂深处爱上了这个他生长的地方。
    作者读山,读出了混沌乃是大智、乱路乃是含蓄和丰富,读出了变化神秘的山的稳重和安详。之后,感觉整个山就是自己,自己变成了山的一部分,其实读山就是感悟自己的人生,包含了山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者首先写“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给读者山很平凡甚至有时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厌烦,可作者用心读山后却发现山表现了一种大智慧,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让读者耳目一新,感受到了山的魅力。
    作者描写山路时先写“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这让人迷惑的山路作者却从中读出了含蓄、丰富,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作者读山读出了山的变化多端。比如晨雾中的山“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雨中“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雨后“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月出之前“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月出之后,山“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作者笔下灵动多变而带着点神秘的山让读者迷恋,也给人多种启发,耐人寻味。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②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共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都下:指东晋都城建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日/此亦就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B.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就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C.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就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D.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就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B. 佐吏,古代地方长官的僚属,辅助官员处理一些具体的事务。
    C. 左衽,上衣在左侧开襟,古代少数民族服装样式,文中指受异族统治。
    D. 驿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或皇帝的诏书,一般是朝廷重大事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秦军队大举入侵,东晋都城人们恐惧,谢玄向谢安问计,谢安坦然自若,桓冲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入援京师,被谢安拒绝。
    B. 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洛涧,梁成以洛涧为阻挡列阵等待他。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梁成的军队,取得胜利。
    C. 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开始回绝了,后来看到东晋军队布阵严整,被迫同意。
    D. 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得知前方战事捷报,表面上若无其事,但下完棋后屐齿折断,竟然毫无察觉,说明谢安内心非常兴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
    (2)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10~13题答案】
    【答案】10. B11. D12. C
    13. (1)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
    (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
    “登寿阳城”是做“望”的状语,所以中间不断开,排除A。
    “望”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排除D。
    “以为”的宾语为“晋兵”,所以在“兵”后面断开,“顾谓融曰”的主语是苻坚而非“晋兵”,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或皇帝的诏书”错误。驿书是指经驿站递送的文书。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苻坚开始回绝了,后来看到东晋军队布阵严整,被迫同意”错,由原文“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可知,苻坚开始的时候就同意了,并没有回绝,“后来看到东晋军队布阵严整”是之前的事情,并非“被迫同意”,而是想领兵稍微后撤,让晋军渡河到一半,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判断句;“闲”,娴熟,熟悉;“苟”,姑且、暂且、苟且;“谄谀”,阿谀奉承;“会”,迎合。
    (2)“但”,只;“引”,率领;“少”,稍微;“却”,后退;“蹙”,逼近;“蔑”,没有。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③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③山城:指密州。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 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 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 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15.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奇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 D15. ①这首词标题是“密州上元”,却从杭州元宵节写起。词人从杭州刚到密州,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节的热闹,表达对杭州的怀念和初来密州的寂寞。②不直接写密州上元节,而是以杭州元宵节的盛况反衬密州上元的清冷,以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透露密州的贫瘠。③以景收束全词,以火冷灯稀,雪云垂野暗示作者的境遇和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词的能力。
    D.“书写人生志趣”有误。本词总体上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并不是书写人生志趣。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词人从杭州刚到密州,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节的热闹,表达对杭州的怀念和初来密州的寂寞。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却入农桑社”,以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透露密州的贫瘠。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收束全词,火冷灯稀,雪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暗示了作者的境遇和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古代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16题答案】
    【答案】 ①不过数仞而下 ②. 翱翔蓬蒿之间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巴东三峡巫峡长 ⑥. 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仞”“翱”“蓬蒿”“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______,世界一派生机盎然。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是______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______。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______,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动诗书耕读循环往复休戚相关
    B. 草长莺飞农耕文明周而复始休戚相关
    C. 草木萌动农耕文明周而复始息息相关
    D. 草长莺飞诗书耕读循环往复息息相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用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的,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
    B.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
    C. 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
    D. 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长短,确立冬至与夏至的时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B.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C.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D.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7~19题答案】
    【答案】17. C18. B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草木萌动:植物开始发芽。草长莺飞 :花草生长,群莺飞舞。形容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根据语境说的“越冬作物开始返青”可知,此处是初春时节,植物开始发芽,而不是暮春时迷人景色,故选用“草木萌动”。
    第二空,诗书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不辍读书的一种生活方式。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语境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的产物,并不是又读书又耕田的生活方式,故选用“农耕文明”。
    第三空,循环往复:意思是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一定回到原点,而可能是螺旋形上升。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则表达了一种漫长的永恒循环,这个循环的周期因为过于漫长而实际上无法预测,好像总是回到原点一样。语境是说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去而复来,又回到了原点,故选用“周而复始”。
    第四空,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语境说的“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此处是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故选用“息息相关”。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句“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可知,选用的句子的主语应是“它”,即承前指代的是“圭表”,这样就排除C、D;在根据后句“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可知,选用的句子最后应是“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因为这样与下句衔接紧密,这样排除A。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一是“丰富着二十四节气”中“丰富”和“节气”搭配不当,应在“节气”后加上“内涵”;
    二是“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成分残缺,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在“今天”的前面加上“使”或“让”。
    以上修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微重力环境的影响,人在太空中呈飘浮状态。尽管没有了重力的束缚,航天员可以以任意睡姿睡眠、但在太空中睡觉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舒适。航天员睡觉时会钻进专用睡袋中,将睡袋固定在一定区城内,使身体紧贴舱体,产生近似于重力环境下躺在床上的感觉。这样,航天员的睡眠状态更加接近地面, ① ,而且还能保护航天员的安全。太空中的昼夜交替周期只有90分钟左右,航天员在这种环境下睡觉, ② 。因此,一副遮光性强的眼罩为航天员从视觉上模拟黑夜,有助于提高航天员的睡眠质量。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没有自然对流,航天员睡觉时呼出的气体会滞留在头部附近;久而久之,空气就不新鲜了,影响呼吸顺畅。航天员在睡觉的时候,必须保持头部有良好通风, ③ 。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概括航天员在太空中高质量睡眠需要的条件。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20~21题答案】
    【答案】20. ①不仅能够促进航天员的睡眠;②很难有高质量的睡眠;③保证睡眠时呼吸顺畅。
    21. ①将睡袋固定在一定区域内;②一副遮光性强的眼罩;③保持头部有良好通风。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格式上看,后句有“而且”,此句应有“不仅”;从内容上看,前面说的是航天员的睡眠问题,在固定的睡袋中睡觉“睡眠状态更加接近地面”,首先是有利于航天员的睡眠,更能保证安全。由此可写“不仅能够促进航天员的睡眠”。
    第二空,前面说太空昼夜交替频繁,与地球差别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自然不易有高质量睡眠;后面提到的带遮光性强的眼罩“有助于提高航天员的睡眠质量”。由此可见此处是说让航天员有高质量睡眠的问题。由此可写“很难有高质量的睡眠”。
    第三空,前面说“航天员睡觉时呼出的气体会滞留在头部附近”,时间长了会“影响呼吸顺畅”,而“保持头部有良好通风”正是为了让呼吸顺畅,由此可写“保证睡眠时呼吸顺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
    由“航天员睡觉时会钻进专用睡袋中,将睡袋固定在一定区城内,使身体紧贴舱体,产生近似于重力环境下躺在床上的感觉”可概括出“将睡袋固定在一定区域内”;
    由“一副遮光性强的眼罩为航天员从视觉上模拟黑夜,有助于提高航天员的睡眠质量”可概括出“一副遮光性强的眼罩”;
    由“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没有自然对流,航天员睡觉时呼出的气体会滞留在头部附近;久而久之,空气就不新鲜了,影响呼吸顺畅。航天员在睡觉的时候,必须保持头部有良好通风”可概括出“保持头部有良好通风”。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6年,美学家李泽厚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文章,稿费1000元。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60元的李泽厚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虽然经济宽裕了,但李泽厚的衣食住行依然简朴,有人劝他添置一件名牌衬衫,李泽厚拒绝了,说“名牌穿在身上是负担”。他专心致力于事业,写出了《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著作。当下,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有些年轻人非名牌衣服不穿,非名牌物品不用,在事业上却无所追求,选择“躺平”。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
    物质是根本,精神是升华
    弗雷德里克田鼠一家,在过冬前准备粮食和其他食物,收集阳光、色彩和故事。不理会别人的嘲笑,冬天到来时,收集的阳光给大家带来温暖,颜色让大家仿佛看到夏天的美丽,讲故事消遣寂寞,大家度过美好的冬天。我认为,物质是根本,精神是升华,二者缺一不可。
    物质不存,神将焉附?弗雷德里克一家收集粮食和其他食物,是冬天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必需品,将怎样生存?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在荒芜寒冬,很难找到食物,弗雷德里克一家收集食物,满足了物质需求。只有满足物质需求,才能追求更高的境界;如果无物质,生命无法保证,何谈精神追求?可见,物质是生存根本,动物的生理需求。
    人不仅需要物质,更需求精神。但丁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者。”在努力追求物质时,还应寻找精神上的排解方式,阳光、色彩和故事使田鼠一家度过快乐冬天。海伦·凯勒从目失明,双耳失聪,她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由别人照顾,但她在老师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事物,凭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用精神力量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最亮的色彩。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然而他成功了,靠的是什么?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可知,精神是生活的升华。
    精神与物质双重重要。一种人物质匮乏,空有精神追求;另一部种人虽然物质不乏,却沉浸在物质享受中,过着奢靡生活,这些人难成大器。在物质基本满足条件下,追求精神崇高,这是成功的要素。如今物质生活丰富,有些人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今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九周年,当年在美国,他可以过着优越的生活。但他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虽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啊!他冒极大风险,归国效力,在众多领域让中国进步至少20年,成为科学报国的典范, 更是炎黄子孙学习榜样。
    人生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这是恩格斯名言,更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动物只是满足温饱而已;人仅满足吃喝住,与行尸走肉何异?黄大年用58个春秋,填补国家四十多项空白,启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祖国强大;林俊德院士从患病确诊到死亡的最后27天,戴着氧气,身插十多根管子,坐在电脑前,整理完几万字的机密资料,才满意地倒下。正像科学家孙家栋所说:祖国需要就是我的人生选择。
    弗雷德里克一家启示我们: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不可或缺。这样,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会自豪说:我的一生是奋斗的,而不是享受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记叙了美学家李泽厚获得一笔巨额稿费后,没有给自己选择名牌衬衫等物质奖励,而是依然保持简朴,并且一如既往地专心致力于事业的可贵品质。与此同时,材料结尾还举了当下一些年轻人过度重视物质追求,而轻视人生奋斗与进取的“躺平”现象,与李泽厚重精神、事业而轻物质利益的现象进行对比。
    因此,写作的重心,就是应当对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承认物质能给我们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让我们有精力去立足于更高的追求。但是,止步于物质显然是不可取的,物质诚可贵,精神价更高。所以,行文最好在阐述物质的基本功能之上,对于精神提出更有力的肯定与弘扬,并指出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拼搏奋斗精神,为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付出自己的力量。
    立意:
    1.物质诚可贵,精神价更高。
    2.物质与精神最好实现双重保证。
    3.若为精神,亦可抛却物质。





    相关试卷

    河南省开封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字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字版),文件包含开封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字版docx、开封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文字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30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