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含答案) (16)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含答案) (16),共8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但是,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 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浑然天成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 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 ,否则,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 的印章。所以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浑厚 不可或缺 泾渭分明 引人入胜B.淳厚 无可比拟 大相径庭 引人入胜C.浑厚 不可或缺 大相径庭 别具匠心D.淳厚 无可比拟 泾渭分明 别具匠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B.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C.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D.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减少脑血管病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预防脑血管病发生!幸运的是,①_________。当前,己经有20多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被识别。( ),就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将罹患脑血管病的风险降至最低。吸烟和饮酒是患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专家建议,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至于饮酒方面,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②_________,特别是红酒,少酌有益健康。然而,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以预防脑血管病。研究结果显示:饮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获益,反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中青年(15~49岁)男性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③_________,没有饮酒习惯者更不要为了预防脑血管病而饮酒。4.在以下选项中选出合适的句子填入括号中( )(3分)A.假如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B.只要积极避免这些危险因素,适当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C.只要完全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D.假如完全避免这些危险因素,适当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5.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其一)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①。【注】①订顽:订正愚顽。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B.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C.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D.本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先写送别情形,再及勉励之意,情感表达委婉含蓄。7、前人评价本诗“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 ”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呜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得出了“ , ”的结论。(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争的烟尘铺天盖地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角声”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鹅毛翎高军他们五个人来到房东已经拾掇好的房间放下背包后,有的赶紧拿起扫帚打扫院子,有的挑起筲桶去井上担水。房东怎么阻止也不起作用,就不住地跺着脚说:“你说说,同志们刚到家,怎么就干起活儿来了?”他觉得很奇怪,怎么一进这家院门,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1941年,他在沂蒙山战斗过一段时间。三十年后的今天,随部队再回到这里拉练,他觉得,走到哪里都无比亲切。他还一直留心着,想找到当年的那家老房东。当时,日本鬼子“扫荡”频繁,那家房东所在的村名都没顾得上问清楚,他们就匆忙地转移了。多年来,他找不到一丁点儿联系方式。看到房山墙西面的夹道里乱糟糟的,木棒和杂物横七竖八躺着,一些筐头子胡乱堆放着,柴草垛、鸡窝都歪斜了,于是,他就上前去整理。“同志,这里都是陈旧多年的老物件了,多少有些忌讳,你千万别动着什么物儿啊。”房东大嫂看见了,一边说着,一边走过来摆摆手,让他进屋休息。“没事儿。”他笑笑,觉得哪里来的这么多忌讳啊,于是就继续收拾。大嫂看他还不打算停下来,赶紧端过一盆水来,用炊帚不停地洒着,嘴上说着:“那得先洒洒水。”他虽不太明白这样有什么用,但看大嫂这么认真,也只能等她洒完水后再干活儿了。突然,他发现地上有一根鹅毛翎支棱在那里,他一下子愣住了,继而目光直直地凝视起来,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当年,他们在这里与日伪军周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小腿上起了很多又疼又痒的红疮,给行军转移带来了极大不便。卫生员给他涂抹了药膏后,效果并不明显。有一天,战事稍稍轻松一些,他们在一个村子里停下来暂作休息。当他使劲儿挠痒的时候,被房东大娘看到了,大娘过来询问情况,并仔细看了看,说:“你等等,我去弄个土方试试。”不一会儿,大娘端着一小碗奶汁来到他面前,又去另一个房间拿来一根鹅毛翎,大娘让他把裤脚卷起来,用鹅毛翎蘸着碗中的奶汁在他的腿上慢慢涂着,这碗奶汁还温温的,涂上后慢慢产生出一种奇妙的凉爽的感觉,腿上那种钻心的痒慢慢变轻了。那两天,大娘每天为他涂抹四五次。第三天凌晨,日军又发动突袭。在他们转移前,大嫂专门给了他一根鹅毛翎和一小竹筒这种液体,让他继续涂抹。他觉得这种土方药很管用,就顺便问了一下是用什么配制的。大娘笑笑说:“我向儿媳妇要了点儿奶水,拌上点儿桐油……”他一下子惊住了,怪不得这几天那位大嫂看见他总有一种羞涩的神情呢。他心中一阵发热,眼圈就红了,对着大娘深深鞠了个躬。此时,枪炮声激烈起来,他们只得快速离开。在战争的空隙里,他又涂抹了两天,腿上的红疮就彻底消失了。想到这里,他眼眶一热,看到房东大嫂在不远处忙碌着,他赶紧抹去泪水,轻轻地拾起那根鹅毛翎。他们住下的第二天,紧张的拉练就开始了。下午回来的时候,他觉得眼睛有些不舒服,就不断用手去擦。大嫂见了,关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我看看是不是动着物儿了啊?”再次听到“动着物儿”这个说法,他忍不住问道:“什么叫‘动着物儿’了?”大嫂一边扒着他的眼皮观察着,一边告诉他:“很长时间不拾掇的地方,那些物件一般是不能动的。要动也要先洒洒水或多吐几口唾沫,就没事儿了。不然的话,会出毛病,最常见的是眼珠子发红,淌眼泪。我看啊,你应该是拾掇陈旧东西时动着物儿了,这是俺洒水洒晚了啊,你说说。”他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儿离奇,好好想想又觉得也有道理,陈旧东西必定含有细菌,飞到眼里造成这种情况应该也是有的。看大嫂不停地自责,他赶紧故作轻松地说:“小毛病,不要紧啊。”“眼里的毛病可不小,你等着,俺去东边那家淘点儿东西来……”大嫂说完,急匆匆地走了。很快,大嫂就回来了,她右手拿着一根鹅毛翎,左手端着一个白瓷小酒盅。他见了,一下子呆住了。在他愣怔着的时候,大嫂已经把他按在了板凳上,随后让他仰起头睁开眼,用鹅毛翎蘸一下酒盅中的液体,在他眼睛上方轻滴一下,这时,有一种略带奶味的气息飘散开。这样治疗几次后,他眼中的红丝少了些,刺疼淌眼泪的毛病消失了。大嫂告诉他:“用这种方法治眼睛很管用,是向邻居家一个年轻媳妇要来的……”有一次,邻居家媳妇过来借钩担用,见了他,羞羞地一转头,赶紧出了门。几天后,拉练结束,乡亲们前来送别,他看到邻居家媳妇和大嫂站在一起,不断向他们挥舞着手。他按按衣服口袋中大嫂用过的那几根鹅毛翎,两腿“啪”地一并,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迈着有力的步子向前走去。他的眼睛一下子模糊起来,尽管这次没有找到1941年的那家房东,但他觉得,这位大嫂与当年的那位大娘,这位邻居媳妇与当年大娘的儿媳妇,身影慢慢重合起来了。(原载于《天池》2021年第9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随部队回沂蒙山拉练,一进入房东拾掇好的房间就放下背包与战友们一起干起活儿,表现了人民军队关心爱护百姓的优良作风。B.房东大嫂提醒“他”注意农村的古老“忌讳”,不要去碰那些陈旧物件,但“他”还是着了道,含蓄批评了当地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C.大嫂用鹅毛翎给“他”治眼疾的动作、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大嫂直爽、大方的性格,又表现了她对人民子弟兵真诚的关心与深切的爱护。D.提供奶水的“大嫂”“邻居家媳妇”,见了“他”后“羞涩的神情”“羞羞地一转头”的细节描写真实传神,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2.大嫂与大娘,邻居媳妇与大娘儿媳妇的身影为什么能“慢慢重合起来”?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叙述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从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和叙述线索方面简要分析。(6分)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淝,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沈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少帝,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北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选自《宋书·檀道济列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B.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C.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D.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庙号,一般用于朝代开创者,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侍奉的名号。B.戎夷,文中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常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C.景平,年号,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D.廷尉,古代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的官吏,后改为大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檀道济守孝尽礼,尊奉兄姐。檀道济在父亲丧事期间做到了守孝尽礼;他对待姐姐和兄长,十分恭敬和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B.檀道济追随高祖,累获战功。高祖刚举义时,檀道济就随从他进入京城,其后多次参与讨伐之战,身先士卒,立下了许多显赫战功。C.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总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全杀死并运回京城示众,但檀道济全部释放并让其回家。D.檀道济不附权臣,力拒废议。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义真,檀道济反对徐羡之这样做;后来徐羡之想要废除少帝,并讥笑檀道济不敢入朝。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5分) (2)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5分)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基础训练】1、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浑厚”强调天然、实在的表现,不仅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风格,有书面化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淳厚”着重指宽厚、厚道,只用于形容人。此处形容“墨色”,应用“浑厚”。第二空处,“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无可比拟”指没有可以相比较的。此处是说印章无法替代,应用“不可或缺”。第三空处,“大相径庭”指两者大不相同,相差很远甚至完全相反。“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结合前文“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说明不能相差太远,应用“大相径庭”。第四空处,“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引人入胜”指引人或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此处形容印章与众不同,具有巧妙构思,应用“别具匠心”。故选C。2、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缺少宾语中心语,“印章的使用”是种“方式”,而非“补救”,应在“补救”后面加“方式”,排除BC;第二处,“演变成”与“作用”不搭配,应改成“具有了……的作用”,排除D。故选A。3、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不仅……也……”表递进关系,““也”后面的程度更深,应先“影响到作品的内容”,然后再“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排除AD.“印章的好坏”是整个句子的主语,谓语是“影响”,即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印章的好坏”应该放在关联词语“不仅”的前面,排除C。故选B。4、BCD中的“完全”不合常理。“假如……就……”多表述针对已发生事件的某种假设,结果有一定懊悔意味有懊悔之意,于此处文意不合排除A,故选B5、①脑血管病是一类可防可控的疾病(或“脑血管病的预防已取得一定成效”)②适度饮酒可以养护血管③饮酒者应尽可能少饮酒或不饮酒(1点2分,共6分,)6、D【解析】D.“委婉含蓄”分析不当,由首联的“诸贤相送愧间关”、颔联的“愁重”、尾联的“相思不作勤书礼”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7、①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②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基调的能力。本诗前两联“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中写道: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此二联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伤别之情。本诗后两联“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中,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此处诗人的情感宕开,理智地劝导学生们不用留恋不舍,应专心学问,早日登第。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8.(1)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均不给分) 【综合训练】1.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和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含蓄批评了当地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错,原文中并没有体现批评封建迷信思想的意味。2.情节内容上,她们都曾用鹅毛翎、奶水为他治病,无私关爱、帮助他。人物形象上,她们的身影重合起来,一起构成关心、爱护人民子弟兵的老百姓的群体形象。思想主旨上,表达了“他”的激动与感恩之情,是军民一家亲的情感象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身影慢慢重合起来”的内涵,抓住“重合”这一关键词,从内容(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女子的共同点是用相同的方法为他治病、爱护人民子弟兵;他觉得她们身影重合是因为自己的激动与感恩。分析时,应注意将这些人物、事件与小说的主旨、主要情感联系起来,强调它们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叙述视角:运用“他”的有限视角叙事,叙事与心理描写有机交融,使文章内容丰富,情感饱满,真实感人。叙述顺序:以顺叙为主,同时运用插叙,将三十年前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使小说情节相映衬,突出主题。叙述线索:以“鹅毛翎”为叙事线索,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地上的鹅毛翎引发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临行前,“他”将鹅毛翎放在衣服口袋里,虚实结合,意蕴丰厚。(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5.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其中‘戎’常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说法错误,戎,泛指西部少数民族。6.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并讥笑檀道济不敢入朝”说法错误。文中“讽道济入朝”的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词奉劝檀道济入朝。7.(1)谢晦那天晚上恐惧不安,难以入睡,而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 (2)手下心腹将领,都曾身经百战,儿个儿子又都有才气,朝廷渐渐猜疑畏惧他。(评分标准: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关键词:其夕,那个晚上;竦动,恐惧不安;熟,睡熟了;以此,因此。第(2)小题关键词:左右,手下(身边);诸子,几个儿子;疑,猜疑;畏,畏惧。翻译文中的句子时要注意涉及的关键词。【译文】檀道济,年幼时失去了父亲,处在丧事期间能守孝尽礼。奉养姐姐,服侍兄长,由于他和睦恭敬而获得好的称誉。宋高祖举义时,檀道济随从他进入京城,参与高祖建武军事,讨伐平定了鲁山,俘获了桓振,因参加起义有功劳,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叛乱时,众贼寇纷纷兴起,郭寄生等聚集在作唐作乱,他又跟随刘道规讨伐柏谦、荀林等人,他处处以身作则,来激励文武官员,冲锋陷阵必定走在士兵前头,所以大军所指向的地方,无不被攻破。等到徐道覆来进逼,刘道规亲自出兵迎战,檀道济的战功最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任命檀道济为前锋,出兵淮水、淝水,军队所到之处,各城守敌纷纷投降。军队到达成皋,伪充州刺史韦华降顺。径直进攻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洗归服。一路夺取城池,攻破军垒,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提议说,应该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将其尸体运到京城向人们展示以壮军威。檀道济说:“讨伐罪人而安抚百姓,正在今天。”便释放全部俘虏并让他们回家。于是戎、夷等少数民族都很感激,相互率领其部族来归顺的很多。景平元年,敌军在东阳城围攻青州利史竺夔,竺夔向朝廷告急。皇帝加檀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救援东阳。还未到达,敌军就烧掉军营,焚毁攻城器械逃遁。檀道济将要率军追击他们,但城内没有粮食,于是打开窖仓,取出陈年老谷;窖有几丈深,等到取出稻谷碾成米,已经过了两个晚上;敌寇已逃离很远了。再不能追上,于是才停止了。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刘义真,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檀道济,檀道济有不同的意见,多次向徐羡之陈说这样做不行,但均不被采纳。徐羡之等人又密谋要废除少帝,用委婉的言词奉劝檀道济入朝。檀道济来到以后,徐羡之把他们谋划的事告诉他。在要废除少帝的这天晚上,檀道济进入领军府跟谢晦一同住宿。谢晦那天晚上恐惧不安,难以入睡,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太祖还未进入京城时,檀道济进入朝堂守卫。太祖登位后,进号檀道济为征北将军。檀道济在前朝立有显赫的功劳,威望很高;手下心腹将领,都曾身经百战,几个儿子又都有才气,朝廷渐渐猜疑畏惧他。太祖重病多年,彭城王刘义康担心皇帝一旦驾崩,檀道济就不能再控制。元嘉十二年,皇帝病得很厉害,适逢北魏侵犯边境,便召檀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天,皇帝打算派遣檀道济回去镇守,檀道济已经动身下了船,恰好皇帝的病又发作。刘义康于是召回檀道济,并以祭祀路神为他设宴送行之名,趁机将他逮捕。薛彤、进之都是檀道济的心腹干将,有胆量和勇力,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起初,檀道济被捕时,气得脱下头巾掷在地上说:“竟然破坏国家的根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含答案) (11),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含答案) (6),共6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含答案) (14),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