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测试题
展开一、单选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2.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D.爬行动物盛行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蓝藻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A.制造氧气B.形成叠层石C.形成煤炭D.形成铁矿石
4.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
①蓝藻的数量多 ②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
③水底流速较慢 ④岩石增长速度慢于剥蚀速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6.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
A.氧化环境B.还原环境C.浅海环境D.滨海环境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8.根据图中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
A.温暖湿润B.寒冷干燥
C.温暖干燥D.寒冷湿润
10.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
A.元古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代。
(3)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表现为:_______。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环境向_______环境的演变
12.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②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③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2)结合材料探究:
①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
②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如何引起环境变化的。
③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参考答案】
【答案】1.B 2.A
【解析】1.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故选B。
2.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A正确;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B错;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C错;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D错。故选A。
【答案】3.A 4.A
【解析】3.据材料信息“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判断,蓝藻最大的作用是制造氧气,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叠层石的形成要有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②正确;蓝藻的数量多,黏附的沉积物增多,①正确;水底流速较慢利于沉积物堆积,③正确;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和岩石增长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5.B 6.B
【解析】5.大羽羊齿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比较繁盛,该植物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的早期消失,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古生代,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答案】7.A 8.B
【解析】7.读图可知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晩期和中生代。根据化石的地质年代关系,属古生代地层的是①②地层。故选:A。
8.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一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就是恐龙盛行。结合图示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过程。故选:B。
【答案】9.C 10.C
【解析】9.和新生代、古生代相比,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全球平均降水偏干燥,C正确。故选C。
10.大冰期是气候十分寒冷的时期,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冷,中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中生代末期不属于三次大冰期。C正确。故选C。
【答案】11.(古)生物化石 沉积 古生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海洋 陆地
【解析】(1)据材料分析,“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考查涉及到古脊椎动物化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所以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查古生物化石,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化石有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类化石,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恐龙属于中生代,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3)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中生代时,陆地的不断扩大,爬行动物(恐龙百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陆地的不断扩大,爬行动物(恐龙百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答案】12.(1)①海生 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②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③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古生代后期是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③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还有气候变化说等。
【解析】(1)依据“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生物进化栏目中最右侧一栏,就可以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根据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特点可知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而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煤炭的形成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据此即可推测出当时的环境特点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即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按“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左侧生物进化框中动物进化栏作答即可。
②可按以下思路作答: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形成的尘埃颗粒漂浮于大气层中-阻挡太阳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气温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物种灭绝。
③造成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物种灭绝的原因很多,如气候的变化、火山爆发、大陆的漂移等,结合每种变化各自所能够引起的地球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分析即可作答。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综合训练题,共8页。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 风成地貌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 风成地貌精练,共8页。
高中第一节 流水地貌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流水地貌同步训练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