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及反思
展开《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片,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
教学准备 | 胸廓模型的制作、膈肌运动等图片。 |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引入新课 | 回顾提问: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的作用。 进一步提问,引发思考: 经呼吸道处理过的气体去了哪? | 回顾、 表达。
思考、 表达。 | 从呼吸系统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 |
探究新知 | 一、肺和胸廓 出示肺的图片,展示肺的基本位置等特点,强调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引导学生将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手掌中线对准肋骨下缘),然后深呼吸,体会胸廓的位置和肋骨的运动。 出示图片,展示胸廓与肋骨,简介肋间肌与膈肌,使学生明确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提出问题: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出示肺与胸廓模型,展示吸气与呼气时胸廓的变化,简介呼吸的原理——胸廓的扩张与收缩引 起肺内外气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气体进出肺。 出示教材P46图4-29膈肌的运动,引导学生理解胸廓的扩张与收缩和肌肉的变化关系。 总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提问:伴随呼气运动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二氧化碳从哪里来的?吸入肺内的氧气去哪里了?出示教材P47图4-30。 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肺泡的结构特点:①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
倾听
动手感受
看图思考
观察模型演示 思考
观察、思考
尝试总结
观察、 思考、讨论。 |
使学生初步认识肺的大致位置等特点。 使学生亲自感受胸廓的位置、肋骨的运动。 使学生初步认识胸廓与肌肉的位置关系。
使学生了解呼吸与胸廓的收缩和扩张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胸廓的体积变化与肌肉的变化关系。 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通过图片观察,从肺泡的结构特点分析出气体为什么能在此进行交换,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发生的气体交换,同时初步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
课堂小结 | 将呼吸运动进行纵向总结: 经呼吸道处理后的气体的进入肺泡,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此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进而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 思考、 回顾、总结、表达。 | 从总体上回顾这两节的内容,使学生对人体呼吸的认识连贯起来。 |
巩固练习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消化。 | |
布置作业 | 完成《一课一练》本节习题。 | ||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位于胸腔,左二,右三 2.胸腔:扩大 肌肉收缩 缩小 肌肉舒张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 血液 |
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a href="/sw/tb_c536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思路200字,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质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