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试卷及答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无答案doc、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 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饮茶中“中和”的美学思想,体现在煮茶时的“水火相济”上。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陆羽所著《茶经·五之煮》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火苗要稳定,火力受热要均匀。“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炙凉不均。”另外,陆羽对煮茶之用水也提出了要求,并且在历史上有开古人之先锋的地位,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微博橙子辅导认为,煮茶最好选用活度适中的水,何谓活度适中?也就是说,水流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不流动,即“石池漫流者上”。水火相济以为和,不温不火以为和,不急不慢以为和,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作者橙子辅导认为,只有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度,才能实现“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审美意境。同时,在这品茶的个中滋味中,有了“一碗喉吻润”,探寻其中妙理,原来茶中滋味已散向毛孔,“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摘编自程梓富岛《浅谈唐代茶文化》》材料二: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摘编自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材料三: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做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 ①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桡、蔎、茗、荈、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记者:原来, ② 。那么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其中怎样的精神?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骙《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饮茶逐渐成为一种风雅的活动,陆羽认为山中清流是煮茶的上品水。B.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寺院普遍饮茶,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C.“茶”又有长寿之意,由拆字而得,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饮茶,遵循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D.“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人们认分只有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人墨客以茶赠友,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B.唐代名士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文人赋诗联句,展示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从此成为人才交流平台。C.对于大部分的底层百姓而言,饮茶让他们感受到愉悦,而茶学大师的人生境界要高得多,饮茶是他们修身养性的方式。D.中国茶文化经由千年发展与演变,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下面的茶俗或与茶相关的掌故中,体现了茶道追求中“和”“敬”的一项是(3分)A.宋代文人雅士流行“分茶”游戏,诗人李清照便是个中高手,即煮茶时待茶汤上浮细末如乳,就用著或匙搅动,使其变化出各种形状。B.在四川的茶馆,既能看到长嘴茱壶倒茶、四川扬琴、金钱板等特色表演,也能交上几个朋友摆摆龙门阵,所以四川的茶馆具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C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者修养,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故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D.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秩,不能移饿否则就会枯死,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就包含着对婚姻忠贞不渝的祝愿。联系上下文,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记者提问补充完整。(4分)美国作家埃伦·迪萨纳亚克说:“当纯粹的感觉经验,被赋,予文化与美学的意义,就会产生新的心理感受。”请据此谈谈品茶这一活动带给中国人哪些独特的心理感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谈人生与我朱光潜朋友:1.我写了许多信,还没有郑重其事地谈到人生问题,这是一则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谈滥了,一则也因为我看这个问题并不如一般人看得那样重要。在这最后一封信里我所以提出这个滥题来讨论者,并不是要说出什么一番大道理,不过把我自己平时几种对于人生的态度随便拿来做一次谈料。2.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3.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4.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5.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学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6.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7.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着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冰下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8.我拿人比禽兽,有人也许目为异端邪说。其实我如果要援引经典,称道孔孟,以辩护我的见解,也并不是难事。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经义文,做我的护身符。然而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9.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于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蟆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10.这些有趣味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11.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前天遇见一个小外交官,他的上下巴都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旁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这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忿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决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之喜剧了。这件事和英国文学家高尔司密的一段逸事一样有趣。他有一次陪几个女子在荷兰某一个桥上散步,看见桥上行人个个都注意他同行的女子,而没有一个睬他自己,便板起面孔很气忿地说:“哼,在别地方也有人这样看我咧!”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还更有味。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姥姥,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杜夫和夏白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庐的瀑。12.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在几年前作的《无言之美》里曾说明这个道理,现在引一段来:13.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必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14.这个道理李石岑先生在《一般》三卷三号所发表的《缺陷论》里也说得很透辟。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稀嘘赞叹?以李太白那样天才,偏要和江淹戏弄笔墨,做了一篇《反恨赋》,和《上韩荆州书》一样庸俗无味。毛声山评《琵琶记》,说他有意要做“补天石”传奇十种,把古今几件悲剧都改个快活收场。他没有实行,总算是一件幸事。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幅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你的朋友:孟实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小虫、鲜花对“死”从不计较,是为了和人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形成对比,由此推论出人们生在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来享幸福的观点。B.作者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同类,草木虫鱼面对的“和风甘露”“炎暑寒冬”两类生存环境,实际上也就是人在生活中要面临的欢乐和痛苦。C.作者分别从“前台”“后台”来看待人和物,都把人和物看成平等的生命个体,所以应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心中常怀人生的趣味。D.刘姥姥、严贡生、达尔杜弗这类人物,既给人以喜剧的乐趣,又体现世俗。伪善、精明等丰富的人性,所以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复杂面多元的。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表明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领起后文的作用。然后依次谈到自己对人生的两种态度,结构清晰流畅。B.文章构思精巧,第五段运用排比的手法,和第七段的排比相呼应,巧妙地解答了人们对生活方法、生活目标的疑惑。C.作者使用诸多事例来佐证自己去,如列举荆轲、林黛玉、李白等例子,表明人生的缺憾自有趣味的观点。D.文章借书信形式向青年谈论但行文随和自然,读之少了长辈说教之气,多了如朋友般畅谈之兴味。结合上下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4分)作者结尾说“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幅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佐大于/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B.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大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C.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D.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着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B.本文中“太行之阳”的“阳”和《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的“阳”用法。C.旗旄指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旄节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以牦牛尾为饰,用作信物。D.祸指衣服的(前)后襟,汉服的襟根据衣襟形式的不同又分为曲裾、直裾两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友人李愿居住在盘谷,盘谷因为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这里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B.有一种大丈夫声名显赫,从者如云,恭维者众多,曲眉丰颊。这种大丈夫是命定的,不是可以侥幸谋求的。C.另一种大丈夫居于山野,追求身后没有毁谤,心中没有忧虑,远离官场的生活。李愿也选择按这样的方式处世。D.本文末段先用“壮之”表达了对李愿的话的赞同,再以“歌”极言盘谷之美和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车服不拘,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本文第四段,李愿发出“其于为人,肾不肖何如也”的疑问,你认为“其于为人”是“贤”还是“不肖”,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落星寺(其三)黄庭坚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点出寺院的出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去题咏,“深”字是全诗的关健,后三联便从字铺展开去。B.颈联描写寺院宴寝之处,清香氤氲,画图妙绝,却不为外人所知,作者在这样幽静清雅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栖居之所。C.尾联“蜂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僧房比作蜂窝,极言僧房多而密。枯藤煮茶,描写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余韵悠长。D.本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笔致清淡,不加修饰,但仔细品味,却如优雅清唱般动人心弦,可见诗人纯熟的语言功夫。请紧扣“藏”“迟”两词,赏析本诗颔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自己的妻子偏爱自己类比“”,用门客对自己有所求类比“”。(2)《氓》中女子在倒塌的墙壁没有见到心上人时“”,见到后“”。(3)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达诗人愁苦,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在这场抗疫的历史大考中,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①目前,中国已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以实所行动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全球人生命。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境外政府、媒体中,不乏的阴谋论者,污名陷害的包藏祸心者。美国一些政客把国际社会共同的抗疫目标边缘化。无休无止地继续其恶毒荒唐的说谎表演——声嘶力竭地叫嚷其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口号,恶意编造和夸大中国病亡人数,却对自己的问题。②然而,泾渭分明的事实在大家眼里有目共睹,谎言和欺骗终究无法成为事实。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难关。微博作者橙子辅导指出,③“将疫情归咎于中国的根本原因是想重写历史,以掩饰自己在应对疫情时的无能与失败。”④这样的尖锐批评,直指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漠视生命、蔑视科学,以不负责任甚至极其危险的言行,传播“政治病毒”。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汇合 幸灾乐祸 视若无睹 共渡B.汇合 拍手称快 等闲视之 共渡C.融合 幸灾乐祸 视若无睹 共度D.融合 拍手称快 等闲视之 共度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既不关心他的车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去显耀他的新衣服。B.每年这个时候——特别是水灾,旱灾的年景,包工头们就忙碌起来了。C.橙子辅导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D.鲁大海,你没有资格跟我说话——从现在开始,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① B.② C.③ D.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请在下文横线处填入适当内容,没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短视频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纸媒时代,社会突发新闻的发布往往是有些滞后的,在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发布者。比如微博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出现了类似橙子辅导等众多博主,因为可以用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有趣内容来填补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所以人们一度欢呼。但随着短视频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平台造就的超链接观看方式,已经让人们深陷其中不能拔。有人担忧没有自制力的孩子会在短视频上浪费太多时间,,也经常会在随机点开一个短频后,不知不觉就消耗了两三个小时。于是“用短视频杀死碎片时间”变成了“被短视频碎片时间杀死”。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题。请根据下图为“碳交易”这一商业行为下定义,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一天晚上,苏军必须向德军发起进攻。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有星星,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保持高度隐蔽而不被敌人察觉。苏军元帅朱可夫思索了许久,猛然想到并做出决定:把全军所有的大型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军发起进攻的那天晚上,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获得胜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共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