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2-1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教学设计
展开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教学目标】
1. 向量运算在几何证明与计算中的应用;
2. 掌握利用向量运算解几何题的方法,并能解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 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是:⑴如何把已知的几何条件(如线段、角度等)转化为向量表示; ⑵考虑一些未知的向量能否用基向量或其他已知向量表式; ⑶如何对已经表示出来的向量进行运算,才能获得需要的结论?
2. 通法分析: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⑴利用定义a·b=|a||b|cos<a,b>或cos<a,b>=,可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或夹角问题;
⑵利用性质a⊥ba·b=0可以解决线段或直线的垂直问题;
⑶利用性质a·a=|a|2,可以解决线段的长或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新授课阶段
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中,,.求证:。
证明:= =-。
∵,, ∴,,
,.
∴,。
∴=,=0. ∴
例2:如图,已知线段AB在平面α内,线段,线段BD⊥AB,线段,,如果AB=a,AC=BD=b,求C、D间的距离。
解:由,可知。
由可知,<>=,
∴==+++2(++)==。
∴。
例3:如图,M、N分别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棱、的中点.求异面直线MN与所成的角。
解:∵=,=,
∴=·=(+++)。
∵,,,∴,,,
∴==. …求得 cos<>,∴<>=.
例4在正方体中,E、F分别是、CD的中点,求证:平面ADE。
证明:不妨设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个单位长度,且设=i,=j,=k.以i、j、k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
∵=(-1,0,0),=(0,,-1),∴·=(-1,0,0)·(0,,-1)=0,∴AD.
又=(0,1,),∴·=(0,1,)·(0,,-1)=0,∴ AE.
又,∴平面ADE。
课堂小结
1.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的途径:
(1)通过一组基向量研究的向量法,它利用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问题;
(2)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研究的坐标法,它通过坐标把向量转化为数及其运算来解决问题。
2.向量法解题“三步曲”:(1)化为向量问题 →(2)进行向量运算 →(3)回到图形问题.
作业
见同步练习部分
拓展提升
1.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CBD,E是CD中点,则的大小为 ( )
A. B. C. D.
2.三棱锥A—BCD的高AH = 3,H是底面△BCD的重心.若AB=AC,二面角A—BC—D为60°,G是△ABC的重心,则HG的长为 ( )
A. B. C. D.
3.PA,PB,PC是从P引出的三条射线,每两条的夹角都是60º,则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
A. B。 C。 D。
4.设某一向量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三轴间的夹角分别为60,120,m,则m = .
5.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②;
③和的夹角为60°;
④正方体的体积为.
其中所有错误命题的序号为 .
6.如图,直三棱柱ABC-,底面ΔABC中,CA=CB=1,∠BCA=,棱=2,M、N分别是、的中点。
(1)求的长;
(2)求,的值;
(3)求证。
7.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AA1=1,∠ACB=90°。
(1)求异面直线A1B与CB1所成角余弦值;
(2)问:在A1B1边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
得平面QBC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为30°,
若存在,请求点Q的位置,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8.如图直角梯形OABC中,,OC=2,OA=AB=1,SO⊥平面OABC,SO=1,以OC、OA、OS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
(1)求与的夹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2)设n=(1,p,q),满足n⊥平面SBC,求:
①n的坐标;
②OA与平面SBC的夹角;
③O到平面SBC的距离。
参考答案
1.D
2.C
3.C
4.45或135【解析】。
5.设AA1=1.命题①:,为真命题;命题②:,为真命题;命题③:和的夹角等于∠A1BC1=60°,为真命题;命题④:,故为假命题.所以,所有错误命题的序号为④.
6.解: 如图,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1)依题意得B,N,∴.
(2)依题意得,B,C,.
∴,.
,,.
∴.
(3)证明:依题意得,M,,,
∴,∴.
7. 解: (1)建立如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
.
即异面直线A1B与CB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2)答: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面QBC与面A1BC成30°角
解:∵是直三棱柱,又∠ACB=90°,∴BC⊥CA1,BC⊥,∠A1CC1是二面角A1-BC-C1所成的平面角.
在RtΔA1C1C中,∠A1CC1=60°,在A1B1边上取一点Q,在平面A1B1C1中作QP∥B1C1,交A1C1于P,连PC,则P,Q,B,C共面,
∴∠A1CP就是Q—BC—A1的平面角为30°
∵30°<60°,故有在点P,在角A1CC1的平分线上,在RtΔPC1C中,可得
又A1B1=,由相似比可得,Q在距A点处(或距B1点处)
8.解:(1)如图所示:C(2,0,2),S(0,0,1),O(0,0,0),B(1,1,0).
∴,,
∴,
(2)①,.
∵n⊥平面SBC,
∴n⊥,n⊥
∴n,n
解得p=1,q=2.
故n =(1,1,2).
②过O作OE⊥BC于E,则BC⊥平面SOE,于是平面SOE⊥平面SAB
又两平面交于SE,过O作OH⊥SE于H,则OH⊥平面SBC.延长OA与CB交于F,则OF=2,连FH,则∠OFH为所求。
又,故,从而。
∴, ∴
③即为所求的点面距离。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2-1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2-1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思,思路探究,自主解答,错因分析,防范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2-1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2-1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思,思路探究,自主解答,错因分析,防范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选修2-1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选修2-1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