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共55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共55张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见虚词的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文言代词 常考的文言代词有:(1)人称代词一之、其、,而(通假)、乃;(2)指示代词一一之、其、然,(3)疑问代词一一安、焉、何。
考点二:文言副词 文言虚词中,副词的数量是最多的,分类也是最复杂的,大致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几个类别。例如《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的两个“其”都是语气副词,第一个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相当干“难道”;第二个是表示肯定、感叹语气的副词,可不译出。 中考常考的文言副词有范围副词“则”、时间副词“且”、语气副词“其”、情态副词“乃”等。
考点三:文言介词: 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 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例如,《曹刿论战》 “战于长匀”一句中,“于”是介词,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汉的”在”,句子大意为“在长勺作战”。 中考常考的介词有:于、乎、以、与、为。
考点四:文言连词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连词不但数量很多,且不少连词其用法非常复杂,同一连词往往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其中,以“而”最为典型,它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句子,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等,因此,我们在译古文时,一定要仔细斟酌文意,准确理解每意个连词在具体语句中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在使用上,古代汉语连词用于词、短语之间者较多,在现代汉语不需要使用连词的地方也往往使用了连词,例如《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在译成现代汉语时,都应略去不译。
考点五:文言助词 文言助词是指在文言文中起辅助作用的词,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中的“者”就是结构助词,其主要作用是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句子中的“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语气助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祈使、感叹、肯定等语气的虚词。 例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中的“乎”就是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 常考的文言结构助词有“之”、“者”、“然”等; 常考的语气助词有:“乎”“也”。等。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②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录毕走送之《伤仲永》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②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③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⑤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⑤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⑥虽有千里之能《马说》⑦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④无丝竹之乱耳。《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③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③舍鱼而取熊掌 ④国险而民附《隆中对》⑤蔚然而深秀《醉翁亭记》 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夺而杀尉 ⑤日出而林霏开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三顾茅庐》)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⑥足肤龟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⑦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⑧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三顾茅庐》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③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④佣者笑而应曰 ⑤面山而居 ⑥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加强语气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大概”。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三)动词“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三峡》)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四)通假字
“以”通“已” 如:故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于: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于:对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于:对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于:给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②贤于才人远矣 《伤仲永》③所欲有甚于生者。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于”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㈠ 动词 wéi⒈“做” 例:①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核舟记》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③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④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㈡ 介词 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⑶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5)同“于”。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
“虽”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然” 。 例: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③ 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故虽有名马,祈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相当于“之” 、“哪里”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二)助词、兼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1)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 “了” ,也可不译。 例: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2)兼词。 相当于“于之” ,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那) 里” 、“从这(那)里 ” 。 例: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桃花源记》
中考考试趋势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査。 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要做到:1.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结合文言课文多作分析;3.多诵读,体察语气,培养语感。4.文言虚词数量不多,可集中归类复习
例1.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吾妻之美我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受任于败军之际 C.夫君子之行 夫战,勇气也 D.俭以养德 不以物喜 解析 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项,用来/因为。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景传 王景,菜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 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朝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谦进,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单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子我,是朗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十一》
下列句中的“以”与“景以所部归晋祖”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 本题例句和D项中的“以”均 是介词,把。A项,介词,因为。B项,动词,认为。C项,介词,按照。
例3.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蹴尔而与之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奉:①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欤”,语气助词给予 比对 为了 做 侍奉 供养
例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昂首观之 B.藐小之物 C.心之所向 D.下车引之 解析:题干中“之”附在人名后,无实际意义。A为代词指蚊。 B为结构助词,“的”。C“心”是名词,“所向”是所字性短语(所和后面的字构成的是名词性短语)。两个名词不能连用,故“之”字是取消两个名之间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D指元方,代词。故选C。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 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空用和虚词的双河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2.语境境推断法。一般而言,带要判定的虚词上下语境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来进行断。 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任不同。
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
6.关系分折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有关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英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 7.仔细揣摩印政法。很种多语源自于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视为一个号犯法成古计人,面工限规来,体同用法出 些熟知的成诗米推知印证次首村中的座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对联横批之子于归,作音节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虚词“之”用法清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内重点文言虚词梳理-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虚词名目,解析C把用,表假设即使,拓展巩固,代“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言文虚词和句子翻译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及时巩固,素养提升,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