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共6页。
    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复习与检测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一、积累与运用(2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8)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       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       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转,(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     进了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       的美文。通过作品记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和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A.(jiá)      (jí)     (yùn)     (chà)B.(jiá)      (jǐ)     (yù)      ( chā)C.(jiā)      (jǐ)    (yùn)      ( chà)D.(jia)      (jí)     (yù)      (chā )2.文中画线处填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    A.    B. C.   D. 3.文段中括号里依次填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2)(     )A.高亢 沉静 弥漫 情趣        B.悠扬 安静 弥散 情致C.高亢 安静 弥漫 情致        D.悠扬 沉静 弥散 情趣4.文中面波浪线句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     A.作品通过记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段经历,刻面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和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B.作品通过记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C.通过作品记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D.通过作过作品记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画了自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和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A.“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C.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项是(3)     ①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悯。为自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灯,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A.③①⑤②④        B.③②④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⑤③7.对下面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项是(3)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塞。(排比)B.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比喻)C.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拟人)D.于是架起两支支两人,一里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比喻)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项是(3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C.《回延安》是一首信天游,使用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D.吴伯箫,散文家、教育家,他在(《灯笼》一文中提到的《司马懿探山》,是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9.综合性学习。(9)面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你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在入口处你收到一张活动单。(1)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签的一句宣传语是(3) (     )A.走进博览会聆听大千世界的声音B.走近面具,一起了解世界文化遗产C.汉字——带领我们走向神秘的面具世界D.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2)在中国面具馆,一位外国友人对幅你熟悉的花(关羽)面具很感兴趣,你想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3)    互留地址介绍课文花脸》 介绍面具知与对方打招呼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A.③①②⑤④       B.④③⑤②①    C.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①③(3)在欧洲面具馆舞会面具展的留言板上,你看到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希望假面仅仅出现在舞会上”,触发了你对假与生活的思考,你也准备写一句有意义的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 二、阅读理解(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    叶大春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 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的法。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枘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料的百纳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枘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0.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3)  11.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                                       ,③母亲送百衲衣给”,④访问民俗专家,揭开还情往事。(4)1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3)  13.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 (3 )   1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4)[链接材料]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已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成都的卖水人何满子成都有一句诚话,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 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桃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 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远的也不过两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挑很多水,收入依然薄。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给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相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节省了体力又节省了时间。我经常在南门门洞一带看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势,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又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 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的粼粼清波。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选白《蓉城忆往》,有删改)[]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15.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3)  16. 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   17.将第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 )  18.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4)    三、写作(40)19.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时光赛道上,我们正忙碌地行走着,而那一段段逝去的生活却让我们忍不住回头观望,或温暖,或开心,或烦恼……引人无限回想。请以那段           的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温暖”“"“诗意”……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C 2.D 3.D 4.B 5.A 6.A  7.D 8.D 9.1D 2B 3)示例:舞会可以假面,生活不可假面。二、10.答案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11.答案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 母亲珍藏百衲衣12.答案 动作描写,”“抢”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抢百纳衣不顾一切的情形,表现了毋亲对孩子深深的爱13.答案 (示例)家长的爱护,父母宁可苦自己也不会亏待我,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的关心,在校园里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助……这些就是我的百衲衣14.答案 (示例1)应该摒弃。因为这些风俗确实带有迷信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健康成长。(示例2)不应该摒弃。这些风俗虽带有迷信成分,但也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乡情。它是当地人民融洽、和睦、友爱的纽带。15.答案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16.答案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打牙祭的内容,使对留饭的叙写更具体,也是对成都风俗的介绍,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激发了读者兴趣。17.答案设置了挑水人赤足究竟是为什么的悬念,引超读者兴趣,也使行文生出波澜。以设问句强调桃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了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18.答案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表达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三、19.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