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中华传统节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
展开作者/蔡亦慧 指导老师/高月兰
第①段:由诗句引出描写的传统节日。
第②段:和奶奶一起做包饺子的准备工作。奶奶的娴熟动作表现了她的能干。
第③段:奶奶教“我”包饺子的基本技巧。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将一勺肉馅儿放在饺子皮的中央,用手拿起饺子皮的一面,像折纸一样,和另一面对齐,然后轻轻按压肉馅和饺子皮边缘之间的空隙。这样,不仅把饺子包得更紧了一点,而且还给饺子增加了好看的花纹。我越包越快,一会儿就包了一大盘。哈哈,一个个又胖又圆的饺子正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入锅呢!
第④段:通过动作描写,具体展现了“我”包饺子的过程。
奶奶把饺子下进锅里。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香味,可真诱人啊!“饺子出锅啦!快来尝尝我宝贝孙女的手艺!”爸爸和妈妈迫不及待地尝着,“小宝贝,真棒!”他们一边吃一边不住地夸我。我得意地拿起筷子,瞅准一个大的,一下子就把它夹了起来,“啊呜”一口,一个饺子就进了我的肚子里。
第⑤段:品尝饺子的画面写得生动细致,展现了节日里一家人的幸福与温馨。
美好的春节,美味的饺子,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一想起那饺子的香味,我就馋得直流口水。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美味的饺子呢?
第⑥段:结尾表达对美好春节和美味饺子的怀念。
这篇作文,小作者所写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所写的内容是自己在奶奶的指导下学习包饺子的故事。 文章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做馅儿、包饺子的具体过程。最后,小作者高高兴兴地与家人分享美味的饺子,共度美好春节,真是其乐无穷。
小作者开篇由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引出中华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全文主要写了自己与奶奶一起包饺子、全家一起品尝饺子的经过。文章选材得当,紧紧扣住了这次单元习作的主题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作者/赵梓含 指导老师/吕亚杰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式引出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妈妈一起逛街市、猜灯谜。吃过午餐,我和妈妈兴冲冲地来到了城市中心广场,这里早已人山人海啦!广场上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金灿灿的元宝灯、惟妙惟肖的金猪灯、五颜六色的绣球灯……这里仿佛成了花灯的海洋,令我目不暇(xiá)接。
第②段:列举了不同样式的花灯,生动再现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让人如临其境。
“第六届灯谜会现在开始!”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猜灯谜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一盏盏花灯下悬挂着五颜六色的纸条,上面写着一条条谜语。一阵暖风吹过,纸条上下翻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我挤进人群,伸长脖子,看见了一条谜语:“孙悟空翻筋斗”。那不是“十万八千里”嘛,
第③段:巧妙运用一连串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猜灯谜的热闹情景。
我正要上前,一位哥哥抢先一步,说出了答案,夺走了奖品。唉,我怎么就不知道跑快一点儿呢?真是后悔莫及呀!
我继续往前走,边走边看,突然眼前一亮:“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我脱口而出:“日。”“对了!”我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扭头一看,只见一个叔叔笑眯眯地看着我,还递给我一包汤圆:“这是你猜对的奖品。”我微笑着接过汤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第④段:用连续的对话形式和生动的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喜悦的心情。
猜灯谜,领奖品,吃汤圆。元宵节,多么甜蜜哟!
第⑤段:结尾与标题呼应,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篇习作,小作者写的是元宵节和妈妈一起逛街市、参加灯谜会的故事。习作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主体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灯谜会的全景和自己猜灯谜、获得奖品的过程,场景描写生动。结尾简短有力,“元宵节,多么甜蜜哟!”这句话与标题照应,表达了自己过元宵节的甜蜜与快乐。
作者/奕阳 指导老师/王涵咏
第①段:点明元宵节习俗,为写搓汤圆作铺垫。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奶奶家。一进门,奶奶就笑眯眯地说:“今天是元宵节,我们一起动手做汤圆吧。”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好啊,好啊,我也要做汤圆!”奶奶把已经和好的面粉团子、调好的馅料从厨房端出来放到桌上。我一屁股坐下来,撸起袖子,不管三
七二十一,抓了一把面粉团子,随便搓了两下,再张开手掌仔细一瞅,哎呀,做出来的汤圆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看到我毛手毛脚的样子,奶奶说:“汤圆不是这样做的,我来教你。”
第②段:写“我”第一次做汤圆的情景,“毛手毛脚”的样子十分有趣。
只见奶奶先掰下一小块面粉团子,放在手掌上,把它搓圆后再压扁,接着把馅放在团子皮中间,然后用四周的团子皮把馅包起来,不让里面的馅漏出来。最后再把包好的汤圆轻轻地搓圆。瞧,汤圆在奶奶的手掌间滚来滚去,不一会儿,就变得圆溜溜的了,就像一个胖娃娃的圆脸蛋儿。那样子,可爱极了!
我静下心来,照着奶奶的样子做,不一会儿,一个圆溜溜的汤圆居然做成了。嘿,真有趣!这下子我信心大增,两只小手飞快地搓动,搓出的汤圆形状一个比一个好看。奶奶看到后,开心地笑了。
第③④段:按照先后顺序,运用“先、接着、然后”等关联词,把奶奶教“我”做汤圆的步骤写得清楚明白。
汤圆不仅好吃,它还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当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时,我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
第⑤段:结尾点明节日的寓意,表达自己过节的感受。
这篇习作,小作者写的是元宵节跟着奶奶学搓汤圆的经历。小小的汤圆,在小作者的手中滚动,由最初的“难看”到后来的“一个比一个好看”。文中对奶奶教自己搓汤圆时的一连串动作描写让习作画面感十足。结尾处对汤圆“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寓意理解,表达了小作者对传统节日、美好生活的感悟。
作者/邵子曦 指导老师/陈敏
第①段:“中秋节,吃月饼、赏圆月”,总起全文。
一大早,我和妈妈就上街买月饼,月饼的种类可真多呀!有火腿馅的,有豆沙馅的,有牛肉馅的,有椒盐馅的……各种馅的月饼,馋得我直流口水。妈妈知道我是“馋嘴猫”,所以每一种都买了一些。
第②段:描写买月饼的情景,一个“馋”字,为下文吃月饼作铺垫。
晚上,爷爷、爸爸和我把一张桌子搬到阳台上,我赶紧把美味的月饼小心翼(yì)翼地摆放在桌子上。没等奶奶和妈妈坐好,我就迫不及待地挑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豆沙馅月饼,在上面狠狠地咬了一大口,一下子,我满嘴都是豆沙香香甜甜的味道。不过一会儿,一个大月饼就被我吃得一干二净了。
第③段:生动描写“我”迫不及待吃月饼的有趣情景。
我们五个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那洁白的月亮像圆盘,又像一面镜子。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多么形象的诗句呀!
一阵清风把远处桂花的香味送到阳台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啊!那浓郁的香味真令人神清气爽。沐浴在这香气里,我好像到了仙境一般……
第④⑤段:重点写一家人在阳台上赏月的情景。桂花的香味为赏月增添情趣。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在阳台上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我想:这大概就是世间最幸福的时刻吧!
第⑥段:表达过节感受,点明文章主旨。
小作者中秋之夜与父母、爷爷奶奶一起赏月、吃美味的月饼,共同度过了一段祥和、美妙、幸福的时光。习作语言尤为出彩,如对月饼的种类、吃月饼的馋相、天上洁白的月亮、地上桂花的香味的描写,以及引用的李白的诗句和“世间最幸福的时刻”的感悟等,犹如颗颗明珠,熠熠生辉。
作者/聂子淳 指导老师/梅红
将牙齿比作“细瓷似的‘小士兵’”,生动有趣。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一次语文考试完后的第二天,梅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说道:“我们班这次考试成绩非常不好,特别是男生,提出批评!”“我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我自言自语道,还特别紧张,心里像有个小兔子在一蹦一蹦一样,并且出了一手的汗。当听到梅老师喊 “聂子淳”这个名字,接着报出了“86.5分”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平时我都是考90分以上啊!这次怎么只考了80多分?”
随后,我心惊胆战地一步、两步、三步……慢慢走上讲台,直到我拿到卷子,一看,我眼眶里顿时涌出了眼泪,接着一串泪珠从脸上滑过,最后落在卷子上,仿佛滚动着一粒粒珍珠。珍珠好像对我说:“男孩子,不要流泪。
这次考不好,下次再努力!好吗?”我在心里安慰自己别太在意一次的得失。
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惊慌与难过。
然后,我跟梅老师说:“这次我没有考好,能给我一次机会或者给我一张新的试卷,让我重做一次吗?”“好!我觉得你反思的态度非常好!”梅老师安慰我道。“耶!我可以重做试卷了!”我高兴地小声喊道。
我奋笔疾书,用了40分钟就做完了,但有些题目是抄原来试卷上的。接着,我急急忙忙又自信满满地跑到梅老师办公室去改卷子。这次得了97分,但卷子上写着“第二次测试”五个字。我悄悄地把这五个字涂抹掉,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虚荣心作怪,“我”主动向老师申请重做一遍卷子,这是“我”犯错的开始。
放学后,回到家,妈妈说:“儿子,这次语文成绩不错!但这里写了五个字,看不清楚。”妈妈觉得有些奇怪。 “我的老天爷呀,别让妈妈发现了。”我嘴里嘟哝道。 但最后还是被妈妈的“火眼金睛”发现了。我的脸红得像块红布,额头上冒着汗珠,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哭着说:“妈妈,我错了。”
最终,我老老实实地说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心里舒坦多了。妈妈用手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做人要诚实,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下不为例。”
拿涂改过的卷子给家长,错上加错。幸亏妈妈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我”的错误行为。
“宁愿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这一句话会永远伴随我的成长!
总结认识,升华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赵娜]小作者以发生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例来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要勇敢地认错,做一个诚实的人,“宁愿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小作者从平凡的生活中自主地进行总结,显示了其善于思考的品质。习作语言富有
特色,叙述流畅,用“细瓷似的‘小士兵’”来比喻牙齿,用“珍珠”来比喻眼泪,表现了小作者不俗的写作功底。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老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华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文章语言充满浓郁的“京味儿”,陈述朴素自然,流畅通达,且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
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的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过渡句:既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忙乱,又引出下文大人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情。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一段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写了家家赶做年莱、老少男女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呈现出一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全景式画面。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
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以上几句话分类写不同人群的活动,分别描写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在正月初一这天的活动,充实而快乐。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有删改)
第3单元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第3单元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2课时ppt、第1课时ppt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单元 国宝大熊猫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第7单元 国宝大熊猫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2课时ppt、第1课时ppt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6单元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第6单元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2课时ppt、第1课时ppt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