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质课件ppt
展开生态脆弱区(概念)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生态脆弱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3、时空波动性强;4、生态过渡性显著,环境梯度变化明显。
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主要类型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
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
我国生态脆弱区涉及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面积大、类型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明显,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
资料: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
我国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2、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3、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4、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5、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读图2-4—3,说出我国极度和重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极度和重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和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红土层盆地及红壤丘陵山地,行政区域涉及浙、闽、赣、湘、鄂和苏六省。
这里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为:土层较薄,肥力瘠薄,人为活动强烈,土地严重过垦,土壤质量下降明显,生产力逐年降低;丘陵坡地林木资源砍伐严重,植被覆盖度低,暴雨频繁,地表水蚀严重。
主要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种植茶、果等经济树种,增加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实施梯田化,发展水源涵养林,积极推广草田轮作制度,广种优良牧草,发展草畜沼肥“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改良土壤,减少地表径流,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强化山地林木植被法制监管力度,全面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在退化严重地段,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与黄土的易侵蚀性
加上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碳酸钙含量高,具有遇水崩解的特性,很容易受到流水侵蚀,发生崩解和滑坡。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
黄土高原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为300~ 650毫米,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7、8、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只占5%。夏季降水多为暴雨。
植被(作用)可以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地表,降低地表径流流速,有助于雨水下渗,使土壤涵养水分;还可以过滤淤泥,固定和改良土壤,大大减缓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作用较弱。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土高原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被大面积破坏,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它利用了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具有冬暖夏凉、少占耕地的优点,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杰作。目前黄土高原上约有3000万人居住在窑洞里。
窑洞的建造一般需要开挖黄土坡面,平整地面,堆置废弃土石,这会影响原来相对稳定的地貌、土壤、植被等下垫面条件,从而造成土壤侵蚀。同时窑洞、院落、道路集中排水也会对下游坡面、沟道造成侵蚀。此外,废弃的窑洞由于无人管理和缺乏修缮,雨季易坍塌,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地区,哪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曾达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区总面积的73%,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2课时(共2课时)
水土流失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多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农业减产。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不便耕种,甚至被废弃。
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贫瘠,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地退化、沙化和土壤盐渍化面积大,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黄土高原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在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河床抬高,引起洪涝灾害。
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加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
黄河下游因河床不断抬高而形成著名的“地上河”。“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引起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匮乏,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问题,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只得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平均每年大约需要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所以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造成的破坏。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植树种草能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在沟道里建淤地坝,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庄稼,治沙效果十分明显。
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3.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示意图
分析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
朱显谟院士是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他利用40余年总结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源、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抓(简称“28字方略”)。
“28字方略”的核心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这一做法既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潜力,又能从根本上消除强降雨时大量地表径流瞬时集聚,从而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实践证明,这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8字方略”提出的依据是什么?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黄土高原这种沟道多达100万条以上,遍及整个高原地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因此,对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不仅便于对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进行合理安排和加强统一管理,还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陕西绥德韭园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韭园沟为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条支沟,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沟壑。韭园沟流域面积约70.7平方千米,海拔820 ~ 1180米,年降水量约475毫米。流域内200米以上支沟337条,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34千米,沟壑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3.3%,地面坡度≥25°的地区占60%。
韭园沟于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根据多年的治理实践,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防治模式。
堙昴坡防线指分水岭和昴边线(谷缘线)之间的地段,在坡度25°以下的地段修水平梯田,作为粮食生产和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在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主要作为人工种草的饲草基地。
沟谷坡防线指昴边线和沟坡坡麓地段,坡度多大于25°,通过修水平沟、水平阶、梯田、鱼鳞坑等整地工程,营造乔灌林木。
沟道防线以修筑坝系工程为主,此为韭园沟主要水土保持工程。
韭园沟全流域共建有淤地坝200多座,可淤地500多公顷,治理效果明显。以韭园沟的支沟王茂沟小流域为例,该地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年输沙量由2.15万吨降为0.296万吨,年径流量由8.61万立方米减为1.24万立方米。
“保塬固沟”的治理方针,塬面农田整治和沟头防护工程;沟坡整地造林、发展果园、种植牧草;沟道修建拦蓄工程、营造防冲林的塬、坡、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还要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种植方式等措施,如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和轮作等;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取缔违法采矿企业,加快矿山生态治理修复。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由20世纪50—90年代的13亿吨减少为现在的3亿多吨,林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得以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现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27.2%;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17.9%。陕西省是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9%都集中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榆林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榆林,因秦代名将蒙恬率30万大军“树榆为塞”而得名,后历代战乱频繁、垦荒不断,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严重。20世纪40年代,榆林北部风沙区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千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榆林沙区面积约占其土地面积的48%,林木覆盖率只有1.8%,漫天黄沙,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开始了对沙漠的长期不间断治理。
榆林积极践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并且结合南北不同地貌,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针对性防治体系。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类型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走出了不断升级的科学治沙之路。通过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被治理、水治理、土壤治理相结合,一改(改良土地)、三化(林网化、水利化、园林化)、八配套(田、渠、水、林、路、电、排、技)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治理水平,保证了治理成效,让榆林的植树造林工作蓬勃发展。
在各大生态工程带动下,榆林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趋势,植树造林极大改变了沙区生态面貌,榆林走上“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
2018年,榆林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33万公顷,覆盖率由过去的1.8%提高到33%,年降水量近两年提高至500 ~ 600毫米。与此同时,榆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空气质量不断提高。榆林着力打造多层次绿色生态,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榆林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
2.榆林是如何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荒漠化治理的?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后历代战乱频繁、垦荒不断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严重。
2.(1)积极践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2)结合南北不同地貌,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针对性防治体系;(3)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课ppt课件,共43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备课ppt课件,共43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文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教材导读,知识体系,抗干扰,自然灾害,过渡性,类型多,经济相对落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