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学案
展开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 eq \b\lc\{(\a\vs4\al\c1(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
(2)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
(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 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
(2)×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络状分布。
(3)× 陡坡开荒往往带来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易发生洪涝灾害。
(4)×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而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5)D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材料一 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 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问题1 (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问题2 (区域认知)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
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比较多;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比较少。
[归纳提升] 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拓展延伸] 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具体如下表:
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矿产资源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M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 )
A.团块状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临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材料 盘山公路景观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方式的原因。
提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提示: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问题3 (综合思维)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归纳提升]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拓展延伸]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上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如图所示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植被 B.气候
C.河流 D.地形
(2)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噪声污染 B.提高通行效率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科技含量
(1)D (2)B [第(1)题,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故选项D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存在噪声污染;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故选项B正确。]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材料一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20世纪50年代伐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20年的时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问题1 (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提示: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提示:洪涝灾害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多;下游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加重等。
[归纳提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合理措施。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这样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2)题,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题组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A 2.C [第1题,a处与b、c、d处相比地形更开阔平坦,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形开阔平坦,在河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城市。]
题组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生产中的地理)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下图,回答3~4题。
3.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4.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3.C 4.B [第3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降低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4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教材P46-47活动
1.(1)图2—52为山区的聚落,图2—53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1)原因: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2)条件: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河流上游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教材P49活动
1.(1)第三级阶梯上多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大,故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随着海拔逐渐升高,人口密度不断减小,交通线路密度也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线路稀疏。
2.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征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教材P51-52活动
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因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沿河谷呈东西走向。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教材P53活动
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直接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1)主要是由于不断开挖水下浅滩,浅滩变深,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造成波浪、风暴潮对海岸的冲刷加强,海岸侵蚀速度急剧加快。
(2)认同。有时对地表形态微小的改变,会破坏原来的平衡,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材料中蓬莱西村所经历的灾害就是例证。
(3)①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例如,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填海造路、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②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例如,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地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原因分析
高原
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呈狭长的条带状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
平原
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地区
聚落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
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
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低些,成本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些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大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