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城镇化同步练习题
展开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巩固练习
读中亚某城市近30年的年均温上升幅度东西向变化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开发区东侧年均温上升幅度较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繁忙,尾气排放多 B.人口密集,温室效应强
C.建筑密集,地面辐射强 D.资源开发,废热排放多
2.该城市的水域最可能是( )
A.湖泊 B.稻田 C.水渠 D.海滩
海绵城市中的“湿塘”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功能。下图为“湿塘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湿塘”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地表径流 D.植物蒸腾
4.“湿塘”中沉泥区的主要功能是( )
A.调节气候 B.净化水质 C.调蓄水位 D.美化环境
5.下列城市问题中,“湿塘”能有效发挥作用减少其危害的是( )
A.内涝 B.雾霾 C.噪音 D.酸雨
长江中游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近几年由于土地利用发生复杂变化,有限的耕地资源被不断侵蚀,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图(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和不同地形起伏度下耕地数量转换特征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1995-2000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入率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A.生态环境政策 B.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C.当地重点发展耕种业 D.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7.关于两图描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减少量在1995~2000年达到最大 B.耕地净减少量与地形起伏度成正相关
C.耕地利用转型主要发生在起伏度较小的地形区 D.2000~2005 年耕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环境改善
8.统计发现在耕地转化中平原区较集中,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一带一路”带动平原地区发展 B.平原城市化水平较高
C.平原地区原有耕地较为集中 D.平原地区产业转出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开始由单向流动为主逐渐向双向流动转变。部分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增幅减缓甚至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回落。总体来看,我国流动人口正呈现出从一线城市流向三四线城市或中西部城市的迹象,中国版的“逆城市化”已经开始显现。下图是上海和北京人口流动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中国版“逆城市化”在许多一线城市开始显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一线城市环境污染相对较重 B.一线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C.中西部人才落户政策的吸引 D.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关于图中上海和北京流动人口变化或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的流动人口变化率高于北京 B.上海的流动人口变化与北京同步
C.流动人口减少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D.流动人口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下图为甲、乙两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在城镇化人口比例从20%到50%的过程中( )
A.甲国发展早于乙国 B.甲国发展比乙国快 C.甲国历时比乙国短 D.两国发展进程一致
12.图中( )
A.甲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B.甲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
C.中国和乙国情况相符 D.乙国的逆城镇化现象较为普遍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也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下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不透水路面与自然路面相比,不透水路面( )
A.下渗明显增多 B.地表径流加大 C.地面蒸发增加 D.地下径流增多
14.为缓解“城里看海”的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 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提高透水路面比率
15.下列有关水循环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③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为济南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16.下列场所附近适合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是( )
①学校、医院 ②住宅小区 ③高架路口 ④隧道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下列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加的是( )
A.5~6时 B.7~8时
C.1l~12时 D.16~17时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为疏解伦敦人口问题,政府在距市中心50千米的半径内建设了8座卫星城,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引进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在伦敦的辐射带动下,8座卫星城已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区域之间联系密切的多中心网络型空间。下图示意伦敦都市圈分布。
(1)结合材料,说明伦敦对周边卫星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2)说明伦敦都市圈的建设对伦敦自身发展的意义。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长江三角洲地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化进程快,发展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随着城市化进程,长江三角洲农业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1)与1985年相比,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有哪些变化?
(2)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总结该区域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数量的关系。
城市等级 | 服务范围 | 数量 |
高 |
|
|
低 |
|
|
(3)根据材料推测城市化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带来的变化并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规划图,图示序号表示城市的基本功能区。
(1)图中城市功能区①为 ,②为 ,③为 。
(2)描述该市②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简述该城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D2.A3.C4.B5.A6.A7.C8.C9.B10.D11.A12.C13.B14.A15.D16.A17.C
18.(1)伦敦发展多种现代化交通与卫星城相连接,随着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中心区部分工业企业的迁入,产业得到发展;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伦敦中心区人口的迁入;为卫星城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促使其在各自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卫星城的产业优化起示范作用,引领伦敦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
(2)疏散伦敦中心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区通过产业的优化,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19.(1)部分乡镇变为城市,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分布密度增加;大部分城市人口增加,等级提高,城市等级体系更完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
城市等级 | 服务范围 | 数量 |
高 | 大 | 少 |
低 | 小 | 多 |
(3)结构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乳畜业比重上升;粮食作物比重降低,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原因: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增加,蔬菜、乳肉等市场需求量扩大;城市郊区地价上升,需生产更高产值的农产品。
20.(1)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2)分布特征:位于城市盛行风方向的垂直郊外。原因:为城市外围,地价较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减少对城市造成的大气污染。
(3)问题: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交通拥堵等。建议: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卫星城;加快城市交通建设。
高中第二节 城镇化第一课时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城镇化第一课时课后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二节 城镇化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二节 城镇化巩固练习,共9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课后测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图不能说明的是,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经济意义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