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上海2022高三历史冲刺卷。共七套,是原卷和解析版。试题是最新的四道大题格式。
- 二轮拔高卷5(原卷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5(解析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6(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7(原卷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7(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二轮拔高卷6(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6(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学东渐,东汉末年瘟疫,“贫穷田舍汉”,一叶知“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高考上海市模拟卷(解析版)一、西学东渐(18分)西学: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东渐:东传。西学东渐就是指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入的过程。西学东渐的主题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中国社会变动的曲线,就是西学东渐的主线。(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10分)主题核心思想代表人物了解世界 A 林则徐、 B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奕䜣、D 、张之洞等救亡图存进化论等维新思想E( 、 )严复等民主革命 F 孙中山等科学启蒙 G ,马克思主义胡适、鲁迅、H( 、 )等——以上材料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方平教授相关讲义整理(2)早期西学东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对当时的中国有何影响?(8分) 二、东汉末年瘟疫(16分)材料一注:《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时期史学家。(1)《后汉书》属于何种体裁的史书?该史书体裁的首创者是谁?材料中“建宁、惠平、光和、建安”属于何种纪年方式?(4分) 为了研究瘟疫对东汉社会的影响,该同学找了以下材料材料二:“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千)、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时俱逝,痛可言那?”(徐、陈、应、刘与孔融、王粲、阮瑀同为建安文学七子,其中5人同一年死于瘟疫。)——曹丕《与吴质书》(此信写于建安二十三年)材料三:张仲景写《伤寒论》背景“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196-220年)以来,犹末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国书店,1993年材料四:“东汉晚期,疫疠之灾造成的痛苦与不安弥漫整个社会,僧侣能够适时提供治身心的佛法,故能勃然而兴。”——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册(2)问题:根据材料二、三、四,请协助该同学完成瘟疫对东汉社会影响的概括。(4分) (3)从该同学所找的1-4段材料看,是否可以得出东汉末年瘟疫频发并产生重大危害的结论?结合上述材料证史价值说明理由。(8分) 三、“贫穷田舍汉”(33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关注、治理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何种赋役?(4分) 材料二 A.“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B.“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C.“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 (2)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也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请写出材料二中相应赋役制度的名称并按时间先后排序。(9分) 材料三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王梵志《贫穷田舍汉》(3)①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4分)②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A直接史料/ B间接史料)。(2分) (4)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 (双选)(4分)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认识。(8分) 四、一叶知“秋”(33分)材料一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训》材料二 随着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有的茶园面积达千亩以上,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9世纪末,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另外,英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35%的关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茶叶产区虽然扩大,产量提高,但很少规模生产,经营方法一如既往。……茶叶的种植、制造和出售,都是出于本地茶农之手,他们墨守长久相传的、刻板的制茶方法。……一家一户的小茶园基本依靠家庭成员进行采摘,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时间参差不齐,老嫩齐采,不分等级。……茶农则多采取最原始的肩挑背扛的传统方式把茶叶运到市场上去,风吹日晒,加上拖延的时间长,以致未经烘烤的茶叶迅速凋萎了。材料三 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正是在19世纪,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了距离,茶叶贸易只是在双方差距加大过程中露出的小小的冰山一角而已……——以上材料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下半期中国与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总体趋势有何变化?(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比较中印对英茶叶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3)“19世纪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了距离”,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背景。(8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盛衰?(15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7(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帝国风貌,英国工人队伍与社会立法,“轴心时代”之文明,双元革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6(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学东渐,东汉末年瘟疫,“贫穷田舍汉”,一叶知“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5(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上的“黄金期”, 历史之眼看奥运, 文化之旅,晚清外交的变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