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上海2022高三历史冲刺卷。共七套,是原卷和解析版。试题是最新的四道大题格式。
- 二轮拔高卷2(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3(原卷版) 试卷 3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3(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4(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 二轮拔高卷5(原卷版) 试卷 2 次下载
二轮拔高卷4(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4(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时空”透视古代中国, 棉花,罗塞塔石碑,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变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高考上海市模拟卷(解析版) 一、“时空”透视古代中国(21分)(1)将如图中字母所代表区域(或政治中心)与对应历史阶段作联系(填写字母)(12分)①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 ②儒家文化发源 ③大一统帝国初建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⑤士大夫政治确立 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自秦帝国建立后,历代王朝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边疆管辖,促进民族融合。按主题“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完成表格(填写数字)(9分)①雅克萨之战 ②宣政院印章 ③十三行遗址 ④西域都护府复原图 ⑤步辇图⑥伊犁将军府 ⑦平定郑氏政权 ⑧金瓶掣签 ⑨粟特人形象的唐代陶俑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不符合主题的措施 二、 棉花:撬动世界的植物(30分)2021年3月,新疆棉花事件掀起了新一轮棉花战争,再次引发热议。材料一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棉纺织物是古代印度4-5千年前的三件棉织品残片。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在罗马帝国棉纺织品成为贵族垂涎的物品。11-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棉花通过3条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元代,棉花在江南广泛种植,松江成为全国棉织品中心,16世纪开始行销到欧洲,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陆地棉因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在世界各地得到栽培和种植。——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述棉花的传播与贸易情况。(8分) 材料二 1784年,英国商人塞缪尔在曼切斯特建造了一个使用水力纺织机的棉纺厂,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美洲加勒比的棉花,产品一部分销往欧洲,一部分运往非洲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还有一部分送往美洲,供给自己家族那里蓄养的黑奴。——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述的历史现象。(10分) 材料三 (3)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认识“棉花是撬动世界的植物”这一观点。(12分) 三、罗塞塔石碑(22分)罗塞塔石碑不仅仅呈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其辗转流变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殖民历史的体现。材料一 如图为1799年于埃及拉希德镇发现的罗塞塔石碑(诞生于公元前196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材料二 石碑的制作是为了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讲述了一个权力与妥协的故事。……但在今天,石碑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不同语言记录了三遍。其一是官方的古希腊语,另两种则是古埃及语的两种形式,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文字,以及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①)文字。……在此之后,(②)都曾统治过埃及,石碑虽得以保存,但上面的内容始终没人看得懂。期间石碑也转移到了拉希德,也就是如今的罗塞塔镇。——(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推测罗塞塔石碑上同时刻有希腊语和埃及语言的原因。(4分) (2)请将材料二中的空缺补充完整(填写字母)(10分)①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文字是(2分)A.楔形文字B.象形文字C.印章文字D.线性文字②从罗塞塔石碑诞生直至被发现期间,有哪些政权统治过埃及?(8分)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E.印加帝国 F.桑海帝国 G.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H.俄罗斯帝国 材料三 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时间事件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179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专家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1801年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1802年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1817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杨提出石碑文字上刻有托勒密字样,但未能破解文字。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了所有的文字破译工作。1883年大英博物馆中已有大约五万件埃及古代生活藏品(包括拉美西斯胸像和其他巨型雕塑),埃及展厅扩大。1917年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3)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罗塞塔石碑命运的看法。(8分) 四、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变迁(27分)人类的活动从陆地逐步走向海洋。人类的海洋权益观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缓和西班牙、葡萄牙之间日益尖锐的海上矛盾,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斡旋下,两国接受教廷仲裁:划出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这条由西班牙、葡萄牙和教廷三方裁定,划分西、葡两国海上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先河。各国法学家对此展开激烈论辩,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其《海上自由论》(1609年出版)中,严厉抨击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对贸易与航路的垄断,提出了著名的“公海自由”思想,时至今天,已成为国际法一项基本原则。17世纪开始,各国对划分领海与公海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相应的海洋法的发展。荷兰法学家宾刻舒克指出:领海界限应当是以领海国家火炮射程所及范围为限。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公认的确定领海宽度的衡量标准。此后300年里,伴随火炮射程不断提高,各国逐渐将领海宽度向外延伸。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召开,先后通过四个公约。但当时发达国家主导了会议。1960年第二次国际海洋法会议因发达国家与广大亚非拉国家激烈分歧,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背景下,直到1982年,119个国家才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重申了传统的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关键问题具有指导和裁定作用。——据刘戟锋等著《海洋纪事》整理(1)据材料梳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形成的四个阶段。(配伍)(4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A.提出公海自由理论 B.各国进行公海领海划分的实践尝试C.国际协调形成世界性海洋规约 D.早期殖民国家协商划分势力范围(2)你认为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演变受到了哪些时代环境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演变?(15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7(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帝国风貌,英国工人队伍与社会立法,“轴心时代”之文明,双元革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6(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学东渐,东汉末年瘟疫,“贫穷田舍汉”,一叶知“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轮拔高卷5(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上的“黄金期”, 历史之眼看奥运, 文化之旅,晚清外交的变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