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学案
展开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学习目标 | 1.结合实例,利用地图、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等资料,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表现,说明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卫星遥感影像、地图等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方式,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过程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变化,理解人类合理改造地表形态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 |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今天,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2)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
①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②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
(2)坡度
①坡度超过7°,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
②坡度超过25°,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3)坡向
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形 | 平原 | 山区 |
限制因素 | 较少 | 较多 |
线路形态 | 网络状分布,线路较直 | 迂回前行,坡度较陡的路段呈“之”字形 |
工程造价 | 较低 | 较高 |
判断
1.所有的平原都是人口密集区。( × )
2.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逐渐减弱。( √ )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 产生影响 |
修建梯田 | 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
修筑堤坝 | 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
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 | 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
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 | 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
采石、采矿 | 改变地表形态 |
堆放矸石、废矿石 | 形成人造丘冈 |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破坏植被 | 会加速地表侵蚀 |
植树种草 | 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
大量引用河水 | 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
营造防护林 | 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
探究点一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下图是某地盘山公路景观图。
1.[区域认知]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答案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低的公路。
2.[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答案 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人地协调观]图中盘山公路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答案 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1.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 原则 | 原因 |
运输方式 |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成本较低 |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 |
线路走向 |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
平原地区线路选择受限制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 |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 |
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损失 | |
线网密度 |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较小;修建线路成本高 |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 |
建设成本 | 山地、丘陵高于平原、盆地 | 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建设、运营成本高 |
2.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
拓展延伸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 | 聚落分布 | 原因分析 | 聚落形态 |
高原地区 |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 呈狭长的条带状 |
山区 |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
平原地区 | 聚落分布密集区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更适宜聚落发展 | 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部分聚落沿河、湖、海发展,呈带状分布 |
(2020·山西祁县中学月考)下图是“台湾岛山地、河流和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台湾岛铁路线路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矿产 B.河流 C.气候 D.地形
2.台湾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如果必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业
C.为了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D.多通过居民区,增大客货运量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台湾岛多山地,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图中铁路线沿海呈环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平原地区,建设难度较小,通行较安全,D正确。第2题,山区坡度大,公路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之”字形可以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C正确。“之”字形增加了线路的长度,增加了建设成本,不是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或发展旅游业,A、B错误。山区居民区较少,“之”字形弯曲是因地势起伏设置的,不是因居民区设置的,D错误。
(2020·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读“丽江古城平面图”,回答3~4题。
3.与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有关的是( )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B.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
C.受夏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
D.北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进入
4.丽江古城形成和发展利用的有利地形条件有( )
①丽江坝子西北部地势平坦,便于筑城 ②引雪山融水进入城中,航运便利 ③向东南方向敞开,有利于夏季风进入 ④北有山岭阻挡冬季风,冬无严寒 ⑤纬度较低,白昼长,冬季温暖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A错;日照时间长,气温高,B错;受夏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C正确;北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进入,会使当地冬无严寒,但对夏季气温影响不大,D错。第4题,丽江坝子西北部地势平坦,便于筑城;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有利于夏季风进入;北依象山、金虹山,山岭阻挡冬季风,冬无严寒;雪山融水量较小,不适宜发展航运;纬度较低,白昼长,冬季温暖,不属于地形条件。①③④正确,选A。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答案 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 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综合思维]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 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改变海岸线的形态,形成新的人工地貌。
图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020·甘肃岷县一中期末)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
5.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增加旅游景观
C.防治土地盐碱化 D.提高粮食产量
6.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畜牧业 ③水稻种植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5.A 6.A
解析 第5题,草方格沙障可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侵蚀,同时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A对。第6题,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分条件较差,不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水稻种植业,故选A。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中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建造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读图回答7~8题。
7.云南哈尼梯田规模巨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8.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第8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均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下图所示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读图完成1~2题。
1.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运输量大
C.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D.公路运输价格低
2.图中公路建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
A.通过更多山村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线路密度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第2题,在山区,为了降低线路坡度,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公路往往建成“之”字形。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3~4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4.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4题,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全国文综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5~7题。
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7.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 5.D 6.B 7.B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 000 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第6题,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第7题,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
读下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地势( )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东北高,西南低
9.该地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
A.灌渠周围 B.河口
C.河流交汇处 D.河流沿岸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图示地区主要河流干流大多向东流,说明该地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第9题,结合村落位置可知,该地聚落的分布特点是位于河流沿岸。
(2020·山东济南重点中学模拟)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
A.>3 000 m的区域 B.500~1 000 m的区域
C.100~500 m的区域 D.≤25 m的区域
11.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
答案 10.D 11.B
解析 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上人口数。从图中各海拔范围内人口比重和面积比重分析可得在≤25 m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大;3 000 m以上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小。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0~500 m的区域,该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势较平坦,B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A错;随海拔升高,我国人口先增加后减少,C错;高原地区人口少,但面积并不大,D错。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图回答12~13题。
12.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13.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工程建设费用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13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4~15题。
14.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增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5.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题意可知,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土层薄不是影响农作物增产效果的因素,而是改变地形形态;该山区降水变率在增产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断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据此判断,C正确。第15题,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降低,坡度和缓,水土流失减少,增施肥料不易跑肥,保肥效果好,土壤肥力明显增加,农业增产明显;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有微小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很小,因而改变地形坡度对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日照时数影响很小。综上分析,B正确。
16.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中公路干线在建设时多采用高架形式(如右上图),主要目的是( )(2分)
①保证行车安全 ②节省土地 ③避免交通线路相互干扰,增加安全性 ④减少建设费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该地区为发展乙、丙两聚居地的经济,计划建设与公路干线相连的公路,图中Ⅰ、Ⅱ、Ⅲ三种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方案,试比较说明理由。(5分)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建设多采用如图中右侧下图的形式,试分析其建设分布特点和原因并填写在下表中。(8分)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 原因 |
|
|
|
|
答案 (1)D
(2)Ⅰ 三种方案中,Ⅱ方案线路较短,但跨越山地,施工难度最大;Ⅲ方案路程与Ⅰ方案接近,但Ⅲ方案路程沿线只经过丙聚居地,与公路建设的目的不相符。相比之下,Ⅰ方案较为合理。
(3)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 原因 |
沿山间谷地分布 | 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施工难度较小 |
坡地上呈“之”字形 | 减小坡度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
17.(2019·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答案 (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解析 第(1)题,该地区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起伏和缓的谷地和山间盆地,且耕地总面积小(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分布分散,单个地块的面积小。第(2)题,解答本题需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干热,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流越过山岭时,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加之谷地地形较为闭塞,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谷地气温高(热);受地形阻挡,进入谷地的水汽较少,且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不易形成降水,从而导致谷地降水少(干)。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学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学案设计,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廿一,下半年来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学案设计,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