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中学七,下列调查中,最适合采用全面调查,为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京改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13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他们的预赛成绩各不相同,现取其中前6名参加决赛,小红同学在知道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A.方差 B.众数 C.平均数 D.中位数2、某班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得知该班获得奖励的情况如下表:项目人数级别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市级111区级322校级17512已知该班共有27人获得奖励(每位同学均可获得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多项奖励),其中只获得两项奖励的有13人,那么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可能获得的奖励为( )A.3项 B.4项 C.5项 D.6项3、对于数据3,3,2,3,6,3,10,3,6,3,2.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不正确的结论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4、某中学七(1)班的6位同学在课间体育活动时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单位:个)如下:122,146,134,146,152,121.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152,134 B.146,146 C.146,140 D.152,1405、下列调查中,最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A.检测生产的鞋底能承受的弯折次数B.了解某批扫地机器人平均使用时长C.选出短跑最快的学生参加全市比赛D.了解某省初一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长6、为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现将九年级(1)班同学一周的体育锻炼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已知锻炼7小时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2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40名 B.锻炼时间为8小时的学生有10名C.平均数是8.5小时 D.众数是8小时7、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 B.C. D.8、某校“安全知识”比赛有16名同学参加,规定前8名的同学进入决赛.若某同学想知道自己能否晋级,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绩,还需要了解16名参赛同学成绩的(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方差9、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为了简明扼要地介绍空气的组成情况,较好地描述数据,最适合使用的统计图是(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D.频数直方图10、请根据“2021年全运会金牌前十排行榜”判断,金牌数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排名12345678910代表团山东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湖北福建湖南四川辽宁金牌数A.36 B.27C.35.5 D.31.5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某城市有120万人口,其中各民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则该市少数民族的人口共有________万人.2、小玲家的鱼塘里养了2 500条鲢鱼,按经验,鲢鱼的成活率约为80%.现准备打捞出售,为了估计鱼塘中鲢鱼的总质量,从鱼塘中捕捞了3次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鱼的条数平均每条鱼的质量第一次捕捞20第二次捕捞10第三次捕捞10那么,鱼塘中鲢鱼的总质量约是________kg.3、一组数据:3、4、4、5、5、6、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_____.4、甲乙两人参加竞聘,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分别是是a,b,甲两项得分分别是90和80,乙两项得分分别是84,89,按规则最终成绩高的录取,若甲被录取,则a,b之间的关系是_____5、若一组数据85、x、80、90、95的平均数为85,则x的值为________.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某单位要招聘1名英语翻译,甲、乙两人报名参加了4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 听说读写甲90808578乙78828588如果把听、说、读、写的成绩按3:3:2:2计算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的平均成绩高?请说明理由.2、体育老师对七年级男生进行引体向上测验,以做7个为标准,超过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下表是第四小组7名男生的成绩记录:姓名小明小彬小亮小山小强小刚小飞与标准个数的差值2-103-2-31(1)将上表中各人与标准个数的差值按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2)成绩最差的是谁?他与最好成绩相差多少?(3)平均每人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3、下表是七年级(2)班3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表(已破损).成绩(分)5060708090100人数(人)2573已知该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6分.(1)求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设此班3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为,中位数为,求的值.4、某学校计划在八年级开设“折扇”“刺绣”“剪纸”“陶艺”四门校本课程,要求每人必须参加,并且只能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为了解学生对这四门课程的选择情况,学校从八年级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部分信息未给出)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决下列问题:(1)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为 名,补全条形统计图(画图并标注相应数据);(2)“陶艺”课程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3)若该校八年级一共有1000名学生,试估计选择“刺绣”课程的学生有多少名?5、为了了解秦兵马俑的身高状况.某考古队随机调查了36尊秦兵马俑,它们的高度(单住:cm)如下:172,178,181,184,184,187,187,190,190,175,181,181,184,184,187,187,190,193,178,181,181,184,187,187,187,190,193,178,181,184,184,187,187,190,190,196(1)这36尊秦兵马俑高度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2)你能据此估计出秦兵马俑的平均高度吗?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解析】【分析】由于有13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要取前6名参加决赛,故应考虑中位数的大小.【详解】解:共有13名学生参加比赛,取前6名,所以小红需要知道自己的成绩是否进入前六.我们把所有同学的成绩按大小顺序排列,第7名学生的成绩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所以小红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决赛.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用中位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要使“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获奖最多,则让剩下的人中的一人获奖最多,其余获奖最少,只获一项奖励,用总奖励减去各部分的奖励即可得获奖最多的人的项目个数.【详解】解:根据题意,要使“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获奖最多,则让剩下的人中的一人获奖最多,其余人获奖最少,只获一项奖励,则获奖最多的人获奖项目为:项.故选:C.【点睛】题目主要考查数据的整理、处理,理解题意,理清在什么情况下获奖最多是解题关键.3、C【解析】【分析】直接根据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求解即可得出答案.【详解】数据3出现了6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3,故①正确;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2,3,3,3,3,3,3,6,6,10,处于中间位置的是3,所以中位数是3,故②错误;平均数为,故③、④错误;所以不正确的结论有②、③、④,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众数、众数和平均数,掌握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4、C【解析】【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出现了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46个;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为:121,122,134,146,146,152,则中位数是(个.故选:.【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各知识点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C【解析】【分析】根据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解答.【详解】解:A、检测生产的鞋底能承受的弯折次数,具有破坏性,适合采用抽样调查;B、了解某批扫地机器人平均使用时长,具有破坏性,适合采用抽样调查;C、选出短跑最快的学生参加全市比赛,精确度要求高,适合采用全面调查;D、了解某省初一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长,调查数量较大且调查结果要求准确度不高,适合采用抽样调查;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6、D【解析】【分析】根据频数之和等于总数,频数定义,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众数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求解.【详解】解:A. 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10+20+15+5=50名,故原选项判断错误,不合题意;B. 锻炼时间为8小时的学生有20名,故原选项判断错误,不合题意;C. 平均数是小时,故原选项判断错误,不合题意;D. 众数是8小时,故原选项判断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频数、加权平均数、众数等知识,理解相关概念,看到条形图是解题关键.7、B【解析】【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列出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数据:a,b,c,d的权数分别是3,1,2,1∴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关键是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列出算式.8、B【解析】【分析】由中位数的概念,即最中间一个或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可知16人成绩的中位数是第8名和第9名的成绩.根据题意可得:参赛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进入前8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中位数,比较即可.【详解】解:由于16个人中,第8和第9名的成绩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故同学知道了自己的分数后,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知道这16位同学的成绩的中位数.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各有局限性,因此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9、A【解析】【分析】根据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数直方图各自的特点选择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要求直观反映空气的组成情况,即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应选择扇形统计图.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但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据;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显示在各个不同区间内取值,各组频数分布情况,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10、D【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定义解答.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第5、6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详解】解: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第5名和第6名的金牌数是36、27,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故选D.【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中位数的意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二、填空题1、18【解析】【分析】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这个市的总人口80万,把这个市的总人口看作单位“1”,其中朝鲜族、满族和回族都是少数民族,要求该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需要先求出该市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再根据百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总人口乘少数民族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出少数民族的人数.【详解】120×(6%+4%+5%)=18(万人).该市少数民族人口共有18万人故答案为:18.【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从图中读出数据,找出单位“1”,再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求解.2、3600【解析】【分析】首先计算样本平均数,然后计算成活的鱼的数量,最后两个值相乘即可.【详解】解:每条鱼的平均重量为:千克,成活的鱼的总数为:条,则总质量约是千克.故答案为:3600.【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样本估计总体,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样本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质量总条数,能够根据样本估算总体.3、5【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处在中间的数或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3、4、4、5、5、6、8,最中间的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的定义,熟记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4、a>1.5b【解析】【分析】先表示甲乙的加权平均分,再根据甲被录取列不等式即可.【详解】甲的加权平均分为:90a+80b乙的加权平均分为:84a+89b∵甲被录取∴甲的分数>乙的分数∴90a+80b>84a+89b,解得a>1.5b,故答案为:a>1.5b.【点睛】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答.5、75【解析】【分析】只要运用求平均数公式即可求出.【详解】由题意知,(85+x+80+90+95)=85,解得x=75.故填7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概念.熟记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甲的平均成绩高,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甲的平均成绩高,∵甲的平均成绩:(分),乙的平均成绩:(分),,∴甲的平均成绩高.【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要注意各部分的权重与相应的数据的关系,熟记运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1)-3<-2<-1<0<1<2<3;(2)小刚成绩最差,他与最好成绩相差 6个;(3)平均每人做了7个引体向上【解析】【分析】(1)将各人与标准个数的差值按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即可;(2)根据表格可知小刚成绩最差,他与最好成绩相差 3-(-3)= 6个;(3)计算出每个人做的引体向上的个数后相加,求平均数即可.【详解】解:(1)-3<-2<-1<0<1<2<3;(2)3-(-3)= 6,小刚成绩最差,他与最好成绩相差 6个;(3),平均每人做了7个引体向上.【点睛】本题考查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求平均数,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并熟练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3、(1)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160.【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设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x、y;得方程=76与x+y+2+5+7+3=30;解方程组即可.(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求出a,b的值就可以.【详解】解:(1)设该班得80分的有人,得90分的有人.根据题意和平均数的定义,得,整理得,解得.即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因为80分出现8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第15、16两个数均为80分,所以,则.【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建立等量关系.4、(1)50;见解析;(2)36°;(3)200名【解析】【分析】(1)根据折扇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求出调查的学生总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其它课程的人数,求出剪纸的人数,从而补全统计图;(2)用选择“陶艺”课程的学生数除以总人数,再乘以360°即可得出答案;(3)用八年级的总人数乘以选择“刺绣”课程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即可.【详解】解:(1)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为:(名,剪纸的人数有:(名,补全统计图如下:故答案为:50;(2)“陶艺”课程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3)根据题意得:(名,答:估计选择“刺绣”课程的学生有200名.【点睛】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5、(1)这36尊兵马俑高度的平均数是185cm,中位数是185.5cm,众数是187cm;(2)一般而言,可以估计秦兵马俑的平均高度为185cm左右【解析】【分析】(1)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求解平均数;把给出的此组数据中的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此组数据的中位数;这些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此组数据的众数;(2)根据平均数回答即可.【详解】解:(1)(172+175+178×3+181×6+184×7+187×9+190×6+193×2+196)÷36=6660÷36=185(cm),∴平均数为185cm;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72,175,178,178,178,181,181,181,181,181,181,184,184,184,184,184,184,184,187,187,187,187,187,187,187,187,187,190,190,190,190,190,190,193,193,196,∴中位数为:(184+187)÷2=185.5(cm);∵此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187,∴所以此组数据众数是187(cm),答:这36尊兵马俑高度的平均数是185cm,中位数是185.5cm,众数是187cm;(2)∵这36尊兵马俑高度的平均数是185cm,∴一般而言,可以估计秦兵马俑的平均高度为185cm左右.【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的运用,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一组数据,下列调查中,适合用普查方式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调查中,最适合抽样调查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个.,某教室9天的最高室温统计如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