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酵母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B.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C.蛙的红细胞在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D.衰老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
【答案】
B
【分析】
1、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2、细胞相对表面积的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成正比,细胞大小与相对表面积成反比。
3、细胞衰老主要有以下特征:(1)细胞内的色素会出现积累的现象。(2)细胞内的水分会减小,体积相应的也会变小,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减小。(3)细胞的呼吸速度会减慢,细胞核的体积会增大等。
【详解】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遗传物质通过细胞向下一代传递,A正确;
B、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B错误;
C、蛙的红细胞分裂属于无丝分裂,在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C正确;
D、衰老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较低,细胞代谢缓慢,D正确。
故选B。
2.如图是对噬菌体、蓝藻、变形虫和衣藻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
B.甲与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叶绿体
C.丁组中的生物细胞中均具有核膜
D.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
【答案】
B
【分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生物细胞没有核膜,另外,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没有染色体等结构;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衣藻是真核生物。
【详解】
A、甲组中的生物有噬菌体(病毒,无细胞结构)和变形虫(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均没有细胞壁,A正确;
B、甲组的生物和乙组中的蓝藻都无叶绿体,因此甲与乙的分类依据不是有无叶绿体,B错误;
C、丁组中的生物细胞变形虫和衣藻均有细胞核,均具有核膜,C正确;
D、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丙组无染色体,丁组有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铁,不能合成血红蛋白引起的
B.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CaCO3是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答案】
C
【分析】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
A、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乏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因为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A正确;
B、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生物体与水分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
B.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与根部细胞液浓度有关
C.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较高
D.缺水时,动物体的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
A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
A、贮藏中的种子含有水分,只是结合水含量相对较高,以保持休眠状态,A错误;
B、水分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主要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有关,因此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与根部细胞液浓度有关,B正确;
C、自由水与细胞代谢强弱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较高,C正确;
D、缺水时,动物体的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维持水平衡状态,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比值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水/自由水:衰老细胞比幼嫩细胞高
B.O2/CO2: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染色体数/核 DNA 数:有丝分裂后期比有丝分裂前期高
D.蛋白质/脂质:线粒体内膜比外膜高
【答案】
B
【分析】
1、水对生命活动的影响:(1)对代谢的影响:自由水含量高—代谢强度强。(2)对抗性的影响:结合水含量高—抗寒、抗旱性强。
2、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该过程中氧气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二氧化碳从线粒体产生后进入细胞质基质。
3、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自由水所占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衰老细胞比幼嫩细胞代谢慢,因此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衰老细胞比幼嫩细胞高,A正确;
B、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其中氧气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二氧化碳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因此细胞内 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核DNA数=1:1;有丝分裂前期,一条染色体上2个DNA分子,染色体数/核DNA数=1:2 ,故染色体数/核DNA数:有丝分裂后期比有丝分裂前期高,C正确;
D、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含有有氧呼吸酶,蛋白质含量高,故蛋白质/脂质;线粒体内膜比外膜高,D正确。
故选B。
6.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0.5h时,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只发生单向运动
B.0〜2h内,KNO3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C.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D.0时刻时,KNO3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细胞液的浓度
【答案】
D
【分析】
据图分析:0~2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详解】
A、0~2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说明原生质体失水量大于吸水量,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发生双向运动,故在0.5h时,水分子在细胞原生质层两侧发生双向运动,A错误;
B、由图可知,0~4h内,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由此可推知整个实验过程中KNO3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B错误;
C、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C错误;
D、0~2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所以0时刻时,KNO3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细胞液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7.成链状的多肽分子式为C22H34O13N6,该多肽水解产物中只含有下列3种氨基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个C22H34O13N6分子水解需要5个水分子
B.1个C22H34O13N6分子中有5个肽键相连接
C.1个C22H34O13N6分子完全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D.1个C22H34O13N6分子中存在1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竣基
【答案】
D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3、分析题图中的3种氨基酸:分析题图中的3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可知,每种氨基酸只含一个N原子,因此根据氮原子的数目可确定,分子式为C22H34O13N6的肽链中含有6个氨基酸。
【详解】
A、由分析知,分子式为C22H34O13N6的肽链中含有6个氨基酸,合成1个该多肽链时产生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6-1=5个,A正确;
B、结合A项分析,因为肽键数等于水分子数,因此该多肽中含有5个肽键,B正确;
C、题图中三种氨基酸分子中只有谷氨酸含有2个羧基,假设谷氨酸的数目为X,则多肽链中的氧原子数=4X+2(6-X)-5=13,解得X=3个,C正确;
D、题图中的3种氨基酸的R基中均不含氨基,且只有谷氨酸的R基中含有羧基(每分子谷氨酸中含有1个),则1个C22H34O13N6分子中存在游离的氨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数=1+0=1个、存在游离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1+3=4个,D错误。
故选D。
8.酵母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培养酵母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要给培养装置通气或振荡;在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却需要密封发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适合研究细胞呼吸方式
B.通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旺盛的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
C.密封发酵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酵母菌通气培养和密封发酵都能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
C
【分析】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可释放大量能量,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由于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可为菌体繁殖提供大量能量。
【详解】
A、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适合研究细胞呼吸方式,A正确;
B、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B正确;
C、酵母菌密封发酵时,即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仍然储存在不彻底氧化分解所形成的有机物中,C错误;
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D正确。
故选C。
9.下列实验材料及试剂的选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A
酶具有催化作用
蛋白块、蛋白酶、蒸馏水
B
酶具有专一性
淀粉、蔗糖、淀粉酶、碘液
C
酶具有高效性
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氯化铁
D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淀粉、淀粉酶、碘液
A.A B.B C.C D.D
【答案】
B
【分析】
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
A、蛋白块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减小,所以用蛋白块、蛋白酶、蒸馏水可检验酶具有催化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进行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时,应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而不能使用碘液检测,因为无论蔗糖是否反映,其与碘液均不会发生反应,B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相比,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更快,能够体现酶具有高效性,C不符合题意;
D、淀粉遇碘液会变蓝,可根据加入碘液后蓝色的程度来判断淀粉的分解量,从而确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C.可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
D.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和核膜直接相连
【答案】
D
【分析】
1、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如各种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
A、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A正确;
B、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故可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纯净的细胞膜,C正确;
D、内质网膜与细胞膜和核膜直接相连,和高尔基体膜之间通过囊泡进行间接联系,D错误。
故选D。
11.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表示脱氧)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α~Pβ~Pγ.下列有关dATP分析正确的是( )
A.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苷组成
B.细胞内生成dATP常与吸能反应相关联
C.只有连接Pγ的化学键断裂才能为生物活动提供能量
D.通过标记α位的P可使新合成的DNA带有标记
【答案】
D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dATP与ATP结构类似,从其结构简式可知,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A错误;
B、细胞内生成dATP时,有能量的储存,需要消耗能量,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连接Pβ、Pγ的化学键断裂都会释放大量能量,都能为生物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
D、通过标记α位的P,由dA-Pα组成的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之一,故通过标记α位的P可使新合成的DNA带有标记,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给水稻提供14CO2,其根细胞在缺氧环境有可能出现14C2H5OH
B.给玉米提供H218O,其体内可能产生18O2,C18O2,H218O,C6H1218O6
C.用15N标记某种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中含有15N的部位一定是肽键
D.小白鼠吸入18O2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气体中也可能含有C18O2
【答案】
C
【分析】
用15N标记氨基酸,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2),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H218O。
【详解】
A、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6H12O6,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进行无氧呼吸时,14C6H12O6会分解形成14C2H5OH,A正确;
B、给玉米提供H218O,18O在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H218O→18O2,在玉米有氧气呼吸第二阶段中H218O→C18O2,在玉米有氧气呼吸第三阶段中18O2→H218O,在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C18O2→C6H1218O6,有氧气呼吸第一阶段中C6H1218O6→C3H4l8O3 (丙酮酸),因此给玉米提供H218O,其体内可能产生18O2,C18O2,H218O,C6H1218O6,C3H4l8O3,B正确;
C、用15N标记某种氨基酸,N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和R基上,因此用15N标记某种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中含有15N的部位有肽键或R基或肽链一端的氨基上,C错误;
D、小白鼠吸入18O2,有氧气呼吸第三阶段中18O2→H218O,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O,D正确。
故选C。
13.经32p充分标记的某动物精原细胞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先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紧接着再连续进行了两次细胞分裂(第2次和第3次),若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比例、含32p的核DNA比例均为1/2,则该细胞不可能处于( )
A.第2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 B.第2次分裂(减I分裂)后期
C.第3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 D.第3次分裂(减II分裂)后期
【答案】
B
【分析】
分析题意,经32P充分标记的某动物精原细胞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先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紧接着再连续进行了两次细胞分裂”,可能是进行两次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
【详解】
A、由于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32P标记,经过第二次DNA复制后,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的一条链上含有32P标记,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内只有一半染色体上有标记,因此第2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比例为1/2,含32P的核DNA比例也为1/2,A正确;
B、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32P标记,经过第二次DNA复制后,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的一条链上含有32P标记,在第2次分裂(减Ⅰ分裂)后期,只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着丝点并没有分裂,因此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均有32P标记,B错误;
C、如果在第2次有丝分裂后期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全部移向细胞的一极,那么该细胞在第3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只有1个DNA分子被标记,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第3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比例、含32P的核DNA比例均为1/2,C正确;
D、在第2次(减Ⅰ分裂)分裂时,由于只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产生的次级性母细胞中仍然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因此第3次分裂(减Ⅱ分裂)后期含32P的染色体比例、含32P的核DNA比例均为1/2,D正确。
故选B。
14.果蝇(2N=8)是研究遗传学的重要模型动物.如图为雄性果蝇体内不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的部分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a等于16,c等于4
B.若图示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则b等于4,d等于1
C.若③细胞内有X染色体,则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D.若①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答案】
C
【分析】
据图可知,②时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均加倍,说明应该处于着丝点分裂之后的状态,即图中①②③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和末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后、末期。
【详解】
A、①到②变化后染色体条数加倍,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染色体组数目为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均加倍,则a等于16,c等于4,A正确;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数目相等,a等于8,b等于4,c等于2,d等于1,B正确;
C、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均有X染色体,因此若③细胞内有X染色体,则该细胞可能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错误;
D、图示①②③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和末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始终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若①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C。
15.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漏斗内(S1)和漏斗外(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达到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到渗透平衡时,S1和S2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S1>S2
B.若吸出漏斗管内△h以内的液体,则重新平衡时,△h的髙度保持不变
C.若在漏斗管内外加入少量蔗糖酶(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则重新平衡时,△h=0
D.内外液面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相等
【答案】
B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的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
A、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为S1>S2,A正确;
B、若吸出漏斗管内△h以内的液体,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减小,则重新平衡时,△h的高度会下降,B错误;
C、若在漏斗管内加入少量蔗糖酶(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蔗糖可被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增加,液面会先上升,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漏斗液面将会下降,最终△h=0,C正确;
D、内外液面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16.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B.选用花生种子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可能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加热发生紫色反应
D.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备用
【答案】
B
【分析】
分析柱形图:小麦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脂肪含量最少;大豆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最后是脂肪,适宜用作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材料;花生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肪。
【详解】
A、小麦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淀粉,淀粉不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用花生子叶切片,制作装片,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B正确;
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的蛋白质,不需要加热,C错误;
D、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使用,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单个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B.草履虫、变形虫等均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属于个体水平
D.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答案】
C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
A、多细胞生物体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故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A正确;
B、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C错误;
D、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可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B.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C.RNA聚合酶起作用时,细胞一定发生了分化
D.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浆细胞消耗ATP分泌抗体
【答案】
B
【详解】
A、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存在于叶绿体中,但是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所以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B正确;
C、细胞分裂过程中也有蛋白质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C错误;
D、浆细胞分泌抗体是胞吐方式,不需要载体的协助,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若m为腺嘌呤,则b可能是DNA或RNA
②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③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④若由b构成的核酸通常含有两条链,则a为脱氧核糖
⑤组成化合物b的元素有C、H、O、N、P五种
⑥a属于不能水解的糖,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⑦若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⑧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m共四种
⑨烟草叶肉细胞、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数依次是5、4和8、4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答案】B
【分析】
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m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则化合物a是五碳糖,有两种即核糖和脱氧核糖;化合物b是核苷酸,也有两种即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详解】
①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①错误;
②若a为核糖,则化合物b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②错误;
③若m为尿嘧啶则是RNA特有的结构,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③正确;
④若由b构成的核酸通常含有两条链,则该核酸为DNA,则a为脱氧核糖,④正确;
⑤b核苷酸的元素有C、H、O、N、P,⑤正确;
⑥a是五碳糖是单糖不能再水解,但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⑥错误;
⑦若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为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⑦错误;
⑧幽门螺杆菌含有DNA和RNA,所以含有的m碱基有5种(A、T、G、C、U),⑧错误;
⑨烟草是植物,既有DNA也有RNA,但遗传物质为DNA,碱基有A、G、C、T4种,核苷酸就有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只含有RNA,故碱基只有A、U、C、G4种,核苷酸有4种,⑨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③④⑤,共三项。
故选B。
20.蔗糖酶能够催化蔗糖水解。下表是在同一温度下研究蔗糖酶和蔗糖含量(质量分数)对水解反应速率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实验一
实验二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蔗糖酶含量
0%
1%
2%
4%
5%
2%
2%
2%
2%
2%
蔗糖含量
10%
10%
10%
10%
10%
0%
5%
10%
20%
3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0
25
50
65
65
A.实验一中,酶含量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含量
B.实验二中,蔗糖含量高于20%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含量
C.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有差异,因变量相同
D.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 ℃,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
【答案】
A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4、分析表格:实验一的自变量是蔗糖酶的浓度,因变量是相对反应速度,酶浓度低于5%时,随着酶浓度的升高,相对反应速率加快,说明酶浓度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度的因素是酶浓度;实验二的自变量是蔗糖(底物)浓度,因变量是相对反应速率,蔗糖浓度高于20%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快,说明蔗糖浓度高于20%后限制反应速度的因素是蔗糖酶浓度。
【详解】
A、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5%时,随着酶浓度的升高,相对反应速率加快,说明酶浓度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A错误;
B、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快,说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B正确;
C、实验一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实验二的自变量是底物浓度,可见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所以无关变量有差异,两组的因变量相同,都是相对反应速率,C正确;
D、当该实验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时,实验温度升高5°C,酶活性会降低,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D正确。
故选A。
21.下列是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几种研究,错误的是( )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DNA和蛋白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用含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探究DNA分子复制的方式
C.用小球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分析可研究暗反应的途径
D.用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示踪实验,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答案】
A
【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等方面。
【详解】
A、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用含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新合成的DNA子链会含有15N,根据新合成DNA的离心结果可用来探究DNA分子复制的方式,B正确;
C、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用小球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分析可研究暗反应的途径,C正确;
D、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用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示踪实验,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D正确。
故选A。
22.实验人员将某种生长良好的绿色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暗处理 1 h,再保持相应温度不变,置于2500 lx 光照强度下处理1 h,分别测定植物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得到数据如图所示。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27℃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速率 为 5 mg/h
B.28℃时,该植物经上述处理后的有机物净 积累量为 3 mg
C.29℃时,该植物于2500 lx 光照强度下昼夜12 h交替进行,一昼夜有机物积累0 mg
D.30℃时, 该植物1h光合作用有机物净积累量 为2 mg
【答案】
C
【分析】
不同温度条件下暗处理 1 h,有机物的减少量代表呼吸速率;置于2500 lx 光照强度下处理1 h,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相比,有机物的增加量+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
【详解】
A、27℃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速率 为3+1+1=5 mg/h,A正确;
B、28℃时,该植物经上述处理后,有机物的增加量即为积累量,为 3 mg,B正确;
C、29℃时,该植物呼吸速率为3mg/h,于2500 lx 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为3+3=6mg/h,昼夜12 h交替进行,一昼夜有机物积累3×12=36 mg,C错误;
D、30℃时, 该植物1h光合作用有机物净积累量 为1+1=2 mg,D正确。
故选C。
23.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一定相同
B.改变基因的结构,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C.根据氨基酸序列可以写出确定的mRNA碱基序列
D.中心法则各途径的进行会受到蛋白质的影响
【答案】
C
【详解】
A、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所以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一定相同,A正确;
B、基因的结构改变导致遗传密码改变,但是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所以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B正确;
C、一个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所以根据氨基酸序列不能确定mRNA的碱基序列,C错误;
D、中心法则各途径的进行都需要酶的催化,所以会受到蛋白质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据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为蛋白质,则b为某些 RNA,c包含性激素,d包含氨基酸
B.b、c、d 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细胞代谢
C.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酶、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D.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都需体液运输并在作用完之后都要被灭活或被转移
【答案】
B
【分析】
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氨基酸(如谷氨酸、甘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动物激素:由动物的内分泌细胞或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的调节方式就是激素调节。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如性激素,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
【详解】
A、若a为蛋白质,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则b包括某些 RNA,激素中部分激素属于蛋白质,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所以c包含性激素,神经递质种类很多,有氨基酸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所以d包含氨基酸,A正确;
B、b是酶,其作用是催化,不调节生命活动,c、d 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细胞代谢,B错误;
C、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酶作为催化剂,催化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大多数生物化学反应,激素和神经递质作为调节的信息分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C正确;
D、激素调节需体液运输并与特定靶细胞或器官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且在作用完之后要被灭活,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之后被相关酶水解或被重新摄取利用,D正确。
故选B。
25.将正常生理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不同溶液环境中,其中①②溶液环境为能保持蛙离体器官生理活性的任氏液。实验处理及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测结果
①
适宜强度刺激坐骨神经
腓肠肌收缩
②
适宜强度刺激腓肠肌
腓肠肌不收缩
③
降低膜外K+浓度,与①同等强度刺激坐骨神经
腓肠肌收缩
④
降低膜外Na+浓度,与①同等强度刺激坐骨神经
腓肠肌不收缩
A.①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分析】
神经细胞膜内外的Na+和K+的存在对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兴奋性至关重要。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引起的。在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
【详解】
在完整的反射弧中,用适宜强度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直接刺激腓肠肌,腓肠肌也会收缩,所以①正确,②错误。降低膜外K+浓度,使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外流的K+更多,膜内电位更低,用相同强度刺激坐骨神经,不一定引起腓肠肌收缩,③错误。降低膜外Na+浓度,用相同强度刺激坐骨神经,内流的Na+减少,有可能无法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腓肠肌不一定收缩,也有可能动作电位减小,收缩减弱,④错误。
故选A
26.某科技小组用水平放置的燕麦幼苗做重力引起的向性运动实验,图1为燕麦幼苗放置的初始状态,图2为实验结果,甲、乙为远地侧或近地侧的生长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根处,甲为远地侧,IAA含量低于乙(近地侧)
B.在芽处,甲为近地侧,IAA含量高于乙(远地侧)
C.0-20min内,IAA的运输方式没有极性运输
D.若实验前除去芽的尖端,芽处不会出现图2实验结果
【答案】
C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抑制生长。极性运输就是将物质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送到形态学下端。
【详解】
A、在水平放置的燕麦根处,生长素表现为两重性,所以甲为远地侧,IAA含量低于乙(近地侧)生长快,A正确;
B、在水平放置的燕麦芽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甲为近地侧,IAA含量高于乙(远地侧),生长快,B正确;
C、0-20min内,IAA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但是还没有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在近地侧与远地侧分布均匀,其伸长长度相等,C错误;
D、生长素是由尖端产生的,若实验前除去芽的尖端,则不能产生生长素,芽处不会出现图2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27.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蝗虫侵入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
A.在0~3月期间,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B.在蝗虫侵入后的第2个月,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与0~2月相比,3~4月期间蝗虫的种内斗争加剧
D.在4~7月期间,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答案】
A
【分析】
据图分析:蝗虫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然后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第2个月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第2个月和第3个月由于其它物种的迁入,种群的增长率明显变小,接着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处于波动中。
【详解】
A、据图可知:0-2月增长速率大于2-3月增长速率,但在2月时出现转折,故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并非保持不变,A错误;
B、在2月曲线出现转折,即在此前速率一直增长,此后增长速率减小,即在蝗虫侵入后的第2个月,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
C、与0-2月相比,3-4月蝗虫数量增长明显减慢,且蝗虫数量大于0-2月,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故3~4月期间蝗虫的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
D、4~7月期间,蝗虫种内斗争加剧,且在7月在K值上下波动,此时的环境容纳量小于原先的环境容纳量,即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D正确。
故选A。
28.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其中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其中甲的基因型为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含5条染色体
B.乙的基因型为AbRXTY
C.丙含2条常染色体
D.丁的基因型不是aBr就是ABr
【答案】
C
【分析】
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由于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且甲的基因型为AbRXTY,则该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详解】
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说明经过交叉互换产生的A和b基因也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因此AbRXTY含有4条染色体,A错误;
B、甲的基因型为AbRXTY,含有同源染色体,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同时根据题干信息,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甲的基因型为AbRXTY,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若发生在B与b之间时,在产生AbRXTY的同时,乙细胞的基因型ABRXTY,若发生在A与a之间时,在产生AbRXTY的同时,乙细胞的基因型abRXTY,因此乙的基因型为ABRXTY 或 abRXTY,B错误;
C、根据B的解析可知,丙和丁细胞的基因型为aBr或abr,a基因和b(或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因此丙和丁细胞中中含有2条染色体,C正确;
D、交叉互换可能发生在A与a之间,也可能是B与b之间,故丁的基因型可能为aBr、abr、ABr,D错误。
故选C。
29.农业生产中,农民经常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措施不能实现增产的是( )
A.在初夏晴天中午,对温室大棚进行通风或施放干冰处理
B.对温室中的作物,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C.种植水稻时,应缩小株距和行距,以增加水稻植株的数量
D.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去掉作物下部衰老变黄的叶片
【答案】
C
【分析】
温室蔬菜净光合速率高时(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积累有机物量就多;
根据题意,要提高温室蔬菜的产量,可通过增大昼夜温差,适当降低夜间温室内温度,使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减少;而白天温度适当提高,增大总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产量。
【详解】
A、初夏晴天中午,植物会出现“午休”现象,故对温室大棚进行通风或施放干冰处理,增加CO2供应,可促进光合作用,可实现增产,A错误;
BD、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可通过增大昼夜温差、及时去除老叶等措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增加有机物的积累,能够实现增产,BD错误;
C、种植水稻时,作物种植应合理密植,株距、行距过小会增加有机物的消耗,不利于作物增产,C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30.荷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主要功能性成分为荷叶碱,作用机制如下图(图中A、B为细胞结构的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__,其增大生物膜面积的方式是__________。
(2)B是__________,对其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是__________。
(3)据图分析荷叶碱降低细胞脂肪含量的作用机理:荷叶碱通过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过程①,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过程②,从而降低脂肪含量。
(4)肉鸡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含荷叶碱的饲料,可降低肉鸡的脂肪含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利用若干只1日龄幼鸡来探究荷叶碱在饲料中的最适添加比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2) 细胞核 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3) 抑制 促进
(4)用含有不同比例荷叶碱的饲料饲喂1日龄幼鸡,相同时间后,测定鸡的脂肪含量
【分析】
图中A是线粒体,B是细胞核,荷叶碱进入细胞核后,引起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了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分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了生物膜的面积,所以A是线粒体。
(2)B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3)分析图示,荷叶碱进入细胞核后促进了脂肪分解关键物质基因的表达,即促进②过程,抑制了脂肪合成相关物质基因的表达,即抑制过程①,从而降低了脂肪的含量。
(4)实验目的是“利用若干只1日龄幼鸡来探究荷叶碱在饲料中的最适添加比例”,自变量是荷叶碱在饲料中的比例,因变量是鸡的脂肪含量,所以实验思路是:用含有不同比例荷叶碱的饲料饲喂1日龄幼鸡,相同时间后,测定鸡的脂肪含量。如果脂肪含量最低,即为最适的添加比例。
【点睛】
本题考察了荷叶碱对脂肪的调节过程,考生需要分析图中结构,分析出各结构的名称,理解荷叶碱的调节过程,需要考生分析并理解。
31.光补偿点(a)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b)是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的最小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当光强在a点以上继续增加时,光合作用速率呈比例地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呈直线关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假如光照12h,黑暗12h,要保证作物生长,平均光照强度至少应控制在_______以上。
(2)种植过密的作物群体中,底层叶片所受的光照往往在a点以下。这些叶片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作物减产的原因之一。
(3)从结构上看,阴生植物用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的输导组织欠发达, 据此解释为什么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较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a
(2)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消耗其他部位的光合产物
(3)由于输导组织欠发达,一方面造成水分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光合作用产物的输出受阻造成积累,导致光照强度较低时,光合作用速率就不再增加,所以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低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光补偿点(a)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b)是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的最小光照强度。据此分析作答。
(1)光补偿点(a)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当光强在a点以上继续增加时,光合作用速率呈比例地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呈直线关系,假如光照12h,黑暗12h,要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平均光照强度至少应控制在2a以上。
(2)农作物种植密度过大,底层叶片所受的光照往往在a点以下,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消耗其他部位的光合产物,所以会导致作物减产。
(3)从结构上看,阴生植物用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的输导组织欠发达,水分运输能力弱,另一方面光合产物输出受阻造成有机物积累,导致光照强度较弱时,光合速率不在增加,使得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较低。
【点睛】
本题依托光补偿点(a)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的信息,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以多种植物为食。下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适度放牧会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__。禁止放牧后,草原上某植物种群的数量呈_________(填“J型”或“S型”)增长。过度放牧导致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减弱,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价值。
(2)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若草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减少,对碳循环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 “S”型 间接 (生物的)种间关系 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体内的碳元素回归到无机环境减少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适当放牧可以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禁止放牧后,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某种植物的增长曲线依然是S型。过度放牧导致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减弱,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若草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减少,则分解有机物减少,导致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体内的碳元素回归到无机环境减少。
33.水稻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现有纯种有芒易感病水稻和无芒抗病水稻若干,为确定两对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请设计杂交试验并以遗传图解的形式进行说明。
(2)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①现有纯种有芒抗病和非纯种有芒抗病杂交,F1 代随机交配后代出现有芒易感病植株,则亲本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__。 ②进行一组杂交实验 ,F1代表现型为有芒抗病、有芒易感病、无芒抗病、无芒易感病,其数量比为 3∶1∶3∶1,让 F1自交则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_______;让F1中纯合子随机交配则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纯种有芒易感病水稻和无芒抗病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代进行自交,统计F2代表型极其比例。 若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F2 表现型比1∶2∶1;若 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 F2 表现型比为 9∶3∶3∶1。
(2) AABB×AABb,AABB×AaBb 9/16 1/2
【分析】
依题意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验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
(1)为确定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是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还是2对同源染色体上,以纯种有芒易感病水稻和纯种无芒抗病水稻为实验材料,仿照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程序,可确定该杂交实验的思路为:将纯种有芒易感病水稻(AAbb)和纯种无芒抗病水稻(aaBB)进行杂交,得到F1(AaBb),让F1进行自交,统计F2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AB、Ab、aB、ab,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芒抗病(A_B_)∶有芒易感病(A_bb)∶无芒抗病(aaB_)∶无芒易感病(aabb)=9∶3∶3∶1;若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Ab、aB,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有芒易感病(AAbb)∶有芒抗病(AaBb)∶无芒抗病(aaBB)=1∶2∶1。
(2)若上述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这两对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现有纯种有芒抗病(AABB)和杂合有芒抗病(AABb或AaBB或AaBb)杂交,F1随机交配后代出现有芒易感病植株(A_bb),说明亲本杂合有芒抗病植株必然含有b,进而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②现进行一组杂交实验,F1表现为有芒抗病、有芒易感病、无芒抗病、无芒易感病,其数量比为3∶1∶3∶1,即F1中有芒∶无芒=1∶1,抗病∶感病=3∶1,由此推知:双亲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基因型为1/8AaBB、1/4AaBb、1/8Aabb、1/8aaBB、1/4aaBb、1/8aabb,让 F1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在F1的纯合子中,其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2aaBB、1/2aabb,产生的配子为1/2aB、1/2ab。可见,让F1中纯合子随机交配,则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1/2aB×1/2aB+1/2ab×1/2ab=1/2。
【点睛】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对于(1)题,应仿照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程序来设计杂交实验,并依题意,准确定位亲本纯种有芒易感病水稻和纯种无芒抗病水稻的基因型,进而推知F1的基因型并分这两对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和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这两种情况推知实验结果。解答(2)题,应以题意中呈现的“上述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为切入点,确定这两对基因遗传时所遵循的遗传规律,进而对相关试题进行解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三模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