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4第四单元-05语文园地-课件0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778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4第四单元-05语文园地-课件0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778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4第四单元-05语文园地-课件0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778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4第四单元-05语文园地-课件04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7785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4第四单元-05语文园地-课件04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7785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04第四单元-05语文园地-课件04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7785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获奖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获奖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赏析古诗,课后拓展,板书设计,课时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日积月累”中学习古诗词。(难点)
诗人韦应物: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的前两句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理解关键词“独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语文园地四《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完美版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中心很明确,作者介绍,日积月累,写作背景,朗读指导,诗歌大意,诗歌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优秀ppt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同位置,第2句话,第1句话,赵州桥非常雄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第四单元14 蜜蜂完美版课件ppt,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拼音写词语,课时1,课时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