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再到“参与”的过程。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装,慢慢地西装衬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滩。20世纪30年代,西式服装已成为上海服装界主流。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上海 ( )
A.是接受西式服装最早的地区
B.民众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C.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
D.西装比传统服装更优越
2.(2021河南焦作期末)晚清时期,大量的日本食品逐渐传入中国,如鲍鱼干、鱼翅、海参、海带和干贝等特别受中国人的欢迎,日本食品紫菜、调料味精等也相继传入中国。这说明,晚清时期 ( )
A.“崇洋媚外”风气日益盛行
B.物质消费生活出现西化现象
C.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D.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日渐富足
3.鸦片战争后,北京以及部分省会城市的建筑在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这表明 ( )
A.建筑领域呈现中西合璧的趋势
B.传统生活习俗逐渐被抛弃
C.清末生活西化只出现在大城市
D.西方文化已经被国人接受
4.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这反映了 (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5.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约30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序》《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6.(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违法论。”发出上述通告的应是 ( )
A.太平天国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军阀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7.(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29年,全国大学女教师276人,形成为一个职业群体。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说明 ( )
A.女性普遍获得平等就业机会
B.妇女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C.北京是中国女权运动发源地
D.传统伦理纲常受到了一定冲击
8.辛亥革命时期及以后,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
A.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题组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9.(2020福建莆田高一期末)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定假日总天数逐渐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增多,如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法定假日。这些变化说明 ( )
A.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B.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C.国人追求更舒适的生活
D.生活水平决定经济发展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1912年3月2日,孙中山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 )
A.强调信念一致 B.强化公仆意识
C.充实人民语言 D.彰显平等精神
2.(2021北京朝阳期中,)1912年,《申报》描绘当时政府工作人员时说:“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卷烟,身着哔叽服,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 ( )
A.上海市民生活已经全盘西化
B.西式生活方式冲击社会传统
C.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趋于消亡
D.民国政府宣传倡导移风易俗
3.()近代某一时期,有报纸刊载以下内容:“一生酷爱女缠脚,二八佳人唤奈何!三更痛得双脚缩,四季不断将脚摩,五官呈露郁闷态……十美无不大脚婆。”这反映出当时 ( )
A.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社会习俗出现积极变化
C.女性各项权益得到保障
D.处于五四运动时期
4.(2021浙南名校联盟期末,)下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该画描述的是当时一所女校大门口,路人围观女学生放学的场景。该画反映了 ( )
A.传统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已突破
B.思想观念束缚近代社会转型
C.女性受教育权利得到普遍认可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5.(2021山西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一月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禁烟令,历数鸦片的危害。1912年3月,内务部发布禁赌令。这表明 ( )
A.国民革命推进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B.孙中山变革具有急躁冒进特点
C.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
D.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比较曲折
题组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6.(2020湖北十堰高一期末,)下面为1980—2012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农村居住水平低于城镇
B.人们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
C.城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D.住房商品化发展逐渐失控
题组三 综合题组
7.(2020浙江衢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服饰是清军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饰与装饰……至于其形制,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在其演变过程中渗透交融。如所服之袍渐趋宽大等,是任何政令都无法制止的。
——摘编自华梅《中国服装史》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
——摘编自康有为《戊戌奏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军入关后清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进入近代以后中国服饰变化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理由。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1.C | 2.B | 3.A | 4.D | 5.B | 6.B | 7.D | 8.D |
9.A |
|
|
|
|
|
|
|
1.C 材料反映了近代上海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服,逐渐地西装衬衫、长衫马褂并行,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装成为上海服装界的主流,这表明近代上海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民众穿西装早晚的比较,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众接受新生事物有渐进的过程,B项错误;西装、传统服装各有优点,D项错误。
2.B 材料中的“大量的日本食品逐渐传入中国……特别受中国人的欢迎”,反映了晚清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反映日本食品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不能夸大为“崇洋媚外”风气的盛行,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这一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处于贫困状态,D项错误。
3.A 依据材料可知,在北京传统四合院中出现了玻璃窗和外国式柱子,这体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即中西合璧的趋势,A项正确。西方建筑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不能说明传统生活习俗逐渐被抛弃,B项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仅从材料无从得出,排除。
4.D 依据题干“男女重平等”“自由结婚乐”“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婚嫁旧俗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近代中国的婚嫁旧俗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生主义影响巨大,故B项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5.B 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的书目中包括了张之洞、袁世凯等朝廷大员的文章,说明当时废止缠足借助了官方的权威,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题目中的1904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故C项错误。上海天足会提倡废止缠足,但不代表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传统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6.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推行剪辫易服法令,从剪发到易服,一系列的变革之风,渗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也强烈地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开始了,B项正确。
7.D 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女性开始走向各大工作岗位,这说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对传统的伦理纲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D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材料无法得出北京是中国女权运动发源地的结论,C项错误。
8.D 依据“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错误。
9.A 增加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可以让民众更好的休息,进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材料中政府增加法定假日,反映出其对民生的重视,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能力提升练
1.D | 2.B | 3.B | 4.B | 5.C | 6.C |
1.D 材料中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平等,彰显了平等精神,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信念的内容,A项错误;强化公仆意识主要是针对官厅“职员”,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错误;称谓的变化不是为了充实人民语言,C项错误。
2.B 根据“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式生活方式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习俗,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国政府宣传倡导移风易俗的信息,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一生酷爱女缠脚……三更痛得双脚缩……十美无不大脚婆”可知当时报纸提倡妇女不缠足,促进社会习俗出现积极变化,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报纸上提倡女性不缠足,不能得出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也不能得出女性各项权益得到保障的结论,A、C两项错误;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4.B 材料中路人对女学生上学不能理解,持好奇甚至嘲讽的态度,说明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束缚着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从画作寓意来看,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没有被打破,A项错误;C项中的“普遍认可”说法绝对,排除;D项中的“开始”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C 材料“颁布禁烟令”“内务部发布禁赌令”体现的是政府对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在20世纪20年代,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C 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不断增加,反映出城镇的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7.答案 (1)原因:政府强制推行,民族交融。趋势:由拘束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建议:强制命令官员易服而朝,允许平民自由着装。理由:我国的衣服独异,不利于与外国交流;辫发与近代化不相容;改变服饰,可以更新社会风气,推动维新变法。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得出政府的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在其演变过程中渗透交融”可得出民族交融的推动。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建议”主要是强制命令官员改变服装上朝,同时允许百姓自由着装。“理由”根据材料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可得出我国的衣服独异,不利于与外国交流;根据材料二“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得出辫发与近代化不相容;根据材料二“令百官易服而朝……更新之气,光彻大新”可得出改变服饰,可以更新社会风气,推动维新变法。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3页。
人教版 (新课标)18 罗斯福新政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18 罗斯福新政巩固练习,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