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与造物者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与造物者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掌握第二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预习思考概论:《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接着便正面写西山,写得曲折生姿。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奇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筏”,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合作讨论一、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第二段内容概要: 1.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 )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 )指异( )之。2.遂命仆人过湘江,缘( )染溪,斫( )榛莽,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 )踞而遨(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翻译: 3.其高下之势,岈然( )洼然,若垤( )若穴,尺寸千里,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 )山之特立,不与培塿( )为类。.悠悠乎( )与颢气( )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 )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 4.引( )觞( )满酌,颓然( )就( )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 )形释,与万化( )冥合( )。翻译: 5.然后知吾向( )之未始游,游于是( )乎始,故为之文( )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翻译: 二.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课后作业一.默写名句1.遂命仆人过湘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其高下之势,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望如一。3. 悠悠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4.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不知日之入。____________,自远而至, 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二.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凿壁借光》)[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 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译文: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译文: 自助餐● 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所 在 句 子本 字词 义僇自余为僇人戮(受)刑辱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趋往、赴古今异义所 在 句 子句 中 古 义今 义披到则披草而坐拨开盖或搭在肩背上凡是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两个词,凡是这个所有的然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表承接,接着颓然颓然就醉摇摇晃晃的样子精神萎靡不正于是游于是乎始从此连词,表承接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介词,朝着天际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两个词,天空,交会天边虚词多义所 在 句 子词性和用法词 义其其隙也,则施施而行连词,表假设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代词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代词那些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地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却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承接才 词类活用所 在 句 子词词 义名词—动词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文写作文章名词—状箕踞而遨箕像簸箕一样形容词—动词入深林,穷回溪穷走到……的尽头形容词—名词无远不到远远方的山水萦青缭白青,白青山、白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远处形容词—意动始指异之异以……为异,认为……奇特形容词—使动倾壶而醉倾使……倾尽,全部倒出特殊句式句 子补全、还原、找标志句 意省略句居是州居(于)是州居住在这个州因坐法华西亭因坐(于)法华西亭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始指异之始指(之)异之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特别故为之文以志故为之文以志(之)所以为此写篇文章来记载它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也”为判断句标志这年,是元和四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者,皆我有也“……者……也”为判断句标志自认为凡是这个州里有奇特形态的山水,都是我享受过的。定后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以为凡是州之异态者山水同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劝学(节选)学案,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劝学(节选)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会比喻描绘】,【学会比喻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