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19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60首水调歌头,第58首,第59首,第60首,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8首 行路难(其一)
·第59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行路难(其一)唐 李白金樽①清酒斗十千②,玉盘③珍羞④直⑤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⑥?长风破浪会⑦有时,直挂云帆⑧济⑨沧海。
重点注释①金樽: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皿。②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③玉盘:对盘子的美称。④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⑤直:同“值”,价值。 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⑦会:终将。⑧云帆:高高的帆。 ⑨济:渡。
背景知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重点赏析(1)炼字①“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与开头两句中的“金”“清”“玉”“珍”形成对比,反衬诗人内心的悲苦、迷茫。②“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修辞手法一、二两句以极为夸张的笔法起笔,强调美酒美食的价格昂贵,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3)典故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了姜尚在碧溪垂钓、伊尹梦乘舟过日边的典故。②“长风破浪会有时”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宋
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本诗引用这一典故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4)表现手法①反衬。一、二两句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反衬诗人悲苦、失望的心情。
②五、六两句是对偶句,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内心的惆怅和迷茫,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5)情感表现了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之前的迷茫,诗人失望与抱有希望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又不愿向现实屈服,表现了希望重新崛起、有为于当世的愿望。
作品主旨这首诗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达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参考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住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磻溪,闲待明主;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身处何方?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高高的帆,横渡沧海!
酬①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②唐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③。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⑤烂柯人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⑦精神。
重点注释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②见赠:送给(我)。 ③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 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⑤翻似:倒好像。翻,反而。 ⑥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柯,斧柄。⑦长(zhǎng):增长,振作。
背景知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826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重点赏析(1)炼字①“凄凉地”表现遭受的艰辛之多,但诗人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这两个词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的苦楚委婉地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②“长精神”是本诗的诗眼,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2)典故颔联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被贬归来的感触,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表达诗人因世态变迁以及回归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修辞手法颈联运用对偶、比喻。用“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用“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被贬之后出现的新人,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4)哲理颈联说明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5)表现手法对比。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相对比的意象,在自己被贬和新人辈出的对比中,虽暗含诗人身世的凄苦,却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他豁达的胸襟、慷慨激昂的气概和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品主旨通过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世态变迁的惆怅,以及对新人辈出的欣慰之情,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参考译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②,高处不胜寒。起舞弄③清影,何似④在人间。
转朱阁⑤,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⑦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重点注释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③弄:玩弄,欣赏。 ④何似:哪里比得上。⑤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⑥绮户: 雕花的门窗。 ⑦何事:为什么。 ⑧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背景知识这首词作于丙辰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此时词人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虽欢饮,却不能不怀念手足兄弟。
重点赏析(1)炼字“恐”字含蓄地刻画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弄”字表明舞姿不断变化,词人想象到舞姿的曼妙,感叹月宫未免太过清冷。“转”和“低”勾勒出了月光的移动轨迹,暗示夜已深沉。“无眠”表现了兄弟离别、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感伤。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月”常常寄托思念、象征团圆,词人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分处两地的兄弟二人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希望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3)情感上阕在“天上”“人间”之间徘徊、矛盾,表现了词人的
入世情怀。下阕转入怀人之情,写出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4)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自然和人生的常理:月缺月圆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不会永远圆满,有欢聚,必然有离别。
(5)写作方法上阕以问句起笔,把酒问天,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第三、四句再问,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6)形象“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破空间的阻隔,对明月的共同欣赏把彼此分离的
人联系在一起,希望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人生。充分显示出词人心胸的开阔豁达、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作品主旨这首词以咏月为中心,表现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人生美好的愿望。
参考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也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高居九天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
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与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之意。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之悲。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2.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长期被贬归来后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感觉,抒发了诗人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充满感叹之意。又以“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表达对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奋发进取而深感欣慰的豁达情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3课时八上古诗词四课堂讲本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41首浣溪沙,·第42首采桑子,·第43首相见欢,·第44首如梦令,第41首,第42首,第43首,第44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1课时八上古诗词二课堂讲本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3首龟虽寿,·第35首梁甫行,第32首,第33首,第34首,第35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7首野望,·第28首黄鹤楼,·第29首使至塞上,第27首,第28首,第29首,第30首,第31首,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