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尊生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者背景】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牛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当时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贵家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变成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主旨感悟】这首诗主要抒写诗人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诗人先是对昨夜情景进行回忆,写星光闪烁、和风习习,以画楼桂堂予以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的气氛。再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暗示爱情的阻隔,用“心有灵犀”比喻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这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喜悦,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安慰。“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在追怀思念中,又要去“走马兰台”。作者巧妙地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零的慨叹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
【艺术鉴赏】1.虚实相生,富于变化。首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是把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颔联本应紧承而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到对对方处境的想象,尾联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写成的无题诗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其实,这可看作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了。
2.用语清新,比喻新奇。整首诗语言流畅,不用奇字,不用新词。如首联用平淡的语言写出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充满着温馨的气息。借助于星辰、和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则运用了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前一句暗示爱情受阻隔,是常语翻新。“心有灵犀”一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相通,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这种联想更带有象征色彩。诗人要表现的不是单纯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安慰。结句又以“转蓬”来形容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是贴切而生动的。
(2010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解析】 B项中“荫”应为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答案】 B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重点学习第1则选文。理解、分析和评价庄子的“尊生”思想。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尊生”的涵义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尊生指既要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要珍重别人的生命。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尊生意味着不能使生命沦落为工具。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反对自身的异化。如果一个人被外物役使而不能主宰外物,那么他作为人就不是目的了,而是被异化成了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人被异化的危险无处不在。物质、技术、权力及其相关的欲求都可以把人异化。面对这种困境,庄子学派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对现实人生极有警示意义。二是反对把他人工具化。
栎社树的寓言并不是要讨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匠石和栎社树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匠石认为栎社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能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要求。从他的立场上说,树木的价值就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社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社树叹为观止的弟子。跟匠石截然相反,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成“大用”,不懈追求,一方面坚决拒绝充当工具性价值的载体,一方面坚决反对匠石把自己当做工具。
2.如何理解“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这一句的句式和文意跟《老子》“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颇有相似和相通之处。按照老子的意思,只有那忘怀了生,不戚戚于生死的人,才是真正善于珍视生命的人。按庄子的意思,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才可以拥有天下。——因为一个人若把天下看得太重,就不会珍视百姓乃至他自己的生命了。
3.庄子借舜让天下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庄子借此告诉世人,有道的人跟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即便你拿世人看得最重的天下来,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主张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在的生活,尊重生命,不为世俗所累。
4.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阐明“尊生”的道理的?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托病拒绝。被当时世人看作最高价值的天子之位,在庄子后学笔下却是让都让不出去(在庄子那里早就已经让不出去了)。许由和子州支父为什么不接受呢?原来,他们最看重的根本就不是天子之位,而是生命:“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这句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天下是最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是从一般人的立场上说的),但是许由、子州支父一类的人却不会因为它而伤害自己的生命,那么别的东西就更不用提了。
一层意思是,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儿、忘怀天下的人(指子州支父一流珍重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句式和文意跟“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七十五章)颇有相似和相通之处。按照《老子》的意思,只有那忘怀了生,不戚戚于生死的人,才是真正善于珍视生命的人。按照《庄子》的意思,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才可以拥有天下。——因为一个人若把天下看得最重,就不会珍视百姓乃至他自己的生命了。《庄子》讲的这两层意思,似乎有一些矛盾。
照它的内部逻辑,许由、子州支父应该是接受了天下才对,可是现在他们都没有接受。——恰恰是没有接受,才有力地凸显了他们对生命的看重。《庄子》正是要在生命跟天下的比照中,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推倒天下的价值,不足以确立生命的价值。
5.“匠石之齐”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寓意?请作简要分析。这则寓言通过写木匠石认为栎社树无所可用,而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做“大用”,不懈追求,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突出表达的是“涉乱世以自全”的人生处世哲学,即虚己顺物,以无用为用。同时,反对把他人工具化,具有不要把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实际上蕴涵着“有才之患”和“无用之用”的鲜明对照。
6.为什么木匠石和栎社树的认识会截然相反?请谈谈你的看法。木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7.如何理解栎社树用托梦的形式说的“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这句话?这句话里的潜台词是,我跟你都是平等的,不要期求对方成为满足自己的某种工具价值的物。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地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8.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形神兼备,是第1部分的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第1部分选自《让王》,提出尊生的主旨,成为后文的总纲。前三段分别叙述了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不受王位的故事,叙述虽有雷同但都简洁明了,突出了三人的共同选择和尊生思想。在前两段叙后跟议,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更加突出了尊生重于得天下的道理。最后一段也是先叙事再说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同时善卷“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大王“杖策而去”等细节描述,充分展示了人物的个性情态及理想追求,可谓妙笔。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文字背后,处处透射着“尊生”的主旨,体现了文笔的娴熟,思想的博大,确为文之上品。
9.这两则文选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尊生”主旨的?你认为其中包含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是什么?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生命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第2则选文,主旨是说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落为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这种思想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答案】 A(且:将要)
【答案】 B(A组,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B组,均为介词,因为;C组,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树”;D组,介词,被/介词,跟。)
【答案】 A(A项中“尊”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把……看得尊贵”之意,而B、C、D三项中“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有“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之意。)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 )A.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虽然,我碰巧有很厉害很顽固的病,正将治疗它,没空儿治理天下啊。)B.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所以天下是最珍贵的器物,却不拿它来交换生命。)C.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纟希。(冬天穿用带毛兽皮做的衣服,夏天穿葛布衣服。)D.秋收敛,身足以休食。(秋天收获敛藏,身子骨足能得到休息安养。)【答案】 A(虽然:虽然这样,但是……)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两则短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尊生”的主旨。B.第一则短文主要是讲要珍视自己的生命,第二则短文主要是讲要珍重他人的生命。C.庄子借栎社树之口,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平等往来。D.究其实质,本文两则短文始终不忘一个主旨,即是“无为就是对生命的最大珍重”。
【答案】 B(B项说法有误。第一则短文同时阐述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第二则短文则是阐明既不要使自己沦为某种工具,也不要以别人为工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其大蔽数千牛:________________(2)匠伯不顾,遂行不辍:________________(3)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遮蔽(2)回头看(3)将近,几乎
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________________(2)女将恶乎比予哉________________(3)实熟则剥________________(4)大枝折,小枝泄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旁”通“方”,将近,大约,(2)“女”通“汝”,你;(3)“剥”通“扑”,击打,(4)”泄”通“抴”,拖,用力拉。
8.翻译下列句子。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况且我跟你都是物,怎么一定要让对方成为自己的物呢?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尊生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尊生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庄子名言集锦,启迪智慧,归纳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尊生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尊生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梳理字词,文本研读,第3节,第4节,拓展延伸,《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二相处与尊重,三有关生命的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尊生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尊生示范课课件ppt,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梳理内容,可以用来,第3节,够了不要再说了,像这样,第4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