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
展开学科
美术
课题
画布上的阳光1
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
教材(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
2.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3.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
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班班通使用(是、否)
是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印象派: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例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
二、印象派的艺术特点:印象主义Impressi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
印象派作品
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三、印象派前的作品与印象派作品的区别
印象派前的作品接特点:色调棕褐 阳光感强 无笔触感 画面轻松
印象派的作品: 色彩绚丽 明暗突出 笔触明显 画面厚重
《牧羊女》画作:作者:米勒 法国 年代:1863年 材质:布面油画 规格:81x101cm 馆藏: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牧羊女》赏析: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教材的两组图片比较明确地呈现了印象派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差异。适合作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一”设置的教学讨论素材。强化作品形式的比较和风格的感受,尝试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1、画面色调的比较;
2、 光色的不同表现;
3、 笔触。
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画布上的阳光1
教学后记
湘美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 这是一份湘美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 《画布上的阳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选择,教学建议,教学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湘美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湘美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精讲点拨,色彩分析,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1.,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